
一、质量保证管理体系与责职
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设备基础底板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小组,对底板混凝土施工进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别负责,下设六个职能小组(见下表)。
2、职能小组名单
| 职能小组 | 成员 | 职责 | 
| 现场管理小组 | 负责砼现场施工管理与组织工作,负责指挥现场砼的浇筑工作,负责协调各部门保证商品砼的及时供应及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负责砼入模时的测温工作。 | |
| 质量监控小组 | 控制砼施工质量及操作方法,检查监控模板及操作方法,检查监控模浇灌振捣顺序,检查和监控模板、钢筋及砼浇筑和标高等。 | |
| 技术管理小组 | 负责砼施工的技术问题,控制配合比,原材质量及试块制作,负责底板砼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负责安排混凝土测温工作,负责对测温数据进行整理验算。 | |
| 材料设备 供应小组 | 负责材料供应,及时提供所需其它与施工有关的机具材料,保证质量、数量,并提供材质单及各种材料合格证,搞好材料的保管及发放,负责收集商品砼到场小票。 | |
| 交通协调小组 | 负责协调混凝土施工时的交通情况、协调混凝土罐车现场停靠场地,协调与周围施工单位关系。 | |
| 安全后勤小组 | 负责安全施工管理,保证文明安全施工,检查门口道路的疏通及电路的安全可靠性,保证做好后勤保障、食堂管理。 |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主要靠搅拌站,项目部根据搅拌站提供的资料以及现场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外观的检查来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搅拌站需要提供混凝土的材质、原材复试报告、出厂合格证、准用证、配合比、抗压强度实验报告、碱含量计算书。
2、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工人的教育,抓住关键的混凝土振捣作业,来保证施工质量,避免漏振和过振,使混凝土内部密实、表面光滑。
2.2对到场不合格的混凝土由项目工程师退回搅拌站,并记下车型、车号。
2.3质量检查人员检查施工,严格按步序振捣;振捣人员提前半小时到岗与上班振捣人员共同操作,人员推迟半小时撤岗(有一小时共同工作时间)。
2.4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由混凝土小票和试验报告计算控制。
2.5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分层浇筑和振捣。对于小截面部位以及钢筋密集区必须要加强振捣。
3、排水措施
3.1由于基坑较深,地下水较多,因此在施工时考虑相应的排水措施,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前不积水。
3.2在设备基础内设置水泵排除积水。在基础边缘设置排水沟,并设集水井,有组织排水至集水井然后有水泵将积水抽至基坑外。专人负责抽水,一但有积水立即抽出。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措施
1、裂缝产生的原因
水化温升高
| 体积变化大 | 混凝土体积越大,水泥总用量相对大,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越不易散发,温升越高,引起的体积变化也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温度远较外部高,形成较高的温差,造成内涨外缩,使构件表面产生很大拉应力以至开裂。 | 
| 受约束 产生拉应力 | 不受约束的混凝土是不会产生内应力的,体积变化受约束才产生内应力。 约束条件有两种,即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一般指基础或其他外界因素对结构物的约束,水泥水化后期,散发热量大于放热量,构件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受边界条件约束,产生拉应力。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地下室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受基础约束明显。内约束是由于内部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表面则易于散发,内部体积膨胀,表面则体积收缩(特别是遇气温骤降或过水),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 | 
| 抗拉能力低 | 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压能力较高,抗拉能力较低。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极限拉伸也很小,通常不足1×10-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受约束时产生的拉应变(或拉应力)很容易超过极限拉伸(或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 
根据上述原因,除常规砼裂缝控制措施外,对大体积砼裂缝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 优化砼配合比 | 在混凝土级配中采用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内参加一定量的Ⅰ级磨细粉煤灰和减水剂,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坍落度和粘塑性,满足可泵要求条件下,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降低水泥反应水化热,掺加适量粉煤灰以降低单方水泥用量,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同时粉煤灰可消耗混凝土中部分碱,可有效预防碱-集料反应。在配合比设计中掺加混凝土膨胀剂,根据掺加膨胀剂混凝土补偿收缩原理,利用自身的补偿收缩减小大体积混凝土体积收缩的影响,以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同时以满足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渗要求。 | |
| 混凝土后期养护 | 后期养护对于大体积砼强度随时间龄期推移的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确保砼质量的直观重要的环节。 现场实际查验砼养护措施的实施情况;不定期抽测大体积砼测温工作实施情况,查验测温记录及其回归分析曲线;不定期巡查大体积砼表面是否存在有细微裂缝状况,以及分析鉴定此类裂缝对大体积砼强度的影响情况。 混凝土面层收光、压实后立即进行表面保温保湿养护,并通过计算机监测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温度、温差变化。 内外最高温差超过25℃之前,应及时加盖保温层等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在砼初凝结束前进行砼表面的第二次收光、压实,使砼表面由水分蒸发而出现的细小裂纹在再次压实下消除,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 砼终凝后,在其表面用塑料薄膜覆盖,然后盖黑棉保温层、薄膜保护层,进行砼蓄热保温保湿养护。在养护期间根据温控系统测得砼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对养护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 | |
| 混凝土表面处理 | 等砼二次收水后,用木蟹多次打磨压实。然后覆盖塑料薄膜和黑棉保温层养护。养护时,考虑到混凝土表面竖向钢筋加强柱较多,在竖向钢筋笼内应填满养护材料。 | |
| 其他技术措施 | 降低砼温度差 | 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入模时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模内通风。 | 
| 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检测和控制 | 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砼的“应力松弛效应”。 温度监测实行信息化管理,随时控制砼内的温度变化。 合理安排工序,使砼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砼侧面长期暴露。 | |
| 改善约束条件,消减温度应力 | 采取斜面分层浇筑,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聚集。在大体积砼基础和岩石地基之间设置滑动层,如采用平面浇沥青胶铺砂等,在垂直面、键槽部位设置缓冲层,以消除嵌固作用,释放约束应力。 | |
| 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 | 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筑后及时排除表面积水,加强早期养护,提高砼早期或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 |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检查按照施工段进行划分检验批,同一检验批内抽查10%。混凝土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的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必须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的相关规定,同时还要满足国优工程标准要求。主要构件的允许偏差项目(见下表):
| 项次 | 检查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验方法 | 
| 1 | 轴线位移 | 5mm | 尺量检查 | 
| 2 | 标高 | ±3mm | 用水平仪检查 | 
| 3 | 表面平整度 | 3mm | 2m靠尺和塞尺 | 
| 4 |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偏移 | 2mm | 尺量检查 | 
| 5 | 基础尺寸 | ±5mm | 尺量检查 | 
| 8 | 角、线顺直度 | 3mm | 拉线、尺量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