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闲做 2009-05-27 15:13:06 阅读2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能冲击人的视觉,带给人以良好的审美效果,更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念,以求实现感化人的精神之目的,它在人的视觉世界里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也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
然而,人们对电影色彩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使电影由黑白两色转向了彩色时代。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那时,人们对电影色彩的认识还没有真正开始,直到20世纪60年代,色彩意识才真正在电影界觉醒,大批电影工作者开始挖掘电影的发展潜力,努力探索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大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电影开始真正成为电影艺术欣赏的元素之一。但是,那时电影中的色彩元素仅仅是停留在其表现功能上,即色彩作为自然物的再现功能而表现出来,其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却未能真正引起重视,或者未被发现出来,人们往往只关注那些所谓的形似,却忽略了审美形式存在的深层文化的神似。而随着电影界色彩探索的进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色彩除了真实的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情趣的外在表现。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其中黄河、黄土高坡等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
在这里,色彩才真正被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至此,电影也出现了一批致力于色彩运用的电影工作者,他们在电影拍摄中注重提炼电影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
综观这些作品,这里做的最好的应首推张艺谋,他在电影色彩的运用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将电影中的色彩与影片主题紧密联系,既能使人的视觉神经受到有力冲击,又能表达处不同的情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念。
正如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的色彩之旅。他对色彩的追求和青睐可谓如痴如醉,作为电影艺术的探索者,他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特别在色彩的使用上保持了一贯的敏感性和极强的倾向性,其色彩运用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拘一格,酣畅淋漓,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色彩语言冲击和洗涤中国人的视觉,从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心理.。
如张艺谋拍摄的《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和极度平面化的造型影像如土地、黄河、腰鼓等来表现一个古老的传说,显示出一种荒凉悲壮的美!
张艺谋拍摄的《菊豆》更是将其色彩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灰色,这种灰色透视着一种悲伤与暗淡。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一种苍凉的基调,这种灰色在夜幕下显得更加的凄凉、恐怖,女主人公菊豆在被杨金山的折磨中,发出的痛苦的惨叫声在灰暗的天空中回荡不绝!这与灰色的建筑、刺耳的驴叫声交相呼应,更显得恐怖!
然而主人公菊豆那靓丽的黄色却显得异常清秀,这又与她每晚受的折磨与虐待形成鲜明的对比,早上看到她穿着清丽的服装,却一副病样!使人不得不生怜悯之心!这就是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真正想达到的效果吧!他不仅能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而且还大胆的运用色彩阐释了人性!显示出高雅沉重的美!
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的最多的还是红色,就像很多人说的,张艺谋是一个偏爱红色的导演,他在很多影片中都运用了红色这种色彩,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人文内涵!
红色,既是生命的本色,有时也是血腥、杀戮、欲望的象征,那红色的染坊既是菊豆和杨天青宣泄性欲的场所,也是毁灭他们生命的所在。在经历了短暂的欢愉之后,染缸见证着他们生命的逐渐消失,从杨金山到杨天青,无一例外!电影结尾那一把熊熊大火将所有的情感、罪恶统统化为灰烬,从而使这鲜艳的红色带上了浓浓的血腥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