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前设计:基于信息技术和课堂深度融合的背景,在“云教学”模式下设计本课。首先通过“睿易通”平台给学生发送学习资料,包括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以及初中所学陶渊明的诗文,录制微视频发送给学生,讲解字词,疏通诗句。学生结合老师所发资料,自主学习《归园田居》,然后运用在线答疑功能发送学习中遇到疑问,课堂上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起来合作探究交流解决。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文
2:反复诵读,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领悟作品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归隐的原因,正确评价诗人的归隐。
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领悟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诗人归隐的原因,正确评价诗人的归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中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诗人留下了109首诗,八百年后有一个诗人,为这109首诗分别写了一首唱和诗。大家可能会问,谁的诗值得别人去全部唱和?谁又去干这么无聊的事啊?大家猜猜这两个人是谁?(陶渊明和苏轼)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当然不会去干无聊的是,因为在他看来,李白杜甫还在陶渊明之下。苏东坡这种境界的人,尚且从陶渊诗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今天我们怎么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中的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检查预习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为后代文人树立了一个不慕权贵、保持人格的典范。
2:羁鸟jī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 暧暧ài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老师诵读
2、自由诵读
3、学生起来读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语速缓急)
四:合作·探究
1.(韩亚丽、李琴、刘仁德、马慧玲)“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误”字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①(陈静、马亚倩、杨国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②(段培强、禹婷)作者为什么把“尘网”、“樊笼”比喻成官场,把“故渊”、“旧林”比喻为故土?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李琴、李荣荣、魏璐、闫棣楷)《归园田居》中,描写的都是很普通的农村生活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呢?
我们首先来看,作者描写了那些农村景物?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陶渊明本诗中的景物描写,正好体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的诗歌的最高境界: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才显示出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4:(、马玲、马雪宇、撒彦龙、田小龙、闫棣楷、杨国花)为什么作者“性本爱山丘”却“误落尘网中”?
29岁出仕到41岁辞去彭泽令,13年间的几次出仕与辞官:
第一次出仕:29岁,职务:江州祭酒,任职时间:未知
出仕原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离职原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第二次出仕:35、36岁,职务:荆州幕僚,任职时间:1年多
出仕原因:未知。离职原因:丁母忧。
第三次出仕:39岁,职务:镇军、建威参军,任职时间:9个月
出仕原因:未知。离职原因:未知
第四次出仕:40岁,职务:彭泽令,任职时间:80多天
出仕原因: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陶渊明转》)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离职原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他在《饮酒(十九)》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出仕的原因:①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
②他从小受的儒家思想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5:(李晓梅、张世卓)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经也当过小官,他为什么不好好的做他的小官,而归隐田园,在农村生活?如果说是因为东晋政治,他这种行为算不算是逃避现实?他写的这首诗讲农村生活描写的这么美,将他归隐于田园的喜悦之情写的如此淋漓尽致,说明他已经隐居了,他厌恶东晋的政治,为什么不反抗而眼睁睁地看着世人在东晋的政治下生活,他真的能心安理得隐居?良心不会收到谴责吗?
(1)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经也当过小官,他为什么不好好的做他的小官,而归隐田园,在农村生活?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2)如果说是因为东晋政治,他这种行为算不算是逃避现实?他写的这首诗讲农村生活描写的这么美,将他归隐于田园的喜悦之情写的如此淋漓尽致,说明他已经隐居了,他厌恶东晋的政治,为什么不反抗而眼睁睁地看着世人在东晋的政治下生活,他真的能心安理得隐居?良心不会收到谴责吗?
参考评价:①“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语)
②“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语)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课后设计: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在平板上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