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本身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设计创造着设计文化,它以实用性功能价值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承载者文化信息,也并不纯粹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紧随工业技术步伐的行为,艺术和美学的因素同样是一种塑造力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设计在国际市场格局中是否能够为别人所接受,是否能够扮演令人瞩目的角色,除了技术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可靠性之外,设计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文化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
失,相反,只有立足于文化传承的艺术与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才有价值。在国际主义风格统天下的现代设计界,设计风格日益趣同,一味地追随世界潮流而回避传统民族审美的深刻影响,将使设计失去滋养它的土壤,王受之教授在谈到当代中国的设计师时发出感叹:设计师们热衷的是形式,而不是形式后面的责任感、历史感、文化感……
不可否认,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影响了当代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但我们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这些传统和特点无疑会在受众的审美心理上打下烙印,把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紧密结合,并将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审美趋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理念。当然,我们不能因追求传统文化的形式以符合民族审美趋向而制约设计的国际化潮流,传统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确实是一种巨大的语汇资源,它不仅体现为一种过去的历史,而且也体现为一种精神传统、民族审美理念,这种语汇资源的继承,以及在当代设计中的体现和融合,如果不是从
精神和审美价值上做深刻的领会。从逻辑深度上予以把握,那么历史流传下来的语汇资源也只能流为一种肤浅的表面的东西。对此著名设计家靳壕强先生的一段话可供我们借鉴:“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用非常国际化的元素,符号的国际化的,可表达的思想可以是中国的,是中国的文化”。意大利设计师艾托·索特萨斯认为,“保持传统并非是单纯的重复传统”。
设计必需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设计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设计风格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设计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设计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共性,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无视于地球资源
的枯竭是可悲的。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对深邃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审美理想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作为设计师所需必备的素养。我们要善于从传统中吸取美的元素,但也决不是在设计中简单的放一个民族传统纹样、放一个剪纸就是民族化的设计,就能符合民族审美趋向,就能称之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了,如果这样就是对此理解还过于表面和肤浅。
现代平面设计应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在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挖掘、汲取精华,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自然而又清晰地融入现代设计中,创作出既反映传统文化,符合受众的民族审美趋向,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作品,创造出能够确证和展示自我、民族、国家形象和风格的设计文化,是每一位设计者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
很多设计师对于平面设计中视觉符号的民族化与国际化、接受了西方文化是否失去了民族传统这类问题所困扰,在“国际风格”和“民族风格”中徘徊不定,犹豫不决,我认为其
根本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在于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趋向.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做出好的设计作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
会条件的制约,都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市美观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观,不同的民族文化观,反映不同的民族心理,这在设计艺术领域中就体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
平面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运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好的设计是将自己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融入设计之中,材料和技术的大同化并不能代表设计风格和思路的大同化。日本的著名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口本传统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优雅、素净和单纯,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设计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在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有独到的思路与手法。他的作品带有大和民族崇尚单纯简洁的艺术气质,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清澈浑朴,追求线与色面本身的量感和张力,超乎西方传统的透视和素描意识,举重若轻地寓对比色于平和。由此可
见,设计只有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上,才会得到认可。
平面设计要想在国际化的前提下获得独具风格的发展,除了向外学习,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衡学取向,因为这才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设计之根。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应该立足本民族,面向全世界。对传统的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
为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艺术魅力,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一种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
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韵味的传统视觉符号,可以真下满足不同民族受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体现设计作品的人文关怀,并且能够为设计师提供大量的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