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练习题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12:59
文档

文言文练习题2

谲判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哗。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
推荐度:
导读谲判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哗。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
谲判

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

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

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哗。

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举金以授卖菜者,曰:“汝无罪妄得吾笞,吾过矣,今聊以是偿⑥,汝母所谓不祥者,验矣。”促持去,一市称快。

[注释] ①题:标明、注记。②窭人:穷苦人。③分:本分。④匿其五:从其中藏匿了五两钱子。⑤笞之五:在此谓打了五板子。⑥聊以是偿:姑且用这个作为补偿吧。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中拾遗金一封    (      )

(2)或逼偿致死矣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汝金矣。

                                                   

3.当官的不把银子判给丢失的人,而是给了拾到银子的穷人,这是为什么? 

                                                              

4.故事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参】

1、(1)路 (2)导致  

2、你的银子确定是五十两,但这里写明为四十五两,这不是你的银子  

3、为了惩罚得人帮助不知感谢,反而昧着良心含血喷人的人

4、本分,不贪不义之财,懂得教育子女走正道

迂公修屋

    有迂氏①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①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迂腐。②适:嫁。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妻子东藏西匿  (      )  

(2)妻且号且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旦日,延人治屋。

3、迂公家为什么会“屋漏如注”?(用原文回答)

4、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

1、(1)妻子和儿女(2)喊叫

2、第二天,请人修屋

3、瓦裂不葺

4、讽刺了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人。(如回答“讽刺了吝啬的人”,酌情给分)

第三篇: 知人

赵开心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圆次哀而振⑥之。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注释] ①辐辏:归聚、会集。

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③国门:指京师。

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

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

⑥振——同赈,接济。⑦字:嫁女儿。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寻召还         (      )

(2)顾谓子友沂曰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        

3.故事写“望尘者”的种种行为,是为了衬托“        ”(用原句回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做人道理?

附答案:

【参】

1、(1)不久(2)看着(回头看)  

2、知道这些情形的人,都感叹赵开心有知人之明。   

【注意】这个答案是以意译为主的。

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话,就是:

在当时,(人们)都 感叹 赵开心 是个 (能够非常)了解别人(的人)。

()里面的都是我们在翻译出关键词之后根据句意添加上去的,非常重要。

   同学们刚开始做题,需要以直译为主,能够逐字逐句翻译出文本的意思即可。

意译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容易出现语言表达失误,不容易得到满分。加油!

3、吴园次独落落不以欣戚改观   

4、示例:要通过平时的言行,真正了解人的内心,要有知人之明。或:做人要知恩图报,要古道热肠

论画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拂拭而已。若务详密,翻成冗长;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难可与俗人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大不过盈尺     (      )

(2)难可与俗人论也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

                                             

3、画马不画毛的原因是                             

4、本文是论画,但我们能从“论画”中得到生活方面的启示,这个启示就是                                         

【参】

1、(1)满(2)谈论、评论  

2、我反驳(驳难)他说:“鼠毛更加细,为什么却要画呢?”  

3、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  

4、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或:对事物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     (      )

(2)去而顾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

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参】

1、(1)代“骏马”(2)看,回头看

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

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说马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奠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负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

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注释]①鬣: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跌跌撞撞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尝游牧山中 ( )  

(2)而马为虎所毙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

3.联系文章分析,这匹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负?

 (1)

(2)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

【参】

1、(1)曾经(2)被

2、回家的路上想不出其中的缘故,到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前辈长者

3、(1)庞且峻,雄而有力

 (2)鬣长蔽目不见虎,故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  

4、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

狄仁杰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当使绝域        (          )  

(2)乃诣长史蔺仁基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3. 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

                                                                  

4.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                                                                 

【参】

1、(1)派往  (2)到……去   

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   

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

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注释] ①中使:即前面的宫廷“使者”。②裕如:宽绰。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移时饮归    (        )

(2)中使具如公对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

                                                                          

3. 根据文章分析,“中使嗟叹而去”,他嗟叹什么?

                                                                        

4. 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鲁肃简具有             、            的思想性格。

【参】

1、(1)回家(2)详细   

2、但是我已经换了衣服,街上也没有认识我的人  

3、他嗟叹鲁肃简公宁愿受责罚,也说实话,在官场上保持着少有的诚实、正派  

4、诚实正派(忠实)  安贫乐道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比食至     (        )

(2)公强之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2)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3.下列与“比食至”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两膝相比者

(B)比其反也

(C)天涯若比邻

(D)鳞次栉比

4.阅读本文,从一个方面,说说你的体会。

                                                                 

【参】

1、(1)等到(2)勉强  

2、(1)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 (2)、直指明白了这是在开导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因饮食问题而苛责别人了

3、

4、(供参考)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我们给别人提建议,也要讲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物破自有时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爱。乃开燕③,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恿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④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厚重如此。

[注释]①知北都:在北都做知州。②中外亲:中表亲。③开燕:开设宴席。④吏将:差役中的统领,相当于现在的领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云耕者入冢而得 (      )

(2)玉盏俱碎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3.这则故事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韩魏公的,如“公神色不动”与“                    ”对比,“物破亦自有时”与“           ”对比。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参】

1、(1)说 (由成语——人云亦云课  可推测出)(2)全 (初中重点实词)

2、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   

3、坐客皆愕然           尤为宝爱

4、待人要宽容大量

文档

文言文练习题2

谲判乾隆间,苏州乐桥有李姓子,每晨起,鬻菜于市,得钱以养母。一日,道中拾遗金一封,归而发之,内题①四十五两。母见之,骇然曰:“汝一窭人②,计力所得,日不过百钱,分③也。今骤得多金,恐不为汝福也。且彼遗金者,或别有主,将遭鞭责,或逼偿致死矣!”促持至其所以待,遗金者适至,遂还之。其人得金,辄持去,市人咸怪其弗谢也;欲令分金以酬,其人不肯,诡曰:“余金固五十两,彼已匿其五④,又何酬焉?”市哗。适某官至,询得其故,佯怒卖菜者,笞之五⑤;而发金指其题,谓遗金者曰:“汝金固五十两,今止题四十五两,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