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1篇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4、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二、走近作者:
三、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生自愿读,每人几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节奏、情感),老师补充PPT8
2、听音频,作对比。
四、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探究思考。
(一)、探讨2、13自然段。
1、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 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4、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2、13)
5、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不妨勾画关键词。
慢 润 淡(快、干爽、浓) 半开半醉(盛开、大醉)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探讨1、14自然段
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六、合作探究。 分析三到十一自然段。五幅图景。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
(四)、鉴赏
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不浓易饿 如秋之隽永
味美细腻 鲈鱼 大蟹 可大快朵颐
玲珑如意 跋涉千万里
剔刺而食 黄犬 骆驼 得秋之爽气
逗玩邀宠 有秋之辽阔
4.本文的结构:
总——分——总
5.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第一幅图(出示幻灯片)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
第二幅图(出示幻灯片)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3篇
基本信息 名称 《故都的秋》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感情浓厚,文辞优美。作者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深厚的情感,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一些散文名篇,如《紫藤罗瀑布》《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等,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而较少主动分析和鉴赏。因此,我把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逐步形成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学会鉴赏散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学会鉴赏散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逐步形成鉴赏散文的能力。 难点 知人论世,准确把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文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问题讨论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地主角。
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已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文美读,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文中的美景。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客观景与主观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3分钟 导入:
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句。如马致远的《秋思》(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
(师生齐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示诗歌题目《秋词》(刘禹锡)。
(师生齐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还有一首我们高一阶段刚刚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师生齐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我们刚才回顾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文,那么我们说他们这些作品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凄凉,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悲秋之情;有的则描写了秋天的绚烂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的深深地赞颂之情。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看一看这篇作品中的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大家打开书,《故都的秋》。(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同学们这是一篇文辞优美、感情浓厚的抒情散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通过回顾秋天的诗歌,调动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文美读
圈点勾画
15分钟 一、美读课文,请大家从第一段中找出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教师板书清、静、悲凉)
二、学生默读课文的3—11自然段,并思考:本文围绕故都的“秋”描写了那些关于秋的景物,请用简要的语言来概括。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必然要通过跟秋有关的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
1.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学生默读并回答:第四自然段写了北国的槐树,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秋蝉,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第六自然段写了秋雨。第十自然段写北方的果树到了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三自然段还写了秋天院落。(教师板书:秋槐、秋蝉、秋雨、秋院)
2.作者围绕故都的秋描写了这些秋天的景物,这些景物给我们组成了一幅幅的图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寻一下这一幅幅图画美在哪里?
同学们在探究画面的美在哪里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赏析要求:(1)请你找出这幅画面景物的主要特征;(2)请思考这幅画面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当然,选你最喜欢的一幅就可以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3.学生展示探讨成果。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探讨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谈谈喜欢的理由。
4.学生美文美读,请大家推荐你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读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晴,用心去感受作者描写的画面 。 1.学生美读课文,品读秋景的特点,小组合作,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都的秋五个画面赏析第4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2、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二、预习检查
师:根据早自习布置的要求,应如何理解本文的题意?
(同学回答内容略。)
师:根据课后练习一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为课文分段。
(请同学上黑板书写分段情况,内容略。)
师:中国古诗文里,有很多悲秋颂秋的文字。同学们查找的情况如何?
(课件展示)(同学回忆并背诵有关秋的诗句)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中,白居易看到的是秋的落寞。 (悲秋)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日里,杜甫读到的是秋的悲凉。
《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秋风中, 王实甫品出了秋的凄美。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光中,王勃则写出了秋的绚丽。 (颂秋)
《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白舸争流”
秋水中,诵的是秋的昂扬
师:这些诗句, 有的悲凉,有的落寞,有的沉郁;有的绚丽,这和什么有关。
生:这些特色和作者的经历、个性、情感是分不开的。
师小结: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常常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载体,阅读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课文
本课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作品中选取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品读并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秋的文字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色——秋声——秋味——秋景图。以散文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为激发学生的文本意识,在教学中开展问题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鉴赏教学。
(一) 重视品读,感知课文。
师:郁达夫笔下独特的秋景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故都,品读故都的“秋味”。
生:集体朗读课文1—2自然段。
师: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何特点,哪句话概括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表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关键词是——
生齐答: 清、静、悲凉。(板书)
师:好。请朗读以下句子。(课件展示)
生读: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师:比较这个句子与文章中的句子在韵味上的差别是什么?
生:与原文不同在于少了一个“啊”,三个“来得”,故句子的韵味大减。
师:好文章就像诗歌一样,有文眼。构成课文文眼和感情基调的是那一句?
生:也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
师: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静”表达北国秋的客观景物,“悲凉”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板书)
师: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秋景的?
生:第3-11段描写秋景。
师:集体朗读课文第3段(其他段落听录音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围绕标题“故都的秋”进行发散型设问,构建把握散文文体知识的平台,通过作品,链接学生原有的对散文认知结构的状态,激活学生认知能力,在美读、品读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探索发现,学会自主学习。)
(二)讨论品味,体验景物
(设计意图:美读鉴赏课文三至十一自然段,学生用带有“秋”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出描写“故都的秋”的五幅图画。)
师:作品围绕“秋”字描写了哪些相关的自然景物?(图文课件导引)
学生讨论回答:秋院 秋花 秋草 秋槐 秋鸽 秋蝉 秋雨 秋果
师:这些自然景物组成了哪几幅画面?如何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请学生讨论后各用四个“秋”打头的字来概括
学生讨论回答(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内容略)
教师引导明确:主要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课件、板书)
第一幅:秋院静观(3)——观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4)——知秋
第三幅:秋蝉残鸣(5) ——报秋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话秋
第五幅:秋果奇景(11)——品秋
师:我们不妨来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哪里?
学生讨论。(打出课件)
生读:“故都的秋”,在小院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师:课文的景物描写是怎样具体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重点以第一幅画面为主来欣赏分析。
(设计意图:借助贴近文本的图片,把描写“故都的秋”的文段的鉴赏引入课堂,通过画面的赏析,直观地显示出“故都的秋”生动的景物。)
(三)研究品评,领悟欣赏
1、重点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生讨论分析第一幅画面。找出其中的动词和描写的画面。(打出课件)
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秋院里的景象 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
(对比) 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对----蓝白牵牛花(艳丽的秋菊)
师:通过比较可见,作者所选取的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其他画面重点品味词句:
师:作品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生:分组讨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一二组同学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②三四组同学标出传递秋天声音的词语。③找出写景使用的修辞手法?
师: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故都的秋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①我们先来看看故都的秋色,作者主要写了哪些色彩呢?
秋色——青天(蓝灰) 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生:冷色。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②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生:秋声——鸽声、蝉声、雨声、人声。驯鸽(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秋雨(息列索落)、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声调、微叹互答)。(课件展示)
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的故都之秋是表现了喧闹还是宁静的氛围?
生:静。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都是极细微的声音。
③师:驯鸽飞声等有关声音的描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生: 反衬,以声衬静——连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恰恰反衬了故都的静。
师:处在这样冷寂的秋天,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悲凉。
师:现在我们站在更高的理解层次,再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
生全体:在心里边。
师:很好!心中有秋,笔下才会有秋。(课件展示)作者的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设计意图:把第一幅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两组让学生分别讨论其余画面中表现秋色秋声的词语。从语言词汇的学习中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然后通过修辞手法的学习来鉴赏散文。部分学生能在合作学习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四、迁移训练:
师:由郁达夫《故都的秋》,我们不禁又想起马致远笔下的秋景(课件展示)
生齐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请同学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格式,将这篇文章中的秋景浓缩于《天净沙 秋韵》一词中.几幅秋景图的顺序可以打乱,甚至可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只要与文章意境大体相合即可。
学生讨论,请先进行口头仿写。再完成书面作业。(根据同学口头创作整理)
天净沙 秋韵 天净沙 秋韵
破屋浓茶小院, 小院破屋浓茶,
蓝花鸽声碧天, 青天碧草蓝花。
秋蝉秋雨话秋。 鸽飞蝉鸣雨落,
槐蕊铺地, 清静悲凉,
落寞人在故都。 品秋人在故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