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3年第06期
【摘 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指导时机,在阅读区域活动中通过运用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可以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让幼儿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关键词】阅读 兴趣 适时 样化策略
如何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掌握阅读技能以及视觉、听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呢?
一、运用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一)师幼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进区人员的安排:区域活动时,按幼儿学号顺序,每天有8位幼儿进阅读区,保证全班幼儿一周都能进一次阅读区。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可以随时进阅读区。
阅读之花评比栏:在阅读区能够喜欢阅读(能够认真地阅读一至两本图书)、安静阅读(阅读时能够保持安静,有问题可以轻声交谈,不能影响同伴)、分享阅读(区域活动结束之前阅读区有一个分享活动,幼儿轮流和同伴介绍自己看书的内容)的幼儿,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比,在自己的照片上加盖“阅读之花”(也就是小红花印章),每月根据红花的多少,评比阅读之星。
(二)针对一些故事书籍,教师只讲书的开头或中间,鼓励幼儿自己去图书区找这本书看结尾。
(三)鼓励幼儿自带书籍,并向其他幼儿介绍。
(四)观看与图书相关的动画片,以引起幼儿阅读的愿望。
(五)听和图书相关的故事磁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多样化的指导
(一)适时适当的指导。
阅读区域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幼儿阅读时的表现:行为、表情、语言等,分析幼儿的阅读状况及水平,从而判断幼儿内在的需求,适时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幼儿游离或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之外,出现影响他人阅读活动的负面行为、每天都看同一本书、频繁换书4次以上、不断向同伴询问书中内容,或主动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二)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平行阅读。
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关注阅读区,参与阅读区。幼儿好模仿,教师如果能和幼儿一起看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同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相互交流,讨论情节,适时地追问以及回答幼儿的提问等,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图书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区域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1.教师及时发现幼儿阅读中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中班幼儿的年龄多在5岁左右,其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图文并茂的图书仍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但同时在图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汉字,为此,在每次阅读区域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新书推荐”,教师选择新投放的图书,简单地向阅读区的幼儿介绍。让幼儿对新投放的图书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在幼儿自主阅读时就会比较轻松,容易读懂了。
2.教师有计划地在阅读区中渗透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1)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愉快的阅读中进行的。从让幼儿知道一页一页看书→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发现页与页内容的联系→能初步地概括每页图书的大致内容。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背景、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恰当地提问等等,使幼儿逐步掌握阅读图画书的基本技能。
如:1.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让幼儿初步明确故事中的角色。提问2.为什么喜欢小花狗?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归纳出一个最主要的情节。3.小花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小兔说什么?让幼儿学会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来想象其语言和行为,在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同时,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掌握。4.找一找哪幅图说的是山羊战胜了大灰狼?让幼儿将语言描述与画面对应起来,回忆和落实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理解,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
(3)通过轮流讲述调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
教师可建议幼儿:“我们一起合作,每人讲一页,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遍”。这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多幅画面,让每个幼儿说自己的理解,听别人的讲述,而且在这种将整本书讲述的合作过程中,不仅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还促进了幼儿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幼儿阅读区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幼儿的阅读伙伴,幼儿不仅爱上了阅读,阅读技能也大大地提高了。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法等待教师们去发掘,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创新,“阅读之花”将会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谈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
[2] 刘瑛.试论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J].教育学院学报,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