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mǎo)甚蕃(fàn)契约(qì)
B.卸却(xiè)隐逸(yì)掩映(yǎn)
C.洗濯(zhuó)打拱(gǒng)菌子(jǔn)
D.亵玩(xiè)拖沓(tà)鲜有闻(xiā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累赘譬如执笔揽住
B.慎重大抵妥帖修葺
C.生疏鞠躬恩惠驿路
D.朦胧商灼恳切业绩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俩还没说上几句话,他就拂袖而去,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B.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这条商业街显然没落了,昔日店家大庭广众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下列各项中改动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将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
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句子①删去“大约”
B.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5.文化常识
(1)“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________》合称为“乐府双璧”。
(3)“花中四君子”是指中国古诗文中常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________或________,可以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对联讲究________工整,________协调。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6.默写填空。
(1)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2)《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或“满”的表达效果。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中的“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B.第四句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了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C.此诗着重通过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1)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2)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昂贵,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3)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尘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4)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5)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斟着白酒。他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6)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儿。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7)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8)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9)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10)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11)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12)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13)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30元。”老人回答。
(14)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儿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15)“35元。”老人重新给了价。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16)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17)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18)“你,怎么砸啦?”我问。
(19)“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20)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21)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1)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所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
(4)“先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小说一开头就点明文中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可“我”为什么还叫他“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娘
邵火焰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他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他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时间,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儿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儿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的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当。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知不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得怎么累。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⑪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⑫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①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②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她的感觉就是“累”。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11.班内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材料一:11岁女孩覃可欣的妈妈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遗憾的是,与家人的多次配型都失败了。这时候,可欣站了出来,希望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妈妈。可欣身高一米七,体重只有84斤,为了顺利移植,她5个月增重18斤。今年3月,可欣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4天的时间,每天都要采集三到四个小时,但坚强的可欣从没叫过一次苦。可欣的故事感动了万千观众。
请把材料一的内容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2)材料二:春节期间,小龙的奶奶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茱、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不胜其烦,向好友抱怨奶奶迂腐。
如果你是小龙的好友,你会怎么劝说他?
我会对小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1)下面有关《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的相关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A.《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B.祥子拉曹先生回家撞到石头上,他俩都摔伤,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并没有责骂他。
C.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三十元钱寄存在虎妞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新车。
D.《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一位船长在大海中航行并探索的神奇故事。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E.《海底两万里》主要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奇遇,依次是遭遇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章鱼袭击、冰山封路。
(2)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照您这么说,我辛辛苦苦打捞这些财宝只是为了我自己?谁告诉您我没有好好加以利用?难道您认为,我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受苦人,还有被压迫民族,还有需要救济的穷人,还有准备复仇的受害者吗?难道您不理解?……”他收住了话……此时诺第留斯号航行在中的克里特岛海域,我终于明白了,他把千百万资财送给了谁!
①选文中的“您”是_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
②“他”把千百万资财送给了谁?
13.按要求写作。
请以“向___________致敬”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
(3)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中的“蕃”应读fán;C项中的“菌”应读jùn;D项中的“鲜”应读xiǎn。
2.答案:D
解析:“商灼”应为“商酌”。
3.答案:C
解析:“大庭广众”指群众聚集的公共场所。此处应改为“门庭若市”。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第①句“大约”与“以上”矛盾,可删掉其中一个;第②句语序不当,“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当先说小范围后说大范围,可把“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第③句成分残缺,在结尾处加“的国家”;第④句搭配不当,“实现”与“世界科技高峰”不搭配,可把“实现”改为“攀登”。
5.答案:(1)诗书礼易春秋
(2)木兰诗
(3)梅兰竹菊
(4)楹联对子对仗平仄
6.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答案:(1)示例一:“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伤忧。
示例二:“满”字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2)听到《折杨柳》的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C
解析:(3)此诗着重借笛声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不是“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8.答案:(1)①夸耀②打发③随便、随意④害怕
(2)①(卖油翁)看到陈尧咨每十箭射中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于是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勤加操练。
解析:(2)【乙文文言文大意】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蹚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会随随便便就能掌握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潜水的方法。(他们)天天与水为伴,于是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按照会潜水的人所说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9.答案:(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着力表现都市生活的忙碌,都市人对于物质的追求;与下文拾破烂儿老头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老人高尚的精神品质。
(2)通过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吃饭时的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表现出他随和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也表达了“我”对老人处世方式和高尚人格的欣赏和赞美。
(3)老人能在喧闹中保持清醒;他并不缺钱,却选择收破烂儿;儿女有不错的工作,他却选择一个人过;高价收来的酒瓶,他却砸碎。(答出三点即可)
(4)他虽是个捡破烂儿的,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没有很高的学识,但是他本分随和,热爱生活;他自强自立,不依靠儿女;他通过砸碎酒瓶的行为,反抗制假造假的不良社会风气。他的高尚人格令人钦佩。
10.答案:(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很累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她善良;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能看出她对子孙的疼爱。
(2)这段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作铺垫。
(3)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的轻松、愉快。
②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她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4)示例一: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家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
11.答案:(1)11岁的覃可欣为救妈妈增重捐髓。
(2)小龙,这是奶奶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她,让老人家开心是晚辈应该做的。
12.答案:(1)CE
(2)①阿龙纳斯教授尼摩船长
②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的千百万资财支援了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解析:(1)C项,祥子把三十元钱寄存在刘四爷那里。E项,遇到的奇遇依次是遭遇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
13.答案:范文示例:
向平凡致敬
不是只有英雄才受人瞩目,不是只有伟人才令人敬仰,不是只有模范才值得拥护,平凡,也需要。平凡,平而不凡,也应致以敬意。
平凡不是毫不起眼,而是默默无闻。如街边的野花野草,虽不比温室里的花朵艳丽,但它们以自身的光彩保护着这广阔的大地,聚集在一起美化着环境,为何不能与之媲美?
环卫工人也亦是如此。这偌大的城市,无论何处都不缺少那一抹亮橙色的风景。早出晚归是他们的职责,兢兢业业更是他们的代名词。每当看到他们手持木扫帚低头清洁的身影,就能见到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的环境,他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毫无怨言。这样的他们,又为何不值得我们尊敬?
社会中有平凡,离我们最近的校园,也有平凡。在校园生活的我们,敬仰各路“大神”,崇拜各路“学霸”,可又有谁,留意过这样一种人——他们也许成绩不大理想,但品质着实高尚。放学后帮助值日生工作,热心协助老师做事,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踏实又朴素。相较于前者,他们又差在哪方面?
在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个故事情节令我印象深刻。由于参与研发原子弹,极度隐秘的工作性质使主人公同恋人相见不得相认。就如“隐姓埋名三十年”的王承书、“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样,在世人眼中只是平凡的人物,谁又曾知晓他们对原子弹的重大贡献?
提起平凡,无论社会还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他们以不凡的精神铸就了不凡的人生,以平凡成就非凡!平凡的人儿也可爱,平凡的人儿也可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