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落: 《辞海》 中说院落指四周有墙桓围绕 ,自成一统的房屋、 庭院。而对于“院” 《辞海》 中说 ,“院” 指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 ,落脚点在于空地。的意 思 , 如 聚 落、 村 落……等。 “落” 与“进” 相对 ,形成一个层次 ,如图所示。从这个意义来说院落是以一系列有层次的 “房屋围墙以内的空地” 作为一个家庭、 家族 “定居(settle)” 的方式之一。
院落也可以理解为是以建筑物为主体被围合起来的一个或多个、半的空间形式,这种围合可以是由建筑实体围合起来的比较封闭的空间,也可以是由围墙、篱笆、绿化、栏杆等等围合起来的半开敞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属于相对私密的、相对安全的、私人拥有的自由领域。
我国南北方民宅院落形式
院落的尺度可大可小,是户内到户外空间的延伸,走出屋外,看看树木小草、石级阳光,心情得到一种释怀。
我国传统民宅院落的形式呈现或方或圆的简单图形,它们多以一个或多个、半体起来的围合形式,空间比较封闭,便于防守。见北方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山西的窑洞、江西景德镇、广东客家围垅横屋天井等;
院落形式又分为对称形和不对称形、规则形和不规则形等,规则形一般是比较对称的几何形,它的特点是比较规整、显得较严肃。不规则形则是比较自由,显得比较活泼。
下 沉 式 窑 洞 民 居
福 建 南 靖 客 家 土 楼
广 东 客 家 围 垅 横 屋 天 井
江 西 景 德 镇 黄 宅 书 斋
影响院落形式的因素
功能影响
根据院落的功能可分为:住宅区院落、商业区院落、办公区院落、文化性院落、宗教性院落等。同时,住宅区院落又分为:城市住宅小区院落、传统民居院落;办公区院落又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办公院落空间和办公院落;文化区院落分为:社会性的文化馆院落、博物馆院落和学校院落等;宗教院落形式多样,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同时组成形式、景观装饰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形式主要是指:寺、庙、教堂的院落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院落功能作为影响院落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分析院落的主要形式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空间形式影响
院落的空间形式又分为对称形和不对称形、规则形和不规则形等,规则形一般是比较对称的几何形,它的特点是比较规整、显得较严肃。北方的四合院、晋中大院、北京皇家院落等都属于比较对称的规则几何形。不规则形则是比较自由,显得比较活泼,南方苏州园林一些文人雅士的院落多曲折、多意境、意趣盎然。特别是现在的一些设计手法上多采用不规则形的设计,在对称的前提下进行不规则形的设计,使得空间形式更为活泼、贴近自然。
时代影响
院落形式也深受时间的影响,根据院落所据时代的不同,院落的形式也有所差异。只要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就能明白这其中的差异性,处于封建社会的院落多是封闭性的,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院落形式呢?在我们倡导回归自然、缓解生活压力的口号下多半是开放式的。另外,也可以往更细处分三十年代有三十年代的院落形式,八十年代有八十年代的院落形式等等。因此可以看出,院落的时代性也是作为影响院落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域因素影响
院落的形式在受时代性影响的同时,地域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就我们中国来说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南方的福建土楼院落和北方的北京四合院院落形式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西部的陕西窑洞院落形式和东部的沿海泉州院落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处于不同地域的院落形式也是不同的。由于地域的不同、当地环境、气候的不同,也使得人的生活习俗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院落形式。因此,地域性也是我们在研究院落或在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文化因素影响
作为文化的影响对于院落形式来说是多方面的。因为文化属于更为综合的一种因素,它相对于院落的空间形式更为抽象化,属于影响院落形式的隐性因素,但是决不可忽视这种隐性因素,因为它对于院落的形式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关于文化的因素可以使院落空间更具特色。从大的方面看,例如中国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使得院形式差异自不必谈,再比如山东曲阜孔庙的儒家的文化氛围使得孔庙独具特色,而浙江培田地区文化氛围影响到土楼院落的形式更是独树一帜。因此,应时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来研究院落形式。另外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文化是比较大和笼统的概念,像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院落文化的范畴。
中国传统院落形式的差异
中国由于长期处在封建社会,长期受传统的礼教思想的统治下,“三纲五常”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这就使得院落的概念在中国人的心理占有很大的位置,一个家族拥有一个大院落,而家族院落中又有一个个小的院落分支组成,从整个的院落特点来看是属于比较封闭、保守的,私密性强、阶级分化强。
另外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气候相当复杂的多民族国家,所以自古以来各地住宅建筑具有多种类型。“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规矩”,从大环境来说,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民间住宅常迥然不同,但变化是渐进的,而一个区域与毗邻的另一个区域的差异则相当微妙。这与宗法观念、风水环境、民俗乡习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在同一地区内,民间住宅院落的形式大同小异。但在气候、地理条件或民族不同的毗邻地区内,民间住宅院落的变化很大,形式也完全不同。在下面我们主要以南北方的传统住宅院落为例来阐述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等条件下的院落的差异。
说起南北方传统院落的差异,很长时期以来,南方少战乱,经济相对北方比较发达。在早期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而且南方气候湿润多雨,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而北方一直是战乱频繁,政治环境不稳定,经济相对不如南方,北方气候则是干燥少雨,风沙大,四季分明。同时,北方直接处于封建统治者的管辖范围内,受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比较严重。而南方相对离封建统治者比较远,俗语说“天高皇帝远”,所以在受封建传统思想束缚少一些,再加上南方经济比较发达、才子佳人辈出,因此,气氛相对比较民主,况且南北方的生活习俗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说南北方院落景观差异比较明显,在下我们分别以南北方院落各举例说明。
1中国南方徽州古民居传统院落
安 徽 宏 村
说起南方传统院落,凡是待过南方的人脑海中大概都会闪现这样一幅画面: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坳里,坐落着一个个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南方传统院落主要以徽州民居宏村为例。有一幅古徽州楹联这样写道“看子霞西耸,飞瀑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其中“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准确地概括出了徽州古村落田园风光的意境。
在安徽省南部山区,黄山山脉和新安水系把这里划分成了相对的地理圈。这里风光奇秀,土地肥沃,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士族南迁、躲避战乱、寻求安宁生活的地方。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中原士族在这里边耕田、边读书,以农耕生活为本,以读书入仕为业,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徽州耕读文化。明清时期,这里人才辈出。徽州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财富把这里建设成了富足和美丽的家园。在以下文章里以宏村为例。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兴间,雷岗一带山场属戴氏产。幽谷茂林,蹊径茅塞,无所谓宏村。”后来,汪氏祖先在此建立家园。汪氏家族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把这块荒地变成一块风景优美的宝地。
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民造园风气盛行。京城有皇家苑囿,民间有私家园林。城里半园亭,家家住青翠,成为建造院落的时尚。明末清末这300多年时间里,是宏村汪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文人辈出,徽商崛起,为了光宗耀祖家乡的建设,他们纷纷回乡投资,树祠堂,建宅院,一时群楼耸立街巷发达。
宏村的院落建设多受苏杭营造园林之风的影响,家家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园林,他们巧借水圳之活水,在园中挖池塘、建水榭、造亭阁,种树栽花,营造出了风格各异的村落私家园林。这一点北方的传统院落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宏村的碧园为例,它位于水圳源头,远中挖有鱼塘,涓涓源头活水经鱼塘流过,水清见底,水里有一群群的观赏鱼,在水塘以上还建有水榭。水榭临水处,三面设有“美人靠”,供人纳凉、垂钓,水榭与老房子的厅堂相通,坐在厅堂里也可眺望水榭对面的景色和花台上的盆景花卉。水塘北侧立有屏风墙,墙中嵌有一块长形石雕透窗雕着“祥云瑞气”四个字。
整个院子布置井然,集塘、榭、楼、亭与一园,以花草树木为点缀,令人赏心悦目。整个的宏村处处像这碧园一样。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村落里的私家园林,这一点也是与北方传统院落最大的不同之处,北方传统院落一般是中规中矩,很少是在自己的院落里营造的像园林。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贯钟情于大自然,他们挖塘、立石、移花种草,把山川湖泊的景色微缩与园中,营造了“三五步,行遍天下”的园林意境。宏村的民居院落正是以这种意境作为造境的原则,同时民居院落中的池塘水通过水圳与月沼、南湖相贯通,院内的花草树木与村落周边的山林相呼应,形成了如诗如画的大园林。
2中国北方四合院传统院落
北方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北京四合院为例。首先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北京是我国北方多民族聚集地之一,自古以来人口迁徙频繁。由于地理优势优越,早在夏、商、周时期,北京就成为华夏文化与戎胡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原与东北经济往来的汇合点。此后,随着东汉乌恒、鲜卑的迁入,北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等,进一步强化了多元人口的特征。到了清末民初,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主要由汉、满、回族组成。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满族次之。由于各民族长期混居,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建区统一,居住方式已不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其次从社会经济上看,元、明、清时期北京一直作为都城,是北京的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逐渐走向繁荣,人们生活稳定。另外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气候上述与温带性季风气候,夏冬两季差别大,风向以北风最多。以上种种是北京四合院的形成的文化条件、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北京四合院里的房间都是平房,没有楼房。据说是过去四合院的屋顶不能超过皇帝金銮殿的石台基的高度,所以四合院普遍低矮。究其原因还有取材的不便利,北方风沙大不适宜建造高大的院落等原因,造成四合院多为平面展开的建筑群落。四合院房间布置由正房、耳房、厢房、后罩房及倒座房组成。四合院这种围合式的院落最集中地表达了中国人风水的“向法”和引气概念,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相心,方方正正。
四合院是中国人理想的居住模式,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二门,有游廊,有私塾,有客厅,有照壁,有库房,有厨房,大户人家连园林、车马房一应俱全。关上大门,自称一统。“闭门二生之具以足”(《颜氏家训.治家篇》)是中国传统居住的观念。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尊老扶幼、晨昏定省的和睦精神。四合院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从中可以看出稳定而端庄的轮廓,均衡而严肃的格调。四合院的四周,有围墙和各座房屋的后墙封闭,房屋多半对外不开窗,为实墙,因此,院内没有市声尘嚣的干扰,家居安全也有保障。四合院建筑,不仅和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契合无间,而且表达了中国人中正平和、变通有则的处世态度。尽管四合院方正规矩,但不失变化,各家院落有各家院落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度,以人口繁衍兴盛为荣,人们都把四世同堂当作一种福气,这样的大户人家,往往需要更多的院落。
传统民居不仅包括四合院也有三合院、大四合套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及门脸儿房等。
四合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布局的一种方式。它是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对面和两侧安排次要建筑,形成平面为四方形或矩形的院落,四周用围墙封闭。一般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方向,故以北房为上房,东西两面房屋为厢房,南房中间部位或东南部位开大门。大门的门楼是最讲究的建筑,象征着财势和地位。门外两侧有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俗称“门墩儿”,大门中间是条石台阶,大门前有的设有一对石狮子,使宅院的门楼更加威严。进大门后是过道儿,因与南房平行,故有顶。过道儿内设门房,门房对面沿墙壁处置春凳,俗称“懒凳”。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西侧设一道门,俗称“二道门子”,也叫“屏门”。有的二道门子与北京四合院相似,安装垂花门。进院后,东、北、西三面均有三面转的穿心廊(也有的没有),有台阶两蹬(民间将台阶的“层”关俗称“蹬”)。在东、西厢房房山墙下与北方交界处设有两个小房,东面为厨房,西面为厕所(如在二道门子处,即西厢房房山墙下与南方交界地盖一厦子间做男厕所用,那么该厕所就辟为女厕所)。院内讲究方砖墁地,盆(或桶)栽花。夏天院中可搭起高高的天棚,起遮阳的作用。
三合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属于半封闭式的院落。院中三面均建有规整的房屋,另一面是院门,房屋除无南房外,与四合院的结构大体相同,平面呈“凹”字形排列,缺口处为院门,只是三合院的院内面积比四合院小。辛亥以前建的三合院都有较气派的门楼和影壁。以后则多无门楼,而以花墙砌大门或以简易的对开木门代之。门墩儿上也少有雕刻,条石台阶上一般不很高,仅一二蹬。
大四合套院,是天津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它是若干个四合院、三合院、独门独院,甚至包括杂房、车房、马棚等附属建筑组成的大型院落,民间也俗称“大四合套”。
大四合套的院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横向的,一种是纵向的。横向的四合套院一般是中间设大门,有门楼和影壁。进大门后从影壁左方进入院子。迎面是一个胡同式的箭道。箭道是横向四合院的中轴线,用方砖铺成甬路,以此沟通东、西两院。两院的房屋一般不对称。西院不住人,为家祠、佛堂、客厅、戏楼等建筑物。东院是连续几套的四合院、三合院,均由主人及其晚辈使用。这些四合院、三合院的院门均开向箭道,出入互不干扰;纵向的四合套院则是多重递进式的四合院落。第一道院落的北房又是下一道院落的南房,以此类推。人们经中间的堂屋通过进入各院落,因此,民间称中间屋为“穿堂屋”。穿堂屋两侧一般均不住人,仅当客厅使用。一家之主居住在最后一个院落的北房,其余家人的住房也依定制按辈份长幼有序排列。
旧时,天津的官宦人家及富商大贾大多都居住在老城区及其周围的大四合套院落。“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的清代早期家等都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四合套宅院。之所以将上述家说成早期,是因为后来的家不断更换(依经济实力而定),不少富商相继跻身于家中,如乡祠卞家,户部街益德王家,东门里高台阶华家,“世进士第”姚家,买办徐朴庵家,冰窖胡同李善人家,城厢附近则有文昌宫严翰林家,河东(今河北区)粮店街李叔同家,南门外王竹林家,河东(今河北区)大狮子胡同冯家等等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富商大户,居住的四合套院落也十分讲究。此外,大四合套中除属于中国传统的庭院营造式建筑外,还有一些为中西合璧式。
中式大宅门的封闭性与西式开敞庭院。国内多以院落为主,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建造宅院,大家同宅而居,又分二三院,长此以往形成了丰富的院落文化。比如经常被提起的“大宅门”,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也堪称国粹。而西方国家所受文化体系与中国完全不同,他们追求开放民主自由,封闭的院落思想淡漠。中国的院落大多是封闭性的,而国外的院落恰好相反多以开放为主。或者说,国外更重视的是庭院的建设,院落感觉比较淡漠。特别是住宅院落中,他们几乎没有院落可言,住宅建筑周围几乎没有围墙或栏杆,往往是住宅直接和街道联系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正门前没有院落,反而是房屋后设有院落主要作为车库的用途。作为有院落的住宅也多以栅栏、栏杆、绿篱等作为围合物,不像中国传统院落多以墙体作为围合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住宅形式的出现,我国也逐渐采用以镂空的矮墙、绿篱、栅栏、栏杆等较为开放的形式作围护,甚至有的院落还采用玻璃作围护,围护形式更为多样。特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地区差异正逐渐减少。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庭院文化。中国建筑院落由来已久,从可供考证的商代庭院遗址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思考,开始主动的去创造建筑空间,以满足人类本身的需求。作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居住建筑庭院空间,特别关注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引入自然风光以亲近自然,由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成院落不仅将不同功能空间分隔开来,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使建筑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经常采用的借景,对景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而且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在这里“天人合一”的情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晋中大院
晋中的乡村因为历史的成因,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从太北汪村的三多堂曹家,到祁县渠家、乔家堡的乔家,直到灵石县静升镇王家的线路,像一个典型的农家钩镰形状摆放在山西晋中地图。虽然以经商而闻名,但这些家院却是明清以来晋中乡村村落家院的名胜。在华夏大地上,那时和福建永定的土楼、和徽州民居同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拥有独特民情风貌的百姓生活样本。山西的古村落很多,但能有如此悠长的历史,同时又如此完整而又完美的村落格局的宅院,又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恐怕也只有晋中了。但是晋中的社会文化与民俗却不仅仅是即所古老、豪华的大院所能代表,即使是晋商的文化与习俗,也远远超出了大院所能容纳的范围。明清时期的晋中乡村,科名不盛而“重商”之风甚烈,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都明显趋于商。古老的大院不过是这种趋于社会特征的历史凝结而已。另外山西梆子戏在清末民初的盛行,晋中社火独有的魅力和群体特征,都与大院背后的巨商家族的行为、观念密切相关。
走入晋中,夺人眼目的总是高楼百尺的大院,形成了晋中古村落独特的景致。高挺的大院与低伏的农家寒舍,一并在悠长的历史风尘中浓缩了人生的凄苦与挣扎、振作与辉煌、衰落与痛恨的全部内涵。
曹家大院坐落于北汪村北,外观高峻挺拔,行若城堡,又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组合相连,构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群。由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意趣。至今留存最完整的就是三多堂了。
三多堂是曹家的一个寿字院,它将村民们世世代代认同的多子多福为人生的“三多”祈愿物化在一个凝固的庭院里,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坐北朝南,分南北两处,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堂,内套15个小院,现存277间房舍。整体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相错映辉。
另外要提到的是乔家大院,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联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中西院落式建筑比较
作为外因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应的自然观在院落式建筑上的体现:欧洲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不多 ,但两者的气候地理条件则有很大的差别。欧洲无热带 ,大多数地区处于温带 ,局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而中国由南向北则几乎跨越了各种气候
带。因此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欧洲院落式建筑形式内容较单一 ,与中国多种多样的院落式建筑相比则逊色不少。
中国院落式建筑的多样性在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北京地区的四合院院方而大 ,阳光充沛;南京、扬州、苏州一带的民居院宽而浅 ,院东西两侧的厢房短而若廊 ,建筑挑檐深 ,堂屋不少做成敞厅;在皖南一带 ,院落则较封闭、狭小 ,两侧多高大的马头墙 ,天井幽暗。另外在某些地区有一些特例 ,例如西南一带特别是云南的一颗印以及福建的客家土楼。其中后者的设计已不同于一般的院落式建筑 ,实用主义哲学贯穿其中 ,人类的需要被置于首要位置 ,当然这种特例并未脱离中国建筑发展的主流 ,恰恰反映了中国建筑首先为人服务的主导精神 ,其次才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
中国的院落式建筑通过长期发展 ,渐渐适应了不同的自然环境 ,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院落式建筑在欧洲则适应面较小 ,这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另外 ,中国的院落式建筑中大多反映出一种崇尚自然、适应自然的人文精神 ,而欧洲的院落式建筑重在人工雕砌 ,而远离自然。如前所述 ,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客观自然条件 ,中国的院落式建筑灵活多变 ,其中几进甚至数十进的串联、并联的院落式建筑很常见 ,在二维方向发展的同时拓展了院落式建筑的三维空间。欧洲的院落式建筑在保持规整的中心院落的同时 ,极力雕琢院落周围的建筑 ,而将建筑围合的院落置于从属地位 ,院落一般处理得较为简单 ,院中常常满铺石板 ,最多在置一小喷泉 ,喷泉作为院落中唯一的景观 ,常常设计成几何形 ,这在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尤为盛行。同样是水景 ,欧洲的处理方法与中国院落式建筑中的处理大相径庭。同样是为人服务 ,但欧洲的院落已被四周围合的建筑彻底同自然割裂。欧洲院落式建筑中的院落体现了欧洲人征服自然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与中国的差别在于中国在征服自然的同时 ,还极力改造自然 ,并最终回归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欧洲的院落式建筑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从征服自然转向回归自然 ,中西方院落式建筑达到了一种趋同的倾向。
社会差异在中西院落式建筑上的体现: 社会是造成中西院落式建筑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
社会也是促进中西院落式建筑发展的根本动力。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中国院落式建筑 ,其产生、发展的内因是人的需求 ,这是一种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需求 而强大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则是其外因 ,在中国院落式建筑发展的全过程中 ,内外因素交织作用。但是 ,随着近代以至现代
中国经济渐渐趋向没落 ,中国的建筑包括院落式建筑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相反 ,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以后 ,通过一系列工业、产业、信息 ,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相关建筑的发展和创新 ,西方旧有的建筑模式被打破或得到改善。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 ,当代西方院落式建筑在保持固有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了东方文化精髓 ,产生了全新的建筑模式。
位于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经济与管理系系馆建于 1993年 ,这是一组低层、高密度的院落式建筑 ,整组建筑围绕三个不规则的内院布置。一处内院以日本园林的“禅院”命名 ,其中使用了碎石铺地 ,紧靠院落的建筑墙面用木板和木格栅饰面 ,制造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的宁静、淡雅的气氛 ,使人感受到一种日本枯山水的意境。另一处内院则被命外为“水院” ,院中流光四溢 ,反射天光 ,恬静的水面中不规则地布置了十几个深色的顽石 ,颇有些情调 ,这种水面处理手法也借鉴自东方 ,但更加精炼、简洁、现代。同时 ,水院一侧的墙面满布遮阳百叶 ,随气候不同而调节 ,这体现了当今现代建筑中的一种运用先进技术的设计倾向。整组建筑中最大的院落取名为“林院” ,这是唯一可以进入的院落 ,内部充满了生机 ,完全突破了以前的西方院落。院落中是一片翠绿的竹林 ,钢制的步行天桥穿插、交错其中 ,使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多变。该院落的墙面处理也很特别 ,墙面上的铁隔栅与木板饰面形成了对比 ,制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在这组院落式建筑中 ,院落真正成为建筑的主角 ,并同围合的建筑有机结合。三处院落各具主题 ,处理手法灵活、多变。在院落设计中 ,除了大量运用先进技术 ,建筑师并没有排斥外来文化 ,而是较好地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髓 ,并借鉴了东方院落的处理手法 ,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式 ,这是全新的西方院落式建筑 ,它带有强
烈的东方色彩。同时 ,整组建筑不仅体现了西方建筑中一贯的理性精神 ,而且表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这种趋势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在我国 ,院落式建筑作为一种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并未随着当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建筑师似乎无意去探研固有的优良传统 ,而一味去追求当代西方建筑中的一些表面形式。而对经济大潮的冲击 ,面对金钱的利诱 ,当代建筑师无法把握社会的发展提供的契机。在现代院落式建筑发展的过程中 ,同西方相比 ,我们已落后一个层面 ,在我国当代的院落式建筑中 ,类似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经济管理系系馆的优秀实例少之又少 ,相反则充斥着一些处理简单、设计粗糙的院落式建筑。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比较 , 院落作为人、建筑、环境联系的纽带 , 在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 , 其中体现了大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研究、探讨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院落式建筑 , 对当今我国研究建筑历史、丰富建筑形式、开展建筑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龙江小区阳光广场——回归人本精神的现代院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的激增和用地的紧张以及建设单位提高用地容积率的迫切愿望,中国现代住宅由原来的三四层的低层建筑向高层建筑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城市,高层住宅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高层住宅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危机,但是,对于原有城市的特色和城市格局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特别是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人口密度增大,同时住宅区院落也由小区广场所取代,使得居民的私有空间越来越少,加上社会压力的增大,容易引发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甚至这些问题或继续发展,但又一个事实是高层建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同时,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这些矛盾。小区广场、小区花园、屋顶花园等形式成了现代住宅区院落的变异方式。
更新住宅类型,注重院落景观。对于不同城市、不同人口构成、不同职业、年龄和生活习惯的居民,设计出适合不同要求的各类住宅。如对于住房紧张的上海、南京等地建成以一室套型的“青年公寓”。同时注意提供完善的、方便的生活条件,如在小区广场里建相当数量的绿化和游戏场地、健身设备和比较完善的公建设施,形成公共户外活动场地。其次,延伸城市文脉,回归人本精神,使院落不但在满足居民各种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注意提高其精神质量,使院落更具特色。另外,现代院落围护界面形式的改变使得院落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建筑、金属栏杆、绿篱、水体、围墙、大门等构成要素的形式使得院落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如阳光广场。
人们对院落的钟情是历史形成的,院落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情节。虽然到了现代,建筑界西学东渐,中西居住形式日渐融合,但有着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价值的院落,作为一种经典的符号和一种深邃的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反而历久弥新。虽然现代建筑的元素丰富了、风格多样化了,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对家本质的追求没有改变,自然的、亲情的、温馨的、亲邻的居所仍是人们理想的生活状态。因此,在阳光广场,有天、有地、有阳光、清风和绿草,超低容积率,实现心灵回归在现代城市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人拥挤在城市里,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土地资源却越来越少土地的高度稀缺让人们不得不住在“空中”。在高楼林立和钢筋水泥的挤压下,人们的心灵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更渴望着心灵的自由,怀念曾经有天有地的生活。在钢铁樊篱的包围中,在景观不停地被更高建筑遮挡的恐慌中,在邻居相见不相识的尴尬中人们走下高楼,亲近土地,体验现代院落带来的心情宣泄。因为院落情节,承载了人类居住文明最精彩的篇章。因为院落精神,早已成为人们骨子里的居住情怀。在自家的院落,可以真切感受春夏秋冬的轮回,沉醉于“看堂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飞”的闲逸与从容;可以享受三世同堂,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可以陶醉于邻里相望相助的情谊;可以吸收日月光华,万物灵气的滋养,感动于自然与土地的隽永魅力……
有人说:随着现代社会高层建筑的发展,院落随着消亡了。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院落不是随之消亡,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并且不断的向前发展。现在,随着人口激增加上用地面积的减少,便出现由业主共同拥有的小区广场和街区广场、公园,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和社交的新去处,作为一种公共的休闲场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这一变异形式正在逐渐适应现代人对院落的需要,发挥其文化、精神和社会功效。
此外,作为旧有院落进行改造,一方面作为历史价值进行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改造使其更合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现在大家都在倡导城市第五立面——屋顶景观,屋顶花园的出现也成了一种新形势的院落。作为人人都想拥有的别墅院落也同时存在着并且多样化发展,一种新形式的高层住宅挑空院落的出现,都在说明院落在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