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河镇为例
摘要:以后河镇水果业为例,就加大中国水果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战略,积极主动占领国际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国际化 绿色壁垒 技术 产业化营销 龙头企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水果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水果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仍然很低,因此,中国水果业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新形势,中国水果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打造优质果品品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水果业走国际化之路进行探究。
一 、后河镇水果业的发展状况
一)后河镇的基本情况
后河镇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部平原,属卫辉市管辖,西距卫辉市城区6公里,全镇国土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元,辖3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9万,新范省道横贯全境,京珠高速与新范公路在镇西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设施齐备,气候上,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常年日照2240小时,光照非常充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1天,常年降雨量575毫米,雨量7月份前较少,有利于早果的生长和成熟境内无污染源,具备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无公害水果条件。
二)无公害水果基地创建情况
后河镇具有30多年的果树种植历史,全镇现有果树面积2万亩,2002年被河南省认证为首批无公害水果基地,基地面积1.2万亩,借着无公害认证东风,近几年又新发展了8000多亩。其中桃树面积7000亩(认证面积)批准产量14010吨,分布在杨庄、史庄、刘庄、皇庄、小辛庄,主要品种有仓方,沙红、松森等,苹果面积3000亩,批准产量7500吨,分布在韦庄、赵庄、邢李庄,主要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红嘎拉等,梨树种植面积1000亩,批准产量2513吨,分布在李兴村、李亨屯、后下庄等,主要品种有三吉梨、新高梨、黄金梨,葡萄和其它杂果1000亩,分布在王志屯、赵庄、皇庄,主要种子有提子、美人指、巨丰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该镇无公害水果双认证以来,镇、十分重视我镇林果生产,加大了对林果产业人、财、物的支持力度和倾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专管领导小组。2003年投资数十万元引进多个果树新品扩大种植面积,2004年组建了卫辉市春瑞果蔬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乡缘”牌无公害水果商标,桃、梨、苹果三种水果还于当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拿到了进军大城市的通行证。2005年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位于镇西京珠高速路口的占地50余亩的豫北瓜果批发市场。结合村村通工程,修建通往果品主产区的乡村道路,投资20多万元,修建杨庄果品交易大街,印制了有无公害产品标识的“乡缘”专用水果箱。2006年又在村林果协会基础上成立了拥有4000多名会员的镇林果协会,设立内部运行机构,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工作。请专家教授讲课,印发优质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资料。并在中国水果网、中国农业网、阿时巴巴网对该地的无公害优质果品进行了网上发布宣传,重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组织了数十个果品经纪人团队,全方位开展果品购销宣传,使大部分果品,包装装箱后运往四面八方,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果品集散市场。果品南销郑州、武汉、广州、港澳,东至青岛、烟台,北达石家庄、北京、沈阳、哈尔滨并远销俄罗斯,特别是在北京市场,后河镇的无公害仓方桃一炮走红,购销电话一个接一个。旺季日发运果车辆数十辆,目前后河镇已成为带动周边县市十多个乡镇的果品生产交易龙头乡镇,其知名度还在进一步扩大,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将会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效益分析
后河镇作为“五个好”乡镇,历来都十分重视无公害农业生产,为搞好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他们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按照认证面积1.2万亩,果树面积已占全镇农作物面积的28%,人均果树面积0.4亩,按照目前商品果率70%,精品果率30%,及现有的市场行情,仅果品一项,人均收入就可达1500元。约占全镇人均纯收入3050元的一半,其经济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其它农作物。
四)主要技术措施和今后发展规划
后河镇作为无公害水果基地乡镇,在果树生产上具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有面积150亩的“高科林果苗木繁育中心”一处,拥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技师8人,农民技术员25人的技术贮备队伍,成立有镇、村两级林果协会,为使无公害果品的质量得以保障和提升,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建全组织,形成合力,创造氛围,落实责任。
2、倾斜,财政补贴,为创造特色林果乡镇,该镇近几年无偿为果农提供了大量苗木,为外出引进新品种和参观学习的村免费提供车辆。
3、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果树新优品种引进上,他们充分依托后河镇高科林果繁育中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引进了松森桃、黄金梨、金太阳杏等十几个优质林果新品种,通过干部和示范户种植,树立典型,加快了这些新优品种的推广速度。
4、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他们同“河南科技学院”,卫辉市农业局园艺站,新乡市农业局园艺科,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延津示范站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请他们为本镇果农授课,现场示范,还通过镇林果协会零距离、全天候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印发《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化肥明白纸》等多种技术资料,户均一份,实现了家家都有明白人。
5、建立果品生产管理档案。为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实现“两端监察,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识管理”我们严格控制污染源,在基础内采取禁卖、禁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慎用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确保安全间隔期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推广施用绿色生物农药、无公害化肥、腐熟有机肥,果品套袋、疏花、蔬果,标准化建园等技术措施,要求果农统一建立果树生产管理档案定期检查,使无公害果品生产在过程控制上得到监管。
6、今后发展规划
作为园艺水果特色乡镇,他们当前面临着“促进果农增收,保障水果安全”两大中心任务,他们的思路是:加大推动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思想,通过不懈努力,逐步规范和完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展现园艺特色乡镇的魅力,带动当动和周边水果产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对林果产业的领导,制定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镇林果协会和春瑞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
(2)规范产品包装,加强标识、标志管理。以现有包装箱进行保护和使用,通过标志管理,强化流通环节上的质量管理,实现分级销售,优质优价,确保“乡缘”水果品牌安全。
(3)完善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重新普查农户种植品种和面积,建立分户联系档案,掌握果品生产成熟进度和质量,为销售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农户栽培管理记录档案的检查,监控农药化肥销售商的农资服务。
(4)内引外联提高系列化果树栽培技术宣传与服务,扩大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针对果树生产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公关研究,使影响桃树产量、品质的黄叶死树病得到有效控制。
(5)拟建占地50亩的杨庄果品交易市场,并做到规范管理。
(6)拟建果汁生产厂,使所产次果得到就地加工增值,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二: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一) 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果品主要由果农分散生产,种植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绿色环保意识不强,在种植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不一样。因此,中国水果业果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长盛不衰的知名品牌。
二)“绿色”壁垒制约
自2003 年以来,中国每年大约有60%以上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目前,绿色壁垒给中国果品出口造成了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是制约了水果出口贸易增长。第二是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获得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企业则要支付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使出口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是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外。
三)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落后
水果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再加工再增值的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水果商品化处理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水果营养成分、新鲜程序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延长贮藏寿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而中国不足40%。近些年来中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四)果品贮藏保鲜能力不足
水果从预冷、冷藏、保温运输到进入消费市场是一个完整的冷链系统。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经过预冷处理,但中国预冷处理的水果只占5%,冷链运输的果品仅为10%。发达国家水果贮藏能力为100%,其中70% ~80%为气调贮藏。而中国水果贮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20%,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只占总贮藏能力的7%。
五)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
当前中国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各地的合作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开拓市场、降低营销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还很薄弱,特别在出口创汇方面,销售网络还很不健全。果品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果品需求的研究开发不足,果品营销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从而导致果品市场“内销不旺、外销不畅”。
三: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战略举措
一)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中国水果业国际化开发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优良品种在世界范围内授权种植,利用国际舞台推广品种与技术,从而分享国际市场份额。积极推广果树苗木无病毒化生产,实行苗木繁育许可制度。感染病毒病不仅影响苗木质量,严重制约果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无法通过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防治。研究证明,栽培无病毒苗木既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危害,也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实现果树无病毒化栽培,不仅要注重技术,更要注重管理,建立健全果树苗木繁育许可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苗木品种优良、纯正,又避免交叉感染。
二)实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调整区域布局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区主要水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要淘汰非适宜区的水果种植,调整压缩非优势区域,做大做强优势区域,积极支持发展有区域特色、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水果生产。优化树种结构、熟期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水果,适当压缩大宗品种,将苹果、柑橘、梨三大品种比例调整到合理水平。调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实现果品周年均衡供应。
三)开展创建标准果园,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
要大力推进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落实水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果园覆草、果实套袋、平衡施肥、简化修剪和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不断提高果农素质、果园标准化水平和优质果率。加强病虫防控,建立健全果品安全生产体系。
四) 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营销
实行“分散生产,集中处理,集中分级包装,集中销售”,增强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水果专业合作组织运行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开拓市场。一要研究和确定目标市场。每一个地区都要分品种对水果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研究,明确市场定位,按品种制定营销策略;二要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在依赖出口营销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国外营销、多国营销和多区域营销模式,通过以上模式的综合运用,建立全球营销网络;三要抓好产销促进。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情况,加强生产、市场监测和预警,搞好信息服务;四要加强品牌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品牌资源,培育名牌水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打造知名水果品牌。
五)加大投资力度,打造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投资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果品生产、加工与经营。建立区域性大型现代化的水果贮藏库,保证鲜果市场果源供应的均匀性和新鲜度。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营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在一定区域择优支持管理优、前景好的企业迅速成长为产业龙头企业,以此带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品种保护
尽快对中国主要水果品种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植物新品种是重要生产资料,加强保护力度有利于保护育种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据品种方面的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在品种、生产、贮藏及包装等方面创新,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保护企业利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 何报翔. 湖南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思考[J]. 湖南农业科学,2008,(1):100-102,
[2] 肖淑兰,洪艳.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8,(2):125-128.
[3] 何国辉,李赛群.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走向国际化的若干建议[J]. 湖南农业科学,2008,(3):134-137.
[4] 杨安娜,文秋林. 积极推进区域特色规模化农业[J]. 湖南农业科学,2008,(6):147-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