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解释加点词:
⑴而名之不可 ( )⑵莫能肖也 ( )
⑶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 ) ⑷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 )
2、兰花的想起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爱莲说》中,写莲的品味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选文中,兰亦为花中君子,兰花的品味如何?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4、文中是从哪几方面写兰花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加点词:
⑴余忆年少时( )⑵临湖赏荷( )⑸偕数友( )
⑶波澜不惊( )⑷余以为妙绝( )便欣然忘食( )
2、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4分)
3、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来是赞美荷花,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怎样的美?
(三)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有重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④。”夫子 曰 小 子⑤识之,苛 政 猛 于 虎 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苛政:残暴地统治⑤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加点词:
⑴何为不去也( )⑵夫子 曰 :小 子识之( )
2、桃花源人和文中的为什么都不愿离开现在住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3、本文和《桃花源记》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⑴或请重法以禁之( )⑵自是数年之后( )
2、翻译句子: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4、文中句话说明了当时文明景象?
5、达到了这种程度说明皇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本文和《三峡》都选自 作者
2、解词:⑴泠泠不绝( )⑵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
⑶固难以辞叙( )⑷常闻峡中水疾( )
选文中的句子能让你联想起《三峡》中的哪些句子?
⑴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⑵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六)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解词:⑴其妻患之( )⑵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
⑶虽家无斗储( )⑷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刘禹锡和本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词:⑴在陋巷( )⑵人不堪其忧( )
2、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