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春颖
进入了新的世纪,中学语文教材也终于有了新的面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力的举措。这些作品的入选,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阅读体验到小说艺术的多样性,以便较全面地认识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摆脱对小说叙事的单一审美认识,不会再把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当做小说的惟一形态,而是去重新认识小说叙事艺术的美感。本文试图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解析,来认知“意识流小说”这一样式。
一、关于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是早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20世纪20年代起,被广泛地运用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就最为突出,形成了一个的意识流小说流派。
“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①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理论界还认为,关于“意识流”理论的形成,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1859—1941)提出的“心理时间”论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的“无意识结构”和梦的理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柏格森所说的“心理时间”是与“空间时间”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他认为,通常人们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示宽度的数量概念,即“空间时间”;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是“纯粹时间”或“真实时间”。他劝说小说家要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物的意识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弗洛伊德则把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并把“无意识”看做是“真正的心理”。他认为,无意识冲动是真正导致梦的因素,为梦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动力,艺术的功能和梦的功能相似,都是被压抑的本能的升华,都能够反映人心理最深层的潜在愿望。这些观点为意识流小说家侧重写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梦幻意识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意识流小说就是以摹写人物意识流动,尤其是无意识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正如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所说:“意识流小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挖掘广泛的意识领域、一般是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全部意识领域的小说。”② 关于意识流小说,我国当代学者瞿世镜认为其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意识流小说描绘的重心不在于客观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对客观事物的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第二,在意识流小说中,人物的行动或意识不是由作家来说明或解释,而是通过人物本身的感受或内省来自我表现。在人物和作家的关系中,人物处于突出的地位,作家隐退到幕后,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态度。第三,意识流小说的焦点是人物的意识,读者摆脱了作者的干扰而直接面对着书中人物的意识屏幕,而在这屏幕上映现出来的意识流动是多层次的,即使是最隐秘的深层意识,也纤毫毕露地呈现于读者面前。③ 这是对意识流小说特点的最精确概括。
一般认为,意识流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内心分析和感官印象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物内心深层的奥秘。所谓“内心独白”,就是作家让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将其内心所思想、所感觉到的内容自言自语地说出来,“它几乎完全阻止了作家插手自己的作品,使得不加评述解说的类似内心生活的片段在文学上成为可能”。④ 这种叙事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如《墙上的斑点》。这样叙事可以让读者直接面对人物的内心,直接与人物对话而不再受作者支配。自由联想,是指作品叙事时人物的意识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任何,可以凭借无意识活动把不同时地甚至互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进行叙述。自由联想是与内心独白密切相关的一种技巧,如《墙上的斑点》整体上是内心独白,而每部分具体叙事则是自由联想,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由“斑点”引发的种种联想。
意识流小说由于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无意识)深处进行开掘,因而在局部的细节描写中、在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上,可以达到相当程度的细腻、真实,但由于人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难以把握,叙述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使作品难以理解,不易为读者接受。尽管如此,在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早期,还是出现了《达罗威夫人》《追忆流水年华》《尤利西斯》等一批优秀作品,它们的作者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早期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作者及其小说观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作于1919年。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伍尔夫1882年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父亲的熏陶,直接影响着她进行文学创作。她从未上过学,却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父亲1904年去世后,她在伦敦戈登广场的住所便成了文学社团“布鲁姆斯伯里”的活动中心。1912年她与伦纳德·伍尔夫结婚,1917年共同创建了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伍尔夫自幼身体虚弱,并有精神病史。1905年以后,她的精神病经常发作,并逐渐加重,但她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创作。最后,由于病情恶化,反复发作,不胜折磨,于1941年3月在住家不远处投河自尽。
伍尔夫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小说,1919年至30年代初,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兴盛期,发表了《墙上的斑点》(1919年)、《雅各的房间》(1922年)、《达罗威夫人》(1925年)、《到灯塔去》(1927年)、《海浪》(1931年)等意识流作品。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真实”(也称“主观真实”);她的作品虽也描写人的外部活动,但更加强调“意识流”,认为许多自然主义的外部描绘是多余的,非本质的。这种创作风格是和她的文学观点密不可分的。
伍尔夫不单是著名意识流小说作家,同时也是意识流小说理论家,她在1919写的《论现代小说》一文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宣言。“布鲁姆斯伯里”社团的成员大都是当时聚集在伦敦的著名小说家、诗人、理论家,如爱·福斯特、亨利·詹姆斯、托·艾略特、罗杰·弗赖依等。受他们的影响,伍尔夫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观。
伍尔夫强调“主观真实”,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坚持不懈地、自觉地按照一张设计图纸来依样画葫芦地构造我们三十二章的长篇巨著,而这张图纸却和我们心目中所想像的东西越来越不相象。”其结果是“为了证明作品故事情节的确实逼真所花的大量劳动,不仅浪费了精力,而且是把精力用错了地方,以至于遮蔽了思想的光芒。”⑤ 她认为,真实是积累在我们内心深处而又不断地涌现到我们意识表层的各种印象。她说:“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犹如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⑥ 她认为小说家应该“按照那些原子纷纷坠落到人们心灵上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不论从表面上看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甚至不惜抛弃一般小说家所遵循的大部分常规。”⑦ 同时,她指出小说家的职责就是“把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不论它可能显得多么反常和复杂——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少羼入一些外部杂质”。⑧
伍尔夫的崇尚内心真实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实生活,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给人们感觉上造成的印象也是非常强烈的,伍尔夫们认为对现实的感受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她特别重视人的内心真实,即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正是这种时代的影响促成了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对于意识流小说在英国的产生,伍尔夫认为在她生活的年代里,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思想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又需要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她主张文学创作应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为前辈艺术家们所习用的陈旧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再为现代艺术家服务,现代作家们正是不得不在一种彷徨怀疑和内心冲突的气氛中进行创作,旧有的艺术形式已经不适于包含现代作家的见解,“正如一片玫瑰花瓣不足以包裹粗砺巨大的岩石”。⑨ 因此,对于艺术形式的创新,伍尔夫认为:“世界是广袤无垠的,而除了虚伪和做作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一种‘方式’,没有一种实验,甚至是最想入非非的实验——是禁忌的。”⑩
伍尔夫的小说观在整个意识流小说理论中是相当有影响的,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小说观的具体体现,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作品解析
《墙上的斑点》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作品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她想到生命的神秘,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个斑点本身,那个斑点不过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通过这种自由联想,显示了人物头脑中意识流动的状况,对人物内心的隐微活动做了较为细致的摹写;同时,由于小说创作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曲折地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反感和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烦恼。
从叙事进行的角度看,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写发现斑点。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回忆交代了发现斑点的时间、当时的情形、斑点所在的位置、斑点的形状及颜色等情况。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写意识活动中对墙上的斑点的猜测。从行文上看,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次:猜测斑点是否是钉痕及由此推测所引发的联想;五至七自然段为第二层次,猜测是否是花瓣的印痕及由此猜测所引发的联想;八、九自然段为第三层次,由猜测斑点是古冢还是钉头所引发的联想。第三部分,第十自然段至结尾,写认清斑点,原来是只爬在墙上的蜗牛。
整个作品虽然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以上的结构层次,但小说的叙事绝对不同于传统的情节小说,所叙述的内容,没有一条清晰的情节链,没有明显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并不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展开的,而完全是由墙上的那个斑点所引起的一连串联想。这里,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在整个叙事中所起到的联结全篇的结构作用。“斑点”是“我”的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它有些类似于传统小说中的叙事线索,但它仅仅是叙述展开的一个“结点”,“斑点”与作品中所叙述(联想)的内容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正是通过这个“结”才把人物意识中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相对于情节结构,作品的这种结构形态一般被称为“心理结构”,人们习惯上也就称意识流小说为“心理小说”。
《墙上的斑点》比较典型地采用了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两种技巧。整体上看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是人物的内心独白,而每一部分之中又是由自由联想展开的。如作品的第一部分,通过内心独白交代发现斑点时的相关情况,但并不是常规的按时间顺序叙述,而是通过联想进行交代;并且重点叙述的不是时间、地点等内容,而是第一次发现斑点时的感觉,即那种“无意识的幻觉”。这种叙述方式一下子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自由联想的天地,与传统叙述相比,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体现出“自由联想”这种叙述方式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作品的主要内容,更是借助自由联想展开叙述、生发议论。先由钉痕联想到小肖像画,想到房主;以下又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及生活的偶然性;再由偶然性联想到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等。接着由斑点联想到玫瑰花瓣的印痕,由壁炉上的尘土联想到特洛伊城的历史,想到莎士比亚、植物学讨论、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由概括联想到伦敦的星期日、星期日午后的散步、星期日的午餐,想起已经去世的人的说话方式、衣着打扮、习惯等。最后由斑点联想到古冢、坟墓、古物收藏家、退役上校、牧师,再联想到露在墙面的钉头。作品中的种种联想,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意识“流”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
理清了作品的结构及叙事特征,就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轻松地指导学生阅读。《墙上的斑点》一文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开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问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来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这也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环节进行:
第一步,在与传统小说的比较中导入新课。阅读之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传统的情节小说的叙事特征,尤其是要提醒中学生认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和叙事的时间关系与因果关系。
第二步,初步阅读作品,形成直接的感官印象。了解了情节小说的结构特征,要求学生立即阅读《墙上的斑点》全文,然后鼓励学生谈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传统小说的阅读模式对作品进行剖析,当学生分析作品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作品叙事的特点。
第三步,介绍意识流小说。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意识流小说”这一概念,然后介绍意识流小说产生的原因、理论来源、叙事特征、写作技巧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上,如由描写人物的外部行为动作转向摹写内心的意识流动,由注重事件的时间关系、因果关系变为不受时空等。
第四步,仔细阅读作品,进一步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征。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意识流小说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意识流小说的叙事特点,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第五步,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态度,在作品结尾处表现得很突出,这也是作品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步,分析作品,讲解重难点。教师可以对作品的结构、主题及叙述技巧等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教师要讲清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叙事的差异,让学生明白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在意识流小说叙事中的作用,同时,对作品中“斑点”的叙事作用加以认真分析,借此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意识流小说的特点。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关键。
第七步,再次阅读作品,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分析完作品,让学生再次阅读作品,进一步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并能真正掌握这类小说。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条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意识流小说,以加深对这类作品的认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藏书让学生去阅读国外的意识流作品,如上文提到的一些代表作品;条件差的学校也可以经过教师的努力,找一些国内王蒙等人的心理小说供学生阅读。
《墙上的斑点》虽然只是意识流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但通过本篇的阅读教学,学生们基本上可以把握意识流小说的整体特征,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它和新教材中编选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一起,能够帮助中学生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相信通过这类现代作品的阅读,广大中学生对文学的认知会更加全面,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
①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年12月第1版,第346页。
②④弗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3页、
第1页。
③瞿世镜编《意识流小说理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年5月第1版,第26页。
⑤⑥⑦⑧⑩伍尔夫《论现代小说》,见上书,第144、145、146、145、152页。
⑨伍尔夫《狭窄的艺术之桥》,见上书,第157页。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