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澄清(chéng) 黄晕(yùn) 抖擞(sǒu)
B.济南(jǐ) 看护(kàn) 萧瑟(sè) 应和(hé)
C.贮蓄(zhù) 莅临(wèi) 发髻(jì) 粗犷(guǎng)
D.吝啬(sè) 静谧(mì) 栖息(xī) 竦峙(zh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 爱暮 麻木不仁 小心翼翼
B.叛逆 凄冷 惊慌失措 洗耳恭听
C.消逝 祷告 眉开眼笑 沉墨寡言
D.窠巢 灼热 畏罪浅逃 花枝招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岳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今人赞叹不已。
B.5月1日,东洲公园全新开放,从岛上纵目四望,长提拂柳,碧波荡漾,美不胜收。
C.“朗读者”播出后好评如潮,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受益匪浅。
D.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 000多件。
5、以下句子中不是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6、在下面一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7、古诗文名句默写。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竹里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榆写出对春天的留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③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畹中人④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若子:当作孩子一样照顾。④九畹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__________)
(2)盖气聚而根不伤(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里 人 赵 氏 尝 窃 其 法 亦 颇 验
3.下列每组两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名兴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无丝竹之乱耳/此易晓耳
C.孔子云/云妙在若子若弃间
D.无案牍之劳形/予用之辄败
4.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栽兰不成,书此一笑。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调素琴”“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⑪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⑫“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⑬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⑭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
发现“破烂”→_____________→被“教诲”→____________→获“奖励”→坚定“梦想”
2.结合语境,体会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不可回收:
3.简要概括老人为什么要“惩罚”和“奖励”我。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5.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笑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是什么促使了作者内心发生这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谈谈。
2、老赵的麦田
刘立勤
(1)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2)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
(3)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4)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老赵还是不答应。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5)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6)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7)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8)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9)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舍不得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
(10)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麦子换来的钱。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儿子混,老赵不胜其烦,只好把攒的钱都给了儿子,把儿子赶进了城里。
(11)老赵好不容易保住了那一地的好麦子。他和老伴就在麦田的尽头搭了一个窝棚,守护着那一地的麦子。晴天里,老赵忙着给麦子拔草,杀虫,施肥;雨天了,就看麦子洗澡,喝水。四周的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了,村里的人高兴地大呼小叫,麦田边的老赵呢,心里是一片宁静,安心等待着一田的麦子。
(12)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的麦田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
(13)早先的挖机也来了,等着老赵收完了麦子,好在那块田里种上一座楼,或是一间厂房,或是一条街道。
(14)谁想到,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离开了,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挖机好像对麦田有仇一般,老赵的手还没有放下,就“轰隆隆”冲进了麦田。立马,麦田便是一片狼藉。片刻之间,麦田就没了。
1.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老赵的麦田因拆迁被村里卖掉,他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不顾劝说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
再发展:镇长出面,老赵答应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之后让出自己的土地。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麦子黄了,众人前来围观,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
2.第(7)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第(1)段“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一句中的“肆意”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第(7)段划线的句子。
4.这篇小小说最初发表时,题目是“老赵的麦田”,其他刊物转载时改为“老赵”。你认为哪个题目恰当些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请以“有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
参:
一
A
B
A
C
D
B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
1. (1)这 (2)受伤,被损
2.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
3.C
4.(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2)(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
5. 阅金经 栽兰花(或:种兰花、养兰花等)
三
1. 偷“破烂” 受“惩罚”
2.本义是指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不可收回利用。用在这里是一种比喻说法,指“我”如果自暴自弃、沉沦堕落就会一事无成毫无价值。
3.因为“我”的盗窃行为和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的精神状态而“惩罚”“我”;因为“我”擦拭干净玻璃而“奖励”“我”。
4.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文章通过拾荒老人对“我”的“教育”使“我”明白人生处于困顿时,要乐观面对,坚定信心,就会像“被拭去灰尘的玻璃”那样“光洁如新”。
5.因为“我”偷“垃圾”受到了老人的一番“教诲”,使“我”顿悟,那些意味深长的话出自一个拾荒者老人之口,让“我”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从心底深处对他产生了敬意
1. 老板拿来大把大把的钱让他让出土地,老赵仍然不愿让出土地。 亲戚劝说,儿子逼他让出土地好去领钱,老赵还是不答应。
2.插叙,写了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突出他种田的高超本领)交代了老赵舍不得让出土地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老赵不顾劝说拒绝让出土地)作铺垫。
3.肆意,本意是不顾一切地由着性子去做,这里指麦香浓烈,冲击着老赵的的心,让老赵因拆迁要让出土地的悲伤和对土地的不舍之情无可抑制、难以控制。“绿油油”“齐壮壮”“黄亮亮” “白胖胖”“筋道道”运用叠词,增加音韵美(或口语,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赵种的麦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情景,突出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
4.观点一:我认为“老赵”这个题目恰当一些。①以它为题,突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赵,小说主要是刻画这个对田地有着深沉热爱之情(对农村坚守)的老农形象;②暗示出小说的主题,反映在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像老赵这老一代农民的传统理念与现实发生的矛盾冲突;③表达出作者对老赵这一代老农的理解与同情。观点二:我认为“老赵的麦田”这个题目恰当一些。①以它为题,麦田是小说的线索, 贯穿全文;②反映了农村城市化与田地大面积消失的重大的矛盾,有利于揭示主题;③突出老赵对农村的坚守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