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6:03:18
文档

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

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
推荐度:
导读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
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

美感: 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

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个要素:欣赏者、眼前的人事景、昔日相关记忆。联想的3种类型:接近联想、形似联想、对比联想, 

简答题:

1、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另: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它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参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批评的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价值意识,即审美文化。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融会;2.欣赏因素与创造因素的兼有;3.审美情感与科学理性的结合;4.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评价。

3、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4、孔子的美学思想

◆美善不可分,甚至是同义语。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里仁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和善、德一个意思,可以共同使用。 

5、柏拉图(前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大希庇阿斯篇》)

6、康德(1724—1804年)

1. 一种情感的判断。

2. 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3. 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论述题

美和美感的关系: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2 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3 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4 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

二、美的本质

(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就无所谓美。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寸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所谓的“尺度”有二:一是指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指内在尺度,即人的主观目的、要求。

所以,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是以捕食另一种动物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完全没有想到什么美味之类的。但人在摆脱了野蛮人的生活之后,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后,开始寻找一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享受的方式,比如他们会去研究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味道,通过合适的恰当的配合(合规律性),研究出各种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合目的性)。

2、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产生的。它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即劳动创造了美。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生存活动。

(2)劳动使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成为可能。

(3)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升。

(4)劳动使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人类的观赏对象,从而使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3、美是在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1)自由——合规律性,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2)自觉——合目的性,指人类对自身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

“自由”与“自觉”二者相统一、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

4、自由自觉的劳动成果以宜人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才是美的。

感性形式: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把握的事物形式。包括:事物的外形、线条、构造、颜色、整体风格和搭配等等。如,法律条文能够为人所感觉,但其形式并不宜人,故不能说它是美的。

宜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

(二)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价值    P29

人的本质力量   是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愿望、才能、情感等等。  

美是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的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美的事物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事物。

当然,这里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人的本质力量不能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它受到各种因素——如个人学识和整体素养等——的影响。

例如,同样是做一个杯子,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杯子,它的外形、质地、用料、颜色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设计里蕴藏了设计师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情感。

审美过程:

㈠ 审美的准备阶段:是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主体特有的情感状态。

㈡ 美感的实现阶段: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准备阶段和美感的实现阶段并无明确的界限。美感是现阶段的首要活动是对对象的审美感知,……侧重于知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㈢ 活动的成果阶段:审美欣赏者切身感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实现。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 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东西。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近年来中国结、唐装的盛行,从高档的手工艺术品到低档廉价物品,满足着各种消费层次、审美层次的需求。陶吧在都市生活中的盛行也是一个例证,陶艺从神秘的艺术殿堂里走出来,让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验创作艺术的感受,不管做出来的东西如何,重要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艺术生活化的体验。大众文化的这种改造,使原先局限于少数人的文化产品,变成了大众可以消费的对象。大众文化通过吸收雅文化的特质,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变形,以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实现大众自身的创造生活的愿望。

艺术与艺术品的区别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康德美学特点是什么

第一,审美是一种无利害却又生愉快的活动,而能够产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第二,这种愉快被假设为像概念一样具有普遍性。

    第三,这种愉快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具体目的。

    第四,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只能是一种“先验假设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普遍性只能是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实际上是主观的,却又在逻辑上、理论上要求普遍有效性。

.柏拉图为美学定的调子是什么 ?

     柏拉图就为康德以前的西方美学整个地定了一个调子:美的研究,就是关于“美是什么"的研究,就是美的客观性研究,也就是美的哲学。美学就这样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狭义的“美的哲学”,就专指针对“美是什么”它主要集中在从古希腊到康德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我把这个历史时期,称之为“美的哲学阶段”  

第一他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问题。

第二,柏拉图告诉我们,美学当中“美是什么"的所指的那个“美”,不是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简单地说,就是谁得到了它,谁就是美的。美是自在的,是先于人、外于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它。

第三,既然美是一种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那么,对美的研究,就只能是哲学的。既然美带有普遍性,搁谁身上谁就美,那么,美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结合美的具体现象,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差异。

答案要点: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

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其五,在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上,优美一直表现为静态的愉悦,而崇高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即由痛感向快感转化.

文档

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

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