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艳萍
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对含盐样品往往抱着一种避之而不及的态度。但有些专业,比如学食品的同学,在某些样品的前期处理时,又必须用到一些缓冲盐来提取或洗脱样品。
这就很尴尬了,要检测就得提取,提取了又不受待见……呵呵哒!
在这里,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含盐样品不能进行液质或气质检测。
首先,要确定并不是所有的盐都不能进入质谱的。有些检测机构的流动相就是醋酸铵溶液。被讨厌、以及被拒绝的是难挥发性的盐。这是因为不挥发的盐在随着流动相进入质谱后,离子源部位的喷雾针喷射的300℃以上的干燥氮气可将溶剂瞬间蒸发,而不挥发的盐会因结晶留在喷雾针附近,久了就会造成喷雾针堵塞。要提醒的是:如果含盐样品前处理做的不好,或者不挥发盐的浓度太大,搞不好可能将喷雾针直接给报废了!置于喷雾针的价格嘛, 2W左右吧。
可能有人会说,单针进样也不过5μL,样品又是在ppb级别的,还要经过流动相的冲洗,偶尔一次,不能有这么大问题吧?这种说法,不否认也是有道理的。
微量的盐进入质谱,除了会沉积在组件表面外,从分析结果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利的。因为质谱分析的原理就是先将物质离子化,然后按照离子的质荷比分离后,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进行分析的。盐类物质对目标物的离子化有抑制作用,目标物质的离子化效应被抑制了,分析的灵敏度自然就大打折扣。
原以为小小的盐不足挂齿,怎么就有了抑制目标物离子化的“功能”呢?
这就得从物质的性质来说了。盐可以形成阴阳离子,在离子源中,盐得失电荷的能力往往强于待测物,也就是说盐会优先得或失电荷,从而跟待测物形成竞争。于是待测物在质谱上的响应值自然就降低了。此外,液滴表面的离子会因为大量的其它离子存在而过于密集,降低了目标物通过蒸发形成气相离子的概率,样品信号强度也就相应的降低了。以上说的就是惯用词“离子抑制”的大概意思。
那么,液质或气质不欢迎含盐样品,该如何给我们的样品一次“洗心革面、重新做样”的机会呢?
除盐处理最常见有以下几种操作:
1.如果不是药物及其代谢物、多肽脱盐等,只是低浓度的小分子无机盐,在走质谱时,可在进样后的前几分钟到Waste,然后再到MS。牺牲保留时间来提高分析精密度。
这里的几分钟,可以通过计算死时间来大体估量,我将会在以后的文章里仔细阐明。
2.可使用固相萃取法除盐,使用HLB固相萃取小柱、或者进反相HPLB柱。
3.样品提取时,经有机溶剂萃取后,使用氮吹仪挥干,再用有机相复溶,也能够摆脱大部分的盐。
4.简单离心处理,离心后盐物质基本都留在了下面的基质中,可只取上面的上清液进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