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分 | 核分人 |
| 得 分 |
| 得分 | 评卷人 |
1. 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 C )
A、目标 B、升学 C、兴趣 D爱好
2.美术课标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D )三个维度设定。
A、综合与探索 B、欣赏与评述
C、设计与应用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 C )
A、艺术教育 B、技能教育 C、美育 D、德育
4.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 A )和提高动手能力。
A、设计意识 B、审美意识 C、探究意识 D、创作意识
5 .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活动包括造型和( B )
A、评价 B、表现 C、目标 D、创作
6. 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A )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A、技能 B、材料 C、画具 D、意图
7 .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个人、小组和(B )
A、教师 B、团体 C、互评 D、集体
8.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 D )、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
A、标准 B、阶段目标 C、学习方式 D、目标
9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 ( A )
A、促进学生发展 B、 促进教师发展 C、选拔人才 D 、修满学分
10 .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学过程和( C )的改革。
A、教学研究 B、教学大纲 C、教学方法 D、教学思路
| 得分 | 评卷人 |
1.《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 素质教育 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 综合性 和 探索性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 紧密联系。
2.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 个性 与 创新精神 的培养。
3.《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4.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 、 自然资源 、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
5.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6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 形成性评价 和自我评价。
7.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 , 情感态度 和 审美趣味 ,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8.在设计与应用领域中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
多样与统一 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
9.在造型与表现领域中学习透视、色彩、构图、空间和明暗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10.欣赏与评述领域中,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 300 字以上的评论文章。
| 得分 | 评卷人 |
1.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 错 )
2.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 对)
3.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对)
4.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 )
5.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三个学段 (错 )
6.美术课程以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 错 )
7.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 )
8.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
(对 )
9.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 错 )
10.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 对 )
| 得分 | 评卷人 |
1.请简述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中的的评价建议。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2.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四)注重创新精神
3 .美术课程的性质有那些?
(一)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二)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三)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四)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4.请简述造型与表现领域的评价要点。
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5.请简述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 得分 | 评卷人 |
1.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学校美术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2.请从学习领域的第四部分简述第三学段的“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
1.目标
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海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表演。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 .请从学习领域的第二部分简述第三学段的“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美化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这句是新加的,强化了思想的重要),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进行设计练习,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用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网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进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