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繁勇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网络的隐匿性和流动性也使得一些不良言论充斥其间,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监测确保网络安全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3)01-0124-02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偶发性事件等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极易造成网络,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
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军犬舆情创始人彭作文曾这样定义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BBS论坛、博客、QQ、微博、聚合新闻(RSS)、各类社交网站和虚拟社区等平台呈现出来的,一般为人们对于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
与传统的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发布成本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网络舆情的特点如下:
1.1自由性
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各种BBS论坛、微博等互联网应用模式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载体,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比如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目前的1.95亿,成为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民众可以在这些网站上发表个人的观点及意见,互联网可以隐匿用户的信息,民众就可以自然的去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因此,网络舆情可以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
1.2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民众发表某一观点或事件,其他民众可以进行评论,这样就会出现许多民众讨论参与的互动场面,有赞同的有反对的,相互探讨、争论、博弈,甚至是交锋。因此,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民众的观念和情绪。
1.3多元性
在互联网上,民众发表的话题也是随意的,民众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民众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1.4偏差性
由于言论的自由,民众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很容易出现言行失范的现象,虚拟性、隐蔽性的发言方式使得有些民众少了许多道德上的顾虑出现虚假的、片面的、非理性的言论和行为,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
1.5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迅速的,当某一事件发生时,民众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个体的意见就很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有时一些煽动性的网络舆情,被人为组织动员,之后扩散,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很可能会酿成群体性的事件,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2网络舆情的监测及应对
根据网络舆情监测的特点,我们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机制。网络舆情监测,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地了解舆情信息,时实网络舆情检测,密切的管制网站、论坛及微博等的言论情况,对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测。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确定“预防为主、及时应对、分级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可以有这样几种对策。
2.1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通畅的信息公开制度,不但有利于树立高效和透明的形象,也能够充分体现对民众基本知情权的尊重,有助于与民众之间达成基本的信任。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作为渠道,及时公开信息,使民众获取真实的及时的信息。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应该公平公正地把正面推到公众面前,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的猜测。
2.2建立舆情表达机制
网络是个开放的、参与性十分强的世界。任何人,不论其社会地位、贫穷富贵、文化高低、性别种族,在网络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由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大众传播时代遗留下的权威性仍将在网络新闻媒介中发挥作用。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人们无所适从时就更希望权威的评论为自己答疑解惑。
2.3建立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应用的价值,能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影响网络资源利用的环境和条件因素探析
——网络资源利用率现状及策略研究
朱连春,许国强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网络资源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既是服务的源头,又是服务过程,更是检验各教育过程环节的关键。网络资源建设如何直接作用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成败节点,因此,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远程现代化教学和管理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强力推进器。
关键词:网络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3)01-0125-02
1研究资源利用的背景和意义
网络资源建设在电大系统开始于2001年,教育部在广播电视大学部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以来,电大系统上下努力,从硬件、软件、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起了理念、环境、服务、教育方式的大变革。“试点”初期,在我国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网络利用水平低,尤其是地市级电大。如何在初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组织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是电大系统的热点话题。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也成为“四支队伍”主要任务。初期的网络资源建设只是“搜集—编辑—整理—上传”的简单过程,形成了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电大三级三层,上下呼应不够,彼此互不对应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管理上的利用、服务上的利用和教学上的利用还处于应对型、单一型。
2002年,教育部中期评估的推进,网络教学平台也随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四支队伍”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技术队伍操纵“平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教师队伍网络资源建设的觉悟的提升,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建设出现了欣喜的景象。首先,在数量上实现了量的扩张,各级各类资源竞相上传,时时更新;其次在资源建设的层次上也实现了“多层次、多方位”,既有IP课件,又有幻灯片,既有文本说明,又有动画引导,可谓百花灿烂;第三,网上资源对学生的服务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师生互动,BBS,E-mail信箱答疑等形式,确实对当时的“评建结合,重在发展”的评估思想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逐步深入,尤其是教育部中期评估结束,2003年以后,网络资源建设出现了一次“回潮”。总的认为资源上传的不少了,也基本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了,学员想用的网上教学资源平台都能找得到就可以,错误地估计了中级评估后的“试点”形势。其实所谓的满足只是把授课录了像搬到了网上,使授课形式换了方式,把板书上课换成了多媒体上课,甚至只是幻灯片上课;好一些的资源建设也只是教学组织者运用系统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设计理论为教学指导,进行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实施多组织、多计划的教学,实现了网上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论从初始阶段、迎评阶段还是中期评估以后的“回头看”时期,我们的网络建设只是本着以学员为主体,为学员的便捷学习这一方面扎实迈进了一步,总观分析还是处以“单一的,的,被动的”建设时期。2006年总结性评估以来的网络资源建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探索阶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应时代发展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新跨越;第二,技术设备实现了市场需求的初步更新;第三,技术队伍的适应性相对增长;第四,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平台服务资源也实现了初步建设。
不难看出,电大系统网络资源建设从初始阶段到中期提升阶段,再到理性运转阶段三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起到了全面实效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网络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各名校对网络教育社会市场的占有,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学员对网络资源需求变化等各因素的分析发现,网络资源与利用矛盾日渐突显。因此,研究影响网络资源利用,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现代化管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同步,实现效益最大化显得意义重大。
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宏观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从而对恶意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地做出反应。网络属于技术层面的范畴,舆情是社情,属于社会层面的范畴,要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将舆情的主观概念映射到网络的客观概念当中去,从而建立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
3结语
网络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借助微博、BBS论坛等网站的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要建立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具有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导向性和可延续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影响的加剧,科学合理妥善地开展网络舆情监测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方娜.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初探[J].新闻世界,
2012,(2):62-63
[2]李保秀.微博社交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建构[J].科技广
场,2012,(4):148-152
作者简介:曾繁勇(1975-),男,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
计算机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