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最主要的学习形式,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抓住了生本课堂的精髓。围绕"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学校做了以下积极的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特定的教学目标。即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1、不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时 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只关注自己发言机会,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
2、不懂礼貌
小组在完成共同性学习任务时 学习好的同学成了小"权威" 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容易出现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特别是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3、不善互助
以自我为中心 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只关注自己的学习行为,当同学有困难时,不能主动帮忙。
4、不会包容
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阻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比赛竞争失败后相互指责埋怨。
5、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 或者不到几分钟就叫"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1、异质分组 促进互动
所谓异质分组,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态度与性格、性别等因素. 将他们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待进步生,并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合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最常用的就是4人小组。分别从纵横两个
维度安排,纵向方面,每组都含有三个层次的学生,方便他们取长补短。 横向方面,可以清晰的看出各小组成员是根据班级学生大致存在的差异而进行均衡分配。 这样的合作学习分组,虽然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异。但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赛时,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有足裕在教学中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其发展,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角色分配 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员, 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职责。老师可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 。
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任务 协调组内外关系,组织组内的总结和评价。
记录员:由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担任。负责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
汇报员:由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担任。负责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
观察员:由严于律已、认真细致的同学担任。随时提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随意讲题外话或做其他与讨论无关行为的学生。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控制音量。
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3、授予技巧 鼓励参与
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了与明确的分工有关,还跟组员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确保合作学习有序且有效呢?我们的办法就是订立"合作公约"
合作公约发言
A、先准备,后发言,谈看法要有根据 能说清理由 不信口开河。
B、发言围绕讨论中心 不东拉西扯。
C、语言表达力求明白,不罗嗦。
D、给人满意的答复。
E、音量,个人汇报,声音响亮,使在教室对角线位置的同学也能清楚的听到,二人讨论,温文柔和, 像说悄悄话时的音量,四人讨论,声量清晰,让小组内成员听到即可,不影响其他组讨论。
倾听
A、聆听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
B、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者赞许。
C、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
D、边听边分辨出和自己发言相同的内容,自己发言时不重复。
E、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完别人的发言后再提出。
F、别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说话要有礼貌,要用"是否请您"或"您是不是可以"。
G、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求助
A、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向同学请教,要让别人明白你不懂不会的地方。
B、态度要虚心礼貌,眼睛注视对方。
C、接受帮助后,应肯定对方对你的帮助并表示感谢。
反思
A、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
B、勇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
自控
A、服从组长安排。
B、遵守纪律。
C、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
D、帮助时,要向同学说清发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E、对同学说,"有困难找我 我会尽力而为的。"
4、密切关注, 适时监控
学生开始合作后, 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的行为,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全合作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总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和听取意见,不断转换角,时而是促进, 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合作者,时而是帮助者。就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更全面、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等问题上,我们对老师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做到要避免 ,不随便打断学生,必要时再介入经常由你来解决问题 。蹲下来和学生的视线保持统一水平。站着俯视小组成员。 要令整个小组专注于你的言行只有一个组员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
四、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进一步的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应换位思考。
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讨论,都有收获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更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以为很简单的,往往对学生来说却较难理解。所以我们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尽量把问题想到"细处、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
2、开展"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同时,还应提倡"组际合作"。
通过实行组间合作,我们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的积极结果推广到整个班级中去。当一个小组完成了任务,教师可鼓励他们去帮助别的小组完成任务。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合作。
3、在课堂中多进行随堂测试,同时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
如果合作学习后,马上针对学习内容进行测试,评价 那效果是否会更好?并且,还应注重课后的小组合作,多提供机会给学生。
4、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 还要注意"分层性。
在不同的小组之间,组员的整体素质并不一定完全一样针对某些问题,不同组也有不同的反应。我们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性,想方设法进行"分层合作" 使那些相对薄弱的组不至于手忙脚乱,最后通过交流使每位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这样是否会更合理地体现合作的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最后,让我们以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