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相较于国内高校多数人熬到四五十岁才评上教授,刘路的学术晋升道路可谓坐上了“火箭”。中南大学如此不拘一格地拔擢这位90后,在收获一片赞誉的同时,也遭到了不少非议和质疑,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学遴选人才的大讨论。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认为,研究能力和年龄大小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有的人40多岁才熬到教授,那时候就错过了创造能力最旺盛的大好时光,不再是意气风发敢于创造的年纪。校方聘他,并给予100万元奖励,是希望能为刘路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畅通的渠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抓住个别“天才”,进行炒作,以掩盖学术研究的苍白无力,而是应该着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给所有人才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以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如果有了后者,所有的刘路们都会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来,“钱学森之问”一直如是拷问着中国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南大学22岁教授的出现无疑令人感到振奋。诚然,一些专家对媒体捧杀刘路和揠苗助长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与众多在国内顶着无数头衔和光环,却在国际学术领域中的毫所建树的教授和学者相比,年轻的刘路们虽然也有将来泯然众人的风险,但至少已经具备了一些创造辉煌的契机和条件。既然如此,为何要吝惜为其提供一点超常规的发展机遇呢,从这一点来看,中南大学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机制至少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