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3. 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 , 和 三大类型。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 , , , , 等五种。
5.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 和 。
6.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 和 。
7.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 、 、繁殖和寿命。
8.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以 、盖度、 、重要值为指标。
9.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 ,其提供的生产力称为初级生产力,而把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称为 ,提供的生产力称为次级生产力。
二、解释下列概念(每题题5分,共25分)
1.生境:
2.遗传漂变:
3.种群平衡:
4.趋异适应:
5.niche: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1.5,共15分)
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 )。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2.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 )。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3.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4.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 )。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5.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 )。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 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 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的不连续的单位
6.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7.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8.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 )。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9.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10.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 )。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四、简答题 (每题6分,共18分)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2.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五、论述题 (每题11分,共22分)
1.试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2.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练习题(二)参
一、填空题
1.生态学
2.生物群落
3.湿生植物 中生植物 旱生植物
4.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二氧化碳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5. 寄生 互利共生
6. 密度制约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
7. 身体大小 生长率
8.多度与密度 频度
9. 初级生产 次级生产
二、解释下列概念
1.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3.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4.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5. niche: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D 5C 6B 7D 8A 9A 10D
四、简答题
1.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2.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五、论述题 (每题11分,共22分)
1.试述生物对光周期现象的适应。
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的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大意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 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全年日照较长的时间里开花,人工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这类植物的开花 (2)短日照植物 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人工缩短光照可促进植物开花。(3)中日照植物 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光照超过或低于这一时数,对其开花都有影响。(4)日中性植物 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动物的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可将动物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两类.有些随着春季到来白昼逐渐延长,其生殖腺迅速发育到最大时繁殖开始的动物叫做长日照动物。有些动物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秋季,生殖腺发育到最大动物开始交配,这为短日照动物
2.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间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