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潘玉杰
(内蒙古扎兰屯市中蒙医院,内蒙古 扎兰屯)
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PDCA循环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以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感染管理模式,实验组患者为PDCA循环法感染管理模式,比对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68%,即数据比对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落实PDCA循环模式,可以有效降低ICU患者出现感染的风险性,
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PDCA循环法;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82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6.162
本文引用格式:潘玉杰.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262,2.
0 引言
相对比其他科室而言,ICU患者机体功能较差,且病情具有较强的危重性,致死率较高,治疗期间需要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性较大,一旦感染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危害[1]。为了探讨有效的感染管理方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选择我院ICU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PDCA循环法开展了如下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ICU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我院ICU收治的患者;②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有全面了解并签署研究授权书。排除标准:①预估生存周期较短的患者;②家属或自身配合度较差的患者等;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均以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23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区间为31岁-75岁,平均(52.04±1.14)岁。实验组患者中有2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区间为30岁-77岁,平均(52.34±1.20)岁。比对两组患者资料中的对应数据,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研究有开展的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遵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管护。
实验组:①计划阶段(P)。以《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为参考,明确并总结ICU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例如,隔离措施不到位、消毒清洁工作不到位等,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且全面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力度。
②执行阶段(D)。构建完善的耐药预警反馈机制,并实时监控患者,若发现患者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需要及时做好隔离措施,同时清晰标识,避免传染;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消毒管理工作,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保证所有操作、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等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感染途径[3]。③检查阶段(C)。结合感染管理计划的落实情况以及患者感染防控情况,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以此作为考核成绩。④处理阶段(A)。就考核结果明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执行效果,并就感染管理方案落实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讨论,最后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其纳入下一步执行计划中,通过不断的改善、执行、总结对管理方案进行完善,以实现PDCA循环管理,降低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性。1.3 观察指标
比对两组患者出现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统计学工具为SPSS 19.0,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数据均通过计量资料(%)形式进行记录,检验值设定为χ2,当结果显示P<0.05时,可以判定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68%,即数据比对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对于医疗结构而言,ICU患者相对比其他科室的患者而言,因身体素质较差,病情具有严重的危重性,极易致死,所以临床治疗期间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多超过三种,长期用药,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的风险性非常高,进而会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不仅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还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临床给予高度关注。ICU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之后,医院的医疗水平也会大幅度降低,因此,如何避免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医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亟待解决[4]。本次为了探讨有效的感染管理方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选择我院ICU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感染管理模式、PDCA循环法感染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38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出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26%;而对照组38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出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出现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3.68%;两组数据比对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由此可见,对ICU患者行PDCA循环法感染管理模式,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性,有利于患者获取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PDCA循环法是近些年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持续性质量改进管理模式之一[5],对ICU患者行PDCA循环模式进行感染管理,通过对ICU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干预方案,并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全面贯彻落实,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管理方案的落实结果,对管理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进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讨论、总结的形式对管理方案进一步完善,再落实于
表1 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对比
分组例数(n)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其他多重耐药菌(n)感染发生率(n/%)实验组381102(5.26)
对照组384329(23.68)
χ2 5.208
P0.022
(下转第2页)程度、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每项最高5分,最低1分。见表2结果表明实施品管圈后,圈员们以上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提升。
表2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全员成长表
项目
活动前活动后活动成
长
正/负向合计平均合计平均
品管手法认识26 2.1 4.1 1.5↑积极性28 2.843 4.3 1.5↑
和谐程度37 3.746 4.60.9↑
凝聚力34 3.448 4.8 1.4↑解决问题能力22 2.2 4.3 4.3 2.1↑
4 讨论
品管圈的开展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突破的尝试[5]。传统的“上传下达”的部门管理方式虽然使上级很容易指示或下达命令给下级,但是下级的意见却很难反映到上级去,无法发挥团队的力 量[6]。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将PDCA循环[7]贯穿于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的全过程。我科通过开展此次长达9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不仅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率数量得到明显提高,后3个月每月上报均数44例次,较前3个月每月上报15例次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许多无形成果,提高了医学工程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我院的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需要从更多的方面去发掘质量问题,鼓励全体成员去研究,去创新[8]。
参考文献
[1] 王志.63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科
学,2011,1(16):136-137.
[2] 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4:5.
[3] 曾依新,曾颖,朱红球,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药房工作质量中的
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61-62.
[4] 庄小雁,陈金兰,张明辉,等.“品管圈”在降低中心药房过期药品损耗
率中的应用与成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8,14(7):196-199.
[5] 焦乾升,刘艳秋,高超,等.品管圈用于提高门诊药房电子处方合格率
的实践[J].中国药业,2013,22(21):54-56.
[6] 曾长英.品管圈在门诊西药房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东方食
疗与保健,2015(10):233-234.
[7] 孙万晶,吴晶,孙鹤.PDCA在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管理工作中的
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5,13(1):22,35.
[8] 阎惠中.品管圈活动要不要从“圈”里跳出来[J].中国医院,2016,20(3):17-19.
(上接第262页)
临床管理中,以此实现良性循环,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强化患者的感染风险管理质量,为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PDCA循环法对ICU患者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管理,可以减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风险性,有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曾湘岚.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
生产业,2017,14(21):99-100.
[2] 何继菲.PDCA循环法在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
国卫生产业,2017,14(29):107-108.
[3] 刘玉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PDCA循环法的应用[J].实用
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1-165.
[4] 邓媛媛,万琼,重一帆,等.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多重耐药菌预防控
制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2):165-168.
[5] 汪福英.PDCA循环法规范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菌防控管理的效果分析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5):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