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制陶工艺教案】
制陶工艺教案 《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多种方式(如口语、文字、表情、动作、描绘、塑造和制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和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修养。
一、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陶瓷文化的造型与色彩;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欣赏对象陶瓷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启发和引导,是探究作品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启发引导”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评述的前提和铺垫。
三、尝试评述。 为学生提供素材,帮助学生制定评述方案,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大胆评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地思考、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多角度的评述,学生主动评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尝试评述”这一环节是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四、将分析、评述的要点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和归纳等),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收集陶瓷文化欣赏评价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评述(口头表述、文字内容),进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激发对我国优秀陶瓷文化的学习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感受中国陶器和瓷器作品。认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逐步感受陶器和瓷器的纹样美。
3.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教学难点: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
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从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陶瓷艺术包括陶器和瓷器两个部分。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欣赏对象陶瓷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本课小结: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
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我们为我国有这么悠久的陶瓷历史,这么好的工艺,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
一、目的要求
使学习明确陶艺实习的内容、目的、要求
二、教学文件
教材、金工实习报告、教学记录
三、注意事项
1. 讲解实习报告要求
2. 强调注意安全
四、时间和进行方式
1. 陶瓷概述
2. 由指导教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3. 学生实习操作
4. 实习讲评
概述: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天然材料,如木、石之类制造的。陶器的出现是在青铜器之前。大约在万年以前,人们发现某些容易成型的泥土与水组合经过燃烧后,就能变得十分牢固,这样陶瓷就产生了。
陶瓷是人类第一次制造的产品,是一种人工材料,它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陶瓷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可煅烧成陶瓷的泥土随处都有,而且其中一些可以烧制成性能很好的陶瓷。中国瓷的出现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宋朝是陶瓷的鼎盛时期,共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窖,景德镇是后来者居上。
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并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制品。如我们常见的日用陶瓷制品、建筑陶瓷、电瓷。
一、陶瓷的分类
陶瓷制品的种类较多,为了便于掌握各种制品的特征,需要进行分类。
1. 按陶瓷概念和用途分类
可将陶瓷制品分为普通陶瓷和特殊陶瓷两大类。
(1)普通陶瓷
普通陶瓷就是陶瓷概念中的传统陶瓷,这一类陶瓷制品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最常见的和使用的陶瓷制品,根据其使用领域的不同,又可分为日用陶瓷(包括艺术陈列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电瓷及其他工业用陶瓷,这一类陶瓷制品所用的原料基本相同,生产工艺技术亦相近。
(2)特种陶瓷
普通陶瓷以外的广义陶瓷概念中所涉及到的陶瓷材料和制品,即为特种陶瓷,特种陶瓷是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所需的陶瓷制品,其所用的原料和所
需的生产技术已与普通陶瓷有较大的不同和发展。
特别陶瓷根据其性能及用途的不同可细分为结构材料用陶瓷和功能陶瓷。结构材料用陶瓷主要是用于耐磨损、高强度、耐热、耐热冲击、硬度、高刚性、低热膨胀和隔热等构造陶瓷材料,功能陶瓷中包括电磁功能、光学功能和生物一化学功能等陶瓷制品和材料,此外还有核能陶瓷和其他功能材料等。
2. 按坯体的物理性能分类
按照陶瓷坯体的结构不同和所标志的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制品分为两类:陶器和瓷器。陶器是一种坯体结构较疏松、致密度较差的陶瓷制品,通常有一定的吸水率、断面粗糙无光,没有半透明性,敲之声音粗哑,瓷器的坯体致密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断面成石状或贝壳状。
二、陶瓷原料
陶瓷材料制品由多相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所有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原料或岩石原料,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某些陶瓷材料制品对原料要求很高,需要采用均一而又高纯的人工合成原料。陶瓷的原料分类是根据不同的工艺特性、传统习惯及原料性质等不同角度进行的。
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
(1)根据原料工艺特性分为:
可塑原料,非可塑原料。
(2)根据原料的用途分为:
瓷坯原料,瓷釉原料、色料及彩料原料。
(3)根据矿物组成分为:
粘土质原料、硅质原料、长石质原料、钙质原料、镁质原料。
(4)根据原料获得的方式不同分为:
矿物原料、化工原料。
三、配料
当生产陶瓷产品的原料选定后,确定各种原料在坯料和釉料中使用的数量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陶瓷产品的品质及其工艺制度的确定。天然产出的粘土等原料很少能直接单独用来制成坯料,一般需用几种原料配合来满足配料要求。配料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配料计算完后可将其结果作为进行配方实验的依据,再检验的基础上决定产品的最后配方。在进行配方计算和配方试验之前,必须对所使用原料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工艺性能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和性能要求也要全面了解,才能做出科学配方,保证配方最大限度地获得预期效果。
四、釉
釉是施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层极薄的物质,它是根据坯体性能要求,利用天然矿物原料及某些化工原料按比例配合,在高温作用下熔融而覆盖在坯体表面的富有光泽的玻璃质层(渗彩釉和白釉例外)。施釉的目的在于改善坯体的表面性能,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增加产品的美感。
1. 釉的作用
①使坯体对液体和和气体具有不透过性、提高了其化学稳定性。
②覆盖于坯体表面,给瓷器以美感。如将颜色釉(大红釉、橄榄绿釉等)与艺术釉(铜红釉、铣红釉、油滴釉、闪光釉等)施于坯体表面,则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③防止沾污坯体。平整光滑的釉面,即使有沾污也容易洗涤干净。
④使产品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电性能(压电、介电、绝缘等)、抗菌性能、生物活性、红外辐射性能等。
⑤改善陶瓷制品的性能。釉与坯体高温下反应,冷却后成为一个整体,正确选择釉料配方,可以使釉面产生均匀的压应力,从而改善陶瓷制品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
2. 釉的种类
不同用途的陶瓷,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釉的种类和组成也就各不相同。釉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制品类型、溶剂和原料组成,制造方法,烧成温度及外观特征特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同一种釉按不同的角度划分时,可以有几种名称,例如长石作熔剂的釉可称为长石釉,也属高温釉、生料釉、碱釉透明釉等。
以主要熔剂原料组成来做的划分标准时,可分为长石釉、石火釉、锂釉、镁釉、锌釉、铅釉、无铅釉等。
五、陶瓷制品工艺及加工方法
1. 陶瓷的制造工艺:
陶瓷在制造过程中要经过选料、配料、制成坯料、成形、上釉、彩绘、煅烧等过程。
2.成形(制做方法)
对于制备好的坯料,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迫使坯料发生形变,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坯体的工艺过程称为成形。成形后的坯体只是半成品,后面还要经过生坯干燥、上釉、装坯等多道工序操作。
成形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雕塑
凡是异型产品,如人物、鸟兽或方形、多角形等器物,多采用手捏、雕塑法成形。人像、山水、花草、虫鱼、禽兽等一般用手捍、雕塑、雕削法成形。方形花钵、多角形器物则采用雕镶法成形。雕镶法是指先将炼好的塑性泥料用印坯和拍打相结合的方法制成适当厚度和泥尺,然后切成所需形状大小,再用刀、尺等进行修,削以制成符合要求的式样和厚度,最后用泥浆粘镶成坯体。
②印坯
凡异形产品和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均可用塑性泥料在石膏模模中印制成形。许多云角瓶、菱形花体、人物花鸟兽中某些局部器形、琉璃瓦中的屋脊等都常常采用印坯法成形,然后经过修整再和其它部分粘结成整个坯体。
③拉坯
拉坯又称做坯是一种万能成形法。碗类、盘类、壶类、杯类、瓶类等均可拉坯成形。过去拉坯是在陶轮或辘轳上进行,由人为驱动。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机做动力,用拉坯机来拉坯。操作者将塑性泥料置子拉坯机的泥座上进行拉坯操作。拉坯操作主要靠手掌力和手指力对泥料进行拉、棒、压扩等作用,泥料在各种作用下发生伸长、缩短、扩展、变成所需的器形。拉坯时还可利用竹片、木棒及样板等进行刮、削、插孔、形成弧线等。
六、操作注意事项
1. 操作前穿好劳动用品。
2. 严禁在桌上摔泥、避免泥水溅向四周。
3. 机器开动时不允许用刮板在圆盘上刮泥,以免刮出毛刺伤手。
4. 启动机器时,脚踏开关用力要适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损坏开关并触电。
5.应得保持地面干燥,避免触电。
【篇二:陶瓷教案8】
第八课时、陶瓷的制作
一、陶艺创作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手上的软陶变成一件艺术品。(学生活动:进行创作)
二、陶瓷工艺流程
1、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2、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3、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4、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5、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6、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7、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8、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
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9、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10、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11、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篇三: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五年级上册
16、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意图:
举世闻名的陶瓷,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如今陶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学生对于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怎么鉴赏瓷器确实知之甚少,作为中国人必然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可能也是编书者的意图所在,所以我结合学生对陶瓷了解的已知知识和陶瓷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感知、触动、表达、思考、参与中浸润中国瓷器之美!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感受陶瓷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成长与涅槃,并探寻欣赏瓷器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绘制青花图案感知蓝白青花的梦幻迷离素雅之美。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究中国瓷器的情感,从而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3. 欣赏瓷器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三个阶段
① 青瓷的出现 ② 青花瓷的出现 ③彩瓷的出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手绘瓷器发展年历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歌曲《青花瓷》导入(4分)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好吗?
ppt:播放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看完视频后:
师:真美啊!什么美啊?
生: 教师:周杰伦歌唱得美,青花瓷更美!2008年春晚的这首歌将青花瓷的美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心!而中国瓷器的美早已震撼了世界!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是一件制作于14世纪早期的元代青花故事纹瓷罐,创造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价格。
ppt:播放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师:为什么看似这么普通的一件瓷器会卖出2.3亿的天价呢?
生1:
生2:
ppt:埃斯凯纳齐图片。
师:埃斯凯纳齐一位72岁的老人,他就是2005年以约合人民币2.3亿元买下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那位震惊全球的顶级古董商。他认为中国艺术品是全球最好的,中国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最好的。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它一直在演变,在发展。中国艺术涉及到广泛的门类和领域,他说比如你们有瓷器,也有文房四宝,有绘画也有漆画,每一种艺术都能做到如此精湛。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来探寻古代陶瓷艺术这扇大门,去看一看青花鬼谷子下山为什么值2.3亿。
板书:
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二、新知识学习阶段
ppt:
环节1: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