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12:28
文档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工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及背景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2008年5月,受和平县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项目组组织多次深入现场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收资与访谈工作。2008年底向和平县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2009年5月至9月,就纲要初步成果多次向县及各专业部门进行了汇报,听取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9月18日,向县政协和市民代表进行了听证汇报,其后进行为其一个月的规划
推荐度:
导读《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工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及背景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2008年5月,受和平县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项目组组织多次深入现场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收资与访谈工作。2008年底向和平县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2009年5月至9月,就纲要初步成果多次向县及各专业部门进行了汇报,听取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9月18日,向县政协和市民代表进行了听证汇报,其后进行为其一个月的规划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编制工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概述

一、规划编制过程及背景概述

(一)规划编制过程

2008年5月,受和平县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项目组组织多次深入现场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收资与访谈工作。

2008年底向和平县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

2009年5月至9月,就纲要初步成果多次向县及各专业部门进行了汇报,听取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9月18日,向县政协和市民代表进行了听证汇报,其后进行为其一个月的规划公示与公众咨询活动。

2010年4月,在和平县召开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专家评审会”,和平县委县五套班子及相关专家在听取了规划基本内容汇报后,对规划思路和编制内容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意见和要求。

2010年5月制作形成送审规划成果。

(二)规划编制背景

本次规划修编的时代背景和地区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地区的发展建设提出新的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对于建设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与新一版的土地利用规划、“十一五”规划相协调,力求在土地使用与供应层面保持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二)区域交通环境的变化为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6,粤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和平的交通区位,和平缩短了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距离,这明显提升了和平县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为其融入了珠江三角洲“三小时经济圈”提供有效的设施保障。

(三)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推进为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为和平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粤赣高速公路和平县城出口处,由和平县与深圳市福田区与2006年1月8日联手创建。福和工业园的迅速发展,将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的演进。

(四)上级对地区发展的重视与扶持。广东省和河源市领导对和平县发展及规划的重视。省市领导近年来非常重视和平的发展,特别是对和平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与企业发展非常关注,省市对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提供了财政资助与扶持,对钟表等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公共平台,对和平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五)《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对地区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相比于一直沿用的《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和谐、加强公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上版总体规划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以难以满足未来和平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修编和改进。

(六)城市管理亟待加强并需要通过全面的规划修编为其提供更新可对接的操作平台。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园区建设的如火如荼,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给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在各类相关设施与服务理念还未能适应城镇发展“突变”的前提下,和平城镇规划与建设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以更好地规范空间开发,吸引投资,促进城市品质得以进一步提升,以便于创造“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是规划编制与管理的重要作用所在。

(三)本次规划重点关注的几大问题

从长远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整体目标的合理构建以及相关发展内容的空间安排;从近期的角度来看,该规划尤其侧重于对城市目前存在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案的提出,以期能够充分利用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与趋势,避开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有效的目标引导和设施保障,引领城市的健康、快速和协调发展。

通过对县城现状的详细调研和现场踏勘,规划认为目前县城的空间发展主要面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需要在本次规划中进行深入考虑和得以解决。

1、老城发展空间受限,新城空间拓展需要针对性地选择

和平县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型地区,山地的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90%以上,而且,不同地区其地形的高低落差也参差不齐。

从和平县的建设发展与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和平县的形成与发展扩张是以和平河为基点或依托展开的,而且县城就在和平河老城段的宛转处形成。目前,该地段仍是和平县城人口最为集中、建筑最为密集的建成区。从县城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约占县城总城镇建设用地的40-50%左右,用地密度高,建筑密集,交通较为拥堵混乱。

县城的拥河而建有受到其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老城区所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其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公共设施缺乏、交通拥堵混乱、发展空间不足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困境,成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走出旧城、建设新城,有效拓展县城发展建设空间,并科学和谐地处理好新旧城空间扩张与文脉延续关系,是规划所需要关注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阶段有意识有重点地选择合理的扩展方向,是关系到县城空间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比较,本次规划选择了“控制旧区、拓展新区、旧城以适度的优化配套为主”、和“重点北拓、适度向东、控制好南部可扩展空间”的扩展策略。

2、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持优化之间的矛盾要妥善处理

和平作为山区生态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是和平县特有的优势特征,既是和平县的固有属性,也是其未来发展的资本和潜力所依,同时也是和平县目前产业经济发展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和平县的发展又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省近年来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已经实行的一系列产业发展转移举措,而目前和平也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这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中,而且效果已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和平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但和平同样需要发展和提升,尤其是在面临如此的历史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和平更不应该犹豫和错失。如何处理好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规划编制需要直接面对的实际难点。

3、需要继续依托粤赣高速对县城发展建设的重要拉动作用

粤赣高速的建成通车,使其成为和平县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外部条件,同时也使得和平作为粤赣通衢之区位特征将更加明显和突出。毫无疑问的,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粤赣高速将是和平对外发展联系的主要依托和沟通桥梁。如何充分的继续利用好这个外部设施环境和发展条件,如何结合粤赣高速和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城市空间扩展和相关功能用地布局规划,使外部道路能更有效的为我们的城市(县城)发展建设服务,对于和平县未来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4、强化集聚、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县城,充分发挥地方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尽管长期以来,和平县城作为和平县城乡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是和平整个县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由于和平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县城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受到地形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对周边的城镇发展也尚未起到充分有效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因此,本次规划编制也将面临着,是否应以及如何去做大做强县城,充分发挥县城的发展要素集中、设施配套完善、发展倾斜等优势,带动周边城镇以及整个县域的发展壮大。

二、规划主体内容概述

(一)规划综述

1、规划期限

按照规划编制时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年限,对本次规划期限按阶段划分为近期、远期和远景。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2、规划范围

本次县城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和平县城建成区及其拓展区域,南至东山路以南,北至大坝镇高发村,东至京九铁路,西至粤赣高速沿线,规划区总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

3、规划层次划分

根据《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和和平县的空间地域特征,将本次规划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县域、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和县城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县域,和平县域的行政边界范围,全境2310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在此范围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二层次——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包括县城、大坝镇、合水镇和彰洞工业区,以及其间的林地、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在此范围内考虑编制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统筹安排与考虑该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3、第三层次——县城,规划的县城范围包含现有的县城建城区和大坝镇南部的部分村庄,具体范围为南至东山路以南,北至大坝镇高发村,东至京九铁路,西至粤赣高速沿线,规划区总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县城是整个县域发展的核心区域。

在该区域范围内编制县城总体规划,针对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经济社会目标

规划期2009-2015年,GDP年均增长15%左右,2015-2030年,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2%左右。2015年,和平县GDP总量达到90亿元左右,2030年GDP总量达到500亿。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至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第二产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55%,第三产业调整为30%左右,到2030年,第二产业比重占GDP的比重达到50%,第三产业调整为4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保持在10%左右。

2、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和平县县域人口规模,近期(至2015年)为48-50万人,中期(至2020年)为55万-60万人,远期(至2030年)为70万-75万人。

预计到2015年,县域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相应的城镇人口分别约为20万和52.5万。

县城人口方面,预测至2015年主城区的城镇人口约为10万人,2030年为26万人。

表4-1和平县域总人口及城镇人口预测汇总表

类型2015年(近期)2030年(远期)
县域总人口48万-50万

70万-75万
县域城市化水平40%

70%
县域城镇人口20万

52.5万
县城城镇人口

1026

3、县域城镇空间结构

根据城镇组织现状特征,基于城镇空间组织理念的引导,对县域城镇体系进行空间组织,并形成“两圈两轴三区”的县域城镇空间规划结构。

“两圈”分别为核心发展圈层和外围发展圈层。

“两轴”为南北纵向的发展主轴和东西横向的发展次轴。

“三区”为在核心发展圈层外围形成的三个发展片区,以三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分别为以彭寨镇为片区中心形成的南部城镇发展片区、以热水镇为中心形成的西部城镇发展片区和以上陵镇为中心形成的北部城镇发展片区。

4、县域城镇等级规模

基于以上县域特征分析和规划理念,规划把和平县域城镇构成依次分为三个等级:县城(Ⅰ级中心)、重点中心镇(Ⅱ级中心)和一般镇的城镇等级结构,其中城区规划为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按小城市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

在县域空间上形成1个城区、3个重点镇、11个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达到城镇空间集聚发展、生态空间开敞布局的县域空间持续利用的要求。

涉及到具体的城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为:把大坝纳入县城的发展范围,形成新的和平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把下车镇与上陵镇合并形成北部中心镇;林寨并入彭寨镇形成南部中心城镇。

5、县域职能结构

根据上述形成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以及各级城镇发展的特征与趋势,规划把县域范围内不同等级城镇的职能分工确立为:

1)县城——县域中心城市(Ⅰ级中心)

和平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生态农业、工业开发和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

2)重点镇——彭寨镇、热水镇和上陵镇(Ⅱ级中心)

在县城作为整个县域发展核心的基本框架下,规划在不同的片区范围布局和设置3个中心镇,作为县域发展的次级中心和相对应片区的发展重心。

彭寨镇。县域次级中心,东南部交通枢纽,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贸城镇。

热水镇。县域次级中心,西部片区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重点城镇。

上陵镇。和平县北部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和交通枢纽城镇。

3)一般镇

在中心镇辐射和服务范围内保留一定数量的一般镇,同时,考虑到城镇的客观条件及其后期发展,规划对部分城镇进行撤并,主要是把部分城镇并入重点发展镇或县城,有利于跨越行政束缚,实现资源和优势的集聚,从而形成新的城镇发展格局。

6、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县域规划形成“一纵两横”的一级公路网络主骨架,其中“一纵”指南北向的粤赣高速公路,“两横”指汕昆高速公路和河源至汕尾的高速公路,

规划形成“两纵一横”的二级公路骨架,对一级公路骨架进行补充。“两纵”分别指位于县域东侧的229省道和位于西侧的贯穿西部城镇浰源、热水和青州的城镇联系公路;“一横”指连通县域东西、穿越县城而过的339省道。

规划一般公路主要包括各乡村联系公路,建立各农村居民点与镇区、县城的联系,与公路主、次骨架构成相互连通、级配合理的公路网络。

(三)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规划

协调发展区的提出旨在承接外部机遇、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引导产业集聚与拓展,以及充分挖掘与利用地区发展条件的需要。

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县城、大坝镇区、合水镇区、彰洞工业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山体河谷地带。

1、功能定位

在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范围内,各组成区的功能定位体现为:

(1)和平县城:和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成协调发展区的核心增长区域,集绿色农业加工、生态工业开发休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

(2)大坝镇:以特色生态农业生产、温泉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3)合水镇:以综合商贸、交通物流和旅游度假产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4)彰洞工业区:承接河源市产业空间转移的主要载体与窗口,和平县未来新兴工业的生产基地。

2、发展规模

(1)县城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10万人,远期2030年为26万人。具体见人口及用地规模专题。

(2)合水镇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为0.3万人,远期2030年为1.2万人。

(3)彰洞工业区人口规模。预计近期(至2015年)常住人口约为0.5万人,远期将达到3万人左右。

综上所述,县城一体化地区的城镇人口规模为近期2015年10.8万人,远期为30.2万人。

3、空间发展模式

结合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发展条件与布局特征,规划构思“一主一副、块状集中”的发展模式。

“一主”,指在现状县城基础上集中向北部拓张,并发展成为新的城市综合发展区,包括城北新区、老城区、大坝组团、福和工业园、城东居住组团等;“一副”指位于主城区南部,以产业功能为主、配套设施完善的相对的彰洞产业园。

根据上述发展模式与思路,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规划形成“一城两区、一轴一廊”的空间结构。“一城”指一体化区域或城镇集聚发展区,“两区”分别为主城区和彰洞工业园区。“一轴”为串联于两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轴,即粤赣高速公路,“一廊”为穿梭于两大功能区之间的东西轴向伸展的生态廊道,通过丰富的、大尺度的山水与山地环境的自然隔离,形成“串联式”的山地生态城市空间格局。

(四)县城总体规划

1、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粤赣边境重要的边贸型城市,以精密机械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山水宜居城市,和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预测至2015年,和平县城的总人口为10万人,至2030年县城总人口将达到26万人。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按90-100平方米/人,规划期末和平县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5.26平方公里左右。

2、发展方向选择

通过对城市各个发展方向的基础条件与优劣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县城发展的区域经济联系、地区拓展动力、演变趋势,规划将未来县城城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北拓南优,西进东延”,即城区的扩展应以北部为主导扩展方向,南部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张,主要以现有用地的调整优化为主,东西部地区可以向其两侧适当伸展,西部可结合产业园工业用地的建设继续进行开发推进,东部地区发展延伸至京九铁路西侧沿线。

3、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新的县城空间发展结构将以老城区为空间基础和依托,以交通设施为引导,以功能布局为载体,结合县城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发展条件,规划形成“两心、四轴、四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心”指分别位于未来城市新区的城市(主要)综合服务中心和位于老城区内部的城市(次要)综合服务中心。

“四轴”指引导城市空间北拓的三条发展轴线和组织城市各发展片区的一条功能轴线,三条拓展轴线分别为:中部的城市拓展主轴、西部的产业开发轴以及东部的生活发展轴。

“四区”指在两条发展轴线引导或分隔下形成的四个城市功能区,分别为位于县城南部的老城区、位于县城中部的综合配套服务片区、东部的生活居住片区以及县城西部的工业生产片区。

4、城市用地布局及指标平衡

具体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参见“县城土地利用规划图”。

和平县城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

代号 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

占建设用地比例(%)

人均建设用地
R 居住用地816.2 32.3 31.45 
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69.0 2.73 2.66 
R2二类居住用地654.6 25.91 25.23 
中小学用地92.6 3.66 3.57 
C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42.7 13.6 13.21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50.9 2.01 1.96 
C2商业金融用地149.1 5.90 5.75 
C3文化娱乐用地31.0 1.23 1.19 
C4体育用地24.4 0.97 0.94 
C5医疗卫生用地24.6 0.97 0.95 
C6教育科研用地53.5 2.12 2.06 
C7文物古迹用地3.6 0.14 0.14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5.7 0.23 0.22 
D 特殊用地1.8 0.1 0.07 
M 工业用地579.0 22.9 22.31 
其中M1一类工业用地54.0 2.14 2.08 
M2二类工业用地525.0 20.78 20.23 
W 普通仓储用地38.5 1.5 1.48 
T 对外交通设施用地40.4 1.6 1.56 
其中T1铁路用地24.3 0.96 0.94 
T2长途客运站用地16.1 0. 0.62 
S 道路广场用地366.7 14.5 14.13 
其中S1道路用地343.7 13.60 13.25 
S2广场用地11.7 0.46 0.45 
S3停车场用地11.2 0.44 0.43 
U 市政设施用地77.1 3.1 2.97 
其中U1供应设施用地25.0 0.99 0.96 
U2交通设施用地20.8 0.82 0.80 
U3邮电设施用地15.8 0.63 0.61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12.9 0.51 0.50 
U9消防站2.6 0.10 0.10 
G 绿地2.4 10.5 10.19 
其中G1公园绿地166.2 6.58 6.40 
G2防护绿地98.2 3. 3.78 
合计规划总建设用地 2526.8 100.0 97.37 
E 水域及其它用地323.4 11.3  
其中E1水域85.4 3.00  
E4林地238.0 8.35  
合计规划总用地 2850.2   
注:规划人口按远期2030年26万人计算。

5、道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县城的规划结构、用地布局以及地形条件等,基本上采用方格网状布局形式,形成“一环三横五纵”的主干路网结构。一环:环城路;三横:站前路、和优公路、工业十二路;五纵:忠定公路、工业大道、和平大道、经五路、经七路。

通过“一环三横五纵”的道路网布局,既能够实现县城内部道路的组织与交通的畅通,又能够使县城的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形成较好的对接与联系,同时满足城市拓展及其内部各功能区组织的交通需求。

6、绿地及空间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三横三纵”的绿色网络。依托和平大道形成绿色景观轴线、结合城市环路形成外围城市绿色廊道系统,整治福和大道、和优公路城区段及平行于其的道路形成横向绿色廊道系统,结合平行于和平大道的城市主干路形成纵向的绿色廊道,形成完整的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使生态和自然景观在城区内保持持续的流动性。

规划形成“一心、数轴、四带、六区、多节点”的景观空间结构。

一心:指以九子岗公园为核心,依托两河交汇的景观特色,结合城市中心区,行政办公、商业文娱、体育等用地,共同构筑融合现代与自然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核心。

数轴:依托和平大道、福和大道、和优路、过境路及部分平行的道路,结合人文和自然景观节点形成多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景观轴线。

四带:指和平河、黄沙河、雅水河、龙湖河四条融合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景观带。

六区:根据所承载的城市职能、发展历史、景观属性等将城市划分为旧城历史风貌片区、城市中心区、生活服务风貌片区、工业风貌片区、外围自然风貌区、水体风貌区六大景观风貌片区。

多节点:规划形成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内的多个城市景观节点,结合景观轴线、景观视廊、景观区分布。

7、近期建设规划

和平县近期建设项目(教育科研设施)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规模及内容
1和平中学扩建建运动场1个200万元,砌档土墙需128万元
2四联中学新建综合功能楼一幢1000㎡

新建教学楼一幢1600㎡

新建学生宿舍一幢2400㎡

3阳明中学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一幢2600㎡

新建实验及功能楼一幢1200㎡

新建综合训练场一幢1000㎡

4职业技术学校训部新建办公楼一幢1500㎡,食堂一幢2100㎡,实训楼一幢2800㎡,课室、宿舍楼一幢2400㎡

改建行政楼为教学楼一幢150万元,在实训部新建实训楼一幢2800㎡,课室、宿舍楼一幢2400㎡,运动场1个需200万元

5福和高级中学新建人工湖1个需106万元
6阳明二中阳明职中撤并到阳明二中,并整合阳明六小, 规划征地16000平方米

7阳明四小征地32000平方米

8阳明七小规划征地20000平方米

和平县城近期建设项目(市政公用设施)

序号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
1县级“101”工程
2人防地下室的修建县城内10层以上(含10层)或基础埋置深度3米以上(含3米)的民用建筑,都应修建与首层建筑面积相等的防空地下室。

3县城防空警报设施的安装在“十一五”期间新安装防空警报器5台,实现县城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规定的要求。
4阳明变电站位于大坝镇,占地3099㎡

5黄蜂斗水库至县城引水工程16公里

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1.6万人饮用水

7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面积174平方公里

近期建设规划各类用地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

占总用地比例(%)

R居住用地173.2 29.58 
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9.0 1.54 
R2二类居住用地156.8 26.79 
中小学用地7.3 1.25 
C公共服务设施用地70.4 12.03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11.4 1.95 
C2商业金融用地36.2 6.19 
C3文化娱乐用地8.0 1.37 
C4体育用地10.7 1.84 
C5医疗卫生用地4.1 0.70 
M工业用地154.7 26.44 
 M2二类工业用地154.7 26.44 
T对外交通设施用地5.3 0.91 
 T2长途客运站用地5.3 0.91 
S道路广场用地108.6 18.55 
其中S1道路用地104.5 17.85 
S2广场用地1.1 0.19 
S3停车场用地3.0 0.51 
U市政设施用地10.8 1.84 
 U3邮电设施用地1.8 0.31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8.7 1.49 
U9消防站0.3 0.04 
G绿地62.3 10. 
其中G1公园绿地30.6 5.22 
G2防护绿地31.7 5.42 
合计规划总建设用地585.3 100.00 
E水域及其它用地27.6 4.5 
其中E1水域21.0 3.42 
E4林地6.7 1.09 
合计规划总用地613.0 100.00 
8、远景发展规划

从和平县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判断,远景和平县城将达到约30万人口规模。

远景发展方向仍然是向北,北接大坝镇,同时,远景的发展还考虑到县城周边协调发展区的空间拓展与充分开发,使县城发展的主要辐射范围跨越山体至合水、彰洞工业区一带,实现县城协调发展地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县城远景发展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a)

占总用地比例(%)

R居住用地1139.5 33.44 
其中R1一类居住用地109.8 3.22 
R2二类居住用地927.8 27.23 
中小学用地101.9 2.99 
C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55.1 13.36 
其中C1行政办公用地34.9 1.02 
C2商业金融用地252.6 7.41 
C3文化娱乐用地37.9 1.11 
C4体育用地22.9 0.67 
C5医疗卫生用地28.1 0.83 
C6教育科研用地62.9 1.85 
C7文物古迹用地3.6 0.11 
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12.2 0.36 
D特殊用地0.8 0.02 
M工业用地826.0 24.24 
其中M1一类工业用地276.1 8.10 
M2二类工业用地550.0 16.14 
W仓储用地54.7 1.61 
T对外交通设施用地20.5 0.60 
其中T1铁路用地4.3 0.13 
T2长途客运站用地16.1 0.47 
S道路广场用地508.7 14.93 
其中S1道路用地475.3 13.95 
S2广场用地18.4 0.54 
S3停车场用地15.0 0.44 
U市政设施用地39.5 1.16 
其中U1供应设施用地8.2 0.24 
U2交通设施用地11.6 0.34 
U3邮电设施用地8.4 0.25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8.7 0.26 
U9消防站2.5 0.07 
G绿地362.9 10.65 
其中G1公园绿地216.2 6.35 
G2防护绿地146.6 4.30 
合计规划总建设用地3407.7 100.00 
E水域及其它用地444.0 13.03 
其中E1水域90.7 2.66 
E4林地353.4 10.37 

文档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

《和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工作过程及主要内容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及背景概述(一)规划编制过程2008年5月,受和平县委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和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项目组组织多次深入现场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收资与访谈工作。2008年底向和平县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2009年5月至9月,就纲要初步成果多次向县及各专业部门进行了汇报,听取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9月18日,向县政协和市民代表进行了听证汇报,其后进行为其一个月的规划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