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注射器在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与护理
宋辉
(胜利石理局胜利医院,山东东营257055)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高压注射器作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 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252例患者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先询问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正确设置流速、流量及注射时间,做好血管的选择,防止药液渗漏。结果:251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结论: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和护理是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 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成功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 高压注射器;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增强扫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2;R814.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369(2008)19-2337-02
近年来应用于临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 RA),对诊断血管病变帮助很大。M R I的软组织分辨率甚佳,使用M R I造影剂后,更能显示微小病灶,明显分辨出病灶的范围大小、病灶的性质。故增强扫描常用于MR I检查之中,该项检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增强时均需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现将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年5月至2008年2月共作3D CE M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252例,其中肾动脉血管成像120例,主动脉血管成像36例,磁共振增强扫描96例。
2心理护理
做好检查前、检查中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检查。由于患者所处的不良环境因素及疾病带来的痛苦会引起患者的情绪变化,尤其是M R I检查的特殊性:庞大的机身及全封闭的检查室、以及特殊射频噪声和检查时间长等因素。患者常会出现恐惧感和烦躁情绪,所以护士要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关心、安慰、鼓励患者使其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地配合好检查。除向患者讲解有关M R I的基本知识及必要性外,令其熟悉环境,检查中询问患者有何不适,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随时在身边,减少患者恐惧感和烦躁情绪,始终对患者实施关怀照护。
3磁共振检查
3.1扫描前的准备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物体,询问是否有药物及对比剂过敏史,根据体重严格计算对比剂总量。对比剂过敏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增强检查。向患者讲述屏气要点,保持平稳的呼吸,不要移动身体,减少运动伪影,确保图像的清晰,缩短扫描时间。并介绍M R I检查过程,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
3.2扫描设备采用飞利浦A ch i eva N ova Dual1.5T高性能双梯度、M R I成像系统。
3.3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采用美国M EDRAD公司生产的M R I专用注射器。M R I专用高压注射器是由注射器头/站架单元;注射器头控制部件;光反射/接收单元;显示控制单元及主控单元五部分组成,另有一启动/保持手动开关装在操作室内。在使用高压注射器增强时先在注射器头上安装两只可弃式注射针筒,这两只针筒分别称为A、B针筒,A针筒里装有造影剂,B针筒里装有生理盐水。在针筒前端连接一条T型的、长的连接管。再连接专门行血管造影用的21G 头皮针,它与常规针头相比,具有针头锐利、针头与塑料管内径大,管壁薄,且衔接牢固,不易滑脱的特点。操作时先触摸显示控制单元的显示器,调整参数,使高压注射器处以准备状态,注射时手按启动开关,启动注射。造影剂选用英国爱尔兰公司生产的顺磁性造影剂钆双胺注射液(欧乃影)。
4结果
除了1例患者出现药液渗漏,因药量不足,达不到理想图像,而需重新检查,其余的均顺利完成检查,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5讨论
3D CE M RA检查及磁共振增强扫描(颅脑磁共振增强扫描除外)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注射顺磁性造影剂的量要足,使信号采集时动脉血液的对比剂达到一定的浓度,其T1值低于周围组织的T1值。在对比剂量选定后,动脉血中的造影剂浓度的峰值与注射速度成正比。在连续作动态3D CE M RA信号采集或准确计算注射后采集时间的基础上,造影剂在动脉血中的高浓度状态及持续时间是3D CE M RA成功的关键。因此,准确地掌握造影剂的剂量、注射速度及注射时间在3D CE MRA检查中至关重要。M R高压注射系统是一个流动、控制系统,在控制屏上选定的造影剂的流速将是注射器在检查过程推送的造影剂的流速,如果选定的速度太快,注射时可能导致高压注射器导管破裂或使患者血管受损而引起造影剂渗漏等现象,如造影剂量过低或流速过慢,亦可导致图像成像不好,而需要重新检查。要防止静脉注射渗漏。静脉药物外渗与患者血管状况、注射压力,穿刺技术、穿剌针头脱动等因素有关。因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射速度快,所以必须选择粗、直的血管,尽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一般选择头静脉,前臂正中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其中前臂桡静脉和肘正中静脉是最理想的静脉穿刺部位[1]。穿刺部位不宜扎两针以上,若穿刺失败,则需选择另一条静脉再穿刺。穿刺成功后,先快速静脉推注生理盐水,确保推注通畅,无渗漏,患者无自觉不适,固定好21G头皮针头,然后将连接于高压注射器延长管的21G头皮针头。注药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及注意有无渗漏和过敏反应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注射。若出现药物外渗,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此外,还要防止空气栓塞,气栓发生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采用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操作时必须在注射前,将针筒、连接管、导管针头内的空气完全排出。注射时应将注射器头向下,这样可以使一些小气泡浮到注射器的尾端,为避免将浮到尾端的小气泡注入体
2337内,针筒内的药液要比设定的注射剂量多几毫升。
通过对252例应用高压注射器作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 RA)和磁共振增强扫描的应用和护理,我们认为能取得患者的配合,医护熟练的操作技术,准确的用药时间,是取得扫描成功的关键。我们对患者实施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对我们更加信任,积极配合检查,扫描一次成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张红.数控注射器在CT增强时的护埋操作体会[J].实用护理
杂志,2000,16(12):3324.
(收稿日期:2008-04-07)
=病例报告>
腹膜内胃肠外间质细胞瘤2例的诊治分析
黄勇,何院林,丁晓华
(四川省伤残军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邑611331) =关键词> 腹膜内;胃肠外间质瘤;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369(2008)19-2338-01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腹膜内胃肠外间质细胞瘤2例。现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均为65岁,症状为腹部疼痛不适,上腹部偏左或左腹股沟区发现包块、贫血、排便困难。肿瘤位于腹膜外结肠脾曲、乙状结肠部、空肠、回肠、腹股沟区,包膜完整、光滑,未见淋巴结肿大及转移病灶,直径5
c m~9cm,分散多个。
1.2诊断
1.2.1术前诊断检查时发现腹部包块。辅检:胃镜:胃正常。B超:可见:左肾旁腹膜后低密度包块,盆腔及腹股沟区实性低密度包块,消化道钡餐及钡灌肠可见结肠、乙状结肠及小肠变窄受压情况,术前均以腹部包块而行剖腹探查,不能确诊。
1.2.2病理诊断术后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肿瘤内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检测标记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C-K it、CD117)、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d-平滑肌肌蛋白(S M A)、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结合蛋白(D eS M i n)及波形蛋白(V i m enti n),试剂来源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结果:CD117阳性、CD34阳性、V i m enti n 阳性、S M A阴性、S100阴性。
1.3治疗及预后2例经手术治疗,术中均见包块包膜完整、互不相融集结成团块,未见有淋巴结肿大及转移,肝、脾、肾、胃、肠道均未侵润,常规完整摘除。其中1例第一次病检为纤维细胞瘤,9月后复发,再次手术完整切除包块,术后常规小剂量长期服格列卫,随访1~1.5年未复发。
2讨论
腹膜内胃肠外间质细胞瘤报道罕见,而胃肠间质瘤(G IST s)近20年报道多见[2],特别是免疫组化、电镜技术的应用证实胃肠对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全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M iettinen[3]认为小肠系膜、结肠系膜、网膜、腹膜、后腹膜、腹膜外来源的有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性肿瘤归为G IST S。
病好发于老年人50~70岁[4],无性别差异,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临床症状非特异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常见症状为腹痛、腹不适、包块及贫血、便秘及不全肠梗阻症状,部位为腹膜内、后、外任何部位,术前诊断困难,常需病检才能确诊。
辅检:内镜、超声、CT、消化道造影、胃肠道外活检及穿刺活检均不能确诊,常以腹部包块、肠梗阻而施以手术。
常规病理检查发现非上皮的梭形细胞肿瘤时,应常规做免疫组化确诊,因H E染色诊断困难,主要依靠CD117阳性或CD34阳性,因前者比后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性、恶性、交界性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现在认为除核像、瘤体大小外、细胞大小、密度、有无出血、坏死、外侵均是重要参数。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淋巴结转移很少,可不作淋巴结清扫,术后化疗效果差,格列卫(甲伊马替尼、ST1571)这一靶向药物阻断,可避免转移及复发,2例服用后均有效。
间质瘤以胃、空肠、回肠、结肠发病率高,但也可发生于食道、胆囊、直肠、肠系膜、网膜、腹膜后,开始以胃肠道研究,而胃肠外的间质瘤只是附带提及。
参考文献
[1]沈淋.胃肠道间质瘤的内科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
2006,26(8):588-59.
[2]M azurM T,clark H B.G astric stro m al t um ors.Reapp rai sal of h isto-
genesis[J].Am J s u rg pat ho,l1983,7(6):507.
[3]M ietti nen M,l as ota J.Gas troi n t esti nal stro m al t um ors defi n tion,
C li n ica,l h ist o l og i ca,l i m m unoh i stoche m ica,l and mo l ecular genetic
feat u res and cli ff ere m i al d i agn os i s[J].V irchow s Arch,2001,438
(1):1.
[4]戴冬秋,马振海.胃间质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
志,2006,26(8):580-582.
(收稿日期:2008-06-04)
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