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14:07
文档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可以通过测量计算,也可以把三角形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还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对角切开,得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得三角形内角的和是180度等等。但是把各种方法比较一下,它们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情况,细心选择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务使能够最完美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好的教学方法省时省力,效果好。效果好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能灵活运
推荐度:
导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可以通过测量计算,也可以把三角形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还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对角切开,得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得三角形内角的和是180度等等。但是把各种方法比较一下,它们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情况,细心选择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务使能够最完美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好的教学方法省时省力,效果好。效果好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能灵活运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可以通过测量计算,也可以把三角形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还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对角切开,得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得三角形内角的和是180度等等。但是把各种方法比较一下,它们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情况,细心选择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务使能够最完美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

好的教学方法省时省力,效果好。效果好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能灵活运用,在长知识的同时长智慧。要收到这样的效果,所选用、设计的教学法,既要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扩大认识领域的过程。

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知识及接受水平。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要体现由感知到抽象的教学过程,这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所决定的。直观演示是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教具的选择、制作和运用,以用典型实例的选取。

由于各个课题的内容、特点不同,在共同的教学原则下,还必须选用不同的具体方法,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又因一年级到毕业班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年级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区别,方法应有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般来说,几何概念的教学,适宜用直观演示法。先从观察入手,认识形体的外部特征,再引导学思索,认识它们的本质或内部规律;然后抽象出概念,形成空间观念。例如教学正方体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数正方体模型的“面”,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再看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引出“棱”的概念;再数有几条棱,量一量它们的长度;最后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认识“顶点”;最后启发学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对于数和式的性质,一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演算,再观察分析演算的结果,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的规律,从而抽象出结论。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4∶8、2∶4、40∶80的比值,然后观察三个比的前后项起了什么变化?比值的大小怎样?说明了什么?再把三个比写成分数的形式,让学生想一想比的性质与分数的性质及商的变化规律有什么联系?学生就能自己做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计算法则时,一般要用学生最熟悉的实例,先理解算理,再分析推理,抽象出法则。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可以用归一求总的实例来说明算理:一个数的3∕5是42,这个数是多少?解题算式是42-3/5,可以先算出一个1/5是多少,再求5份一共是多少?即42/3*5=42*5/3。所以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又根据乘除之间的关系,如3/5*4/7=12/35,所以12/35-4/7,可以用12-4/35-7=3/5的方法计算,不一定乘以除数的倒数。这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推导出的法则,学生理解深刻,不易遗忘和混淆,能灵活运用,不会生搬硬套。

应用题是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的,是以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事件为基础的,因此,不管低、中、高年级,应用题的教学方法都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由事到理,由理到式。即首先弄清题目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提供的数据反映了什么算理,根据这一算理应如何列式计算。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还有限,所以教学时必须运用实物、图画的演示,或线段图解等手段,展示数量关系和算理,然后启发学生列出解题算式,以及思考如何验算得数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普遍原则和方法。决不能就题论题,就事论事,一题一例,让学生用套模式的方法去解题。一般来说,低年级应以实物、图片的演示为主,中高年级应过渡到线段图解、实例分析、数量关系的解剖为主。但无论用什么手段,都必须以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过渡。复杂的数量关系,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数量的“并、分、比”。弄清问题要求是并呢,分呢还是比较?就能形成解题的清晰思路。例如教归一应用题时,可以拿3本同样的书,问学生:这3本书有几页?拿5支铅笔,问学生:买5支铅笔要多少钱?……学生就会回答:因为没有一份数,所以没法计算。这样学生就明确,有了一份数就可以计算出几份是多少,或者计算出一个总数里包含着几个一份数。再问学生:3本本书是180页,每本是几页?5支铅笔值0.15元,每支铅笔值多少元?……这样学生就理解:知道了几份数共是多少就可求得一份数是多少。然后出现一组缺少一份数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补条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一份数不直接说,还可以怎样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归一问题的结构特征,解题原理和法则 ,就能弄得一清二楚。

在学生能熟练地解答基本题的基础上,要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应用题结构变化的规律:一是两个条件,既可以直接提供数据,也可以提出后,另一个用比较的方式提出;一种量的提出,既可直接提出,也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每小时行15公里,可以说3小时行45公里,或1/2小时行7.5公里。二是要理解,条件的变化是“形变”,实质不变,因而解题的思路和总的法则不变,问题的变化是“质变”,因而解题的思路和法则都起变化。例如:公鸡30只,母鸡60只,公鸡母鸡共几只?把母鸡的只数改成比公鸡多30只,或是母鸡是公鸡的2倍,问题不变,总是要求合并。如果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公鸡比母鸡少几只?或母鸡是公鸡的的几倍?这样就不是求合并,而是要求比较了,解题的思路和法则都变了。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从问题想起,再分析条件”,以形成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思路。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教师都应作为学生思维的导航者,指引思维的方向,明确思维的依据,而决不能强迫学生的思维按自己规定的唯一航道前进,不准越雷池一步;更不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用刻板的模式去解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们教师必须十分注意的。

文档

教 学 方 法 的 选 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达到某一个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例如教学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可以通过测量计算,也可以把三角形三个角折拼成一个平角,还可以将正方形、长方形对角切开,得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得三角形内角的和是180度等等。但是把各种方法比较一下,它们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情况,细心选择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务使能够最完美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好的教学方法省时省力,效果好。效果好的标准是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掌握牢固,能灵活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