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彻底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近年来,腾冲县明光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农村经营机制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镇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万元以上,提前实现了消除“空壳村”的目标。
配强班子。镇把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来抓。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强化村干伍建设,把一批素质高、思路广、方法多、会经营、群众信任的能人选为村干部,特别是在村党支部的选配上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地方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农村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增强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三是实施“凝心聚力”工程。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责任制,把发展集体经济成效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选准路子。镇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 “打造冷凉山区特色发展的典范”的核心目标定位。在镇指导下,各村按照 “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坚持“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壮大一个经济实体,造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一是围绕产业优势做文章。山区半山区和土地资源丰富的农业村,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集体投资或联合农户参股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村集体的发包经营收入。如:红云社区在镇牵头下,采取各级投资、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兴办了万头猪场,建设了大型沼气池,引入生物能源加工厂,推动循环经济园的建设;自治村依托现有的10000余亩乌龙茶和“明光小耳朵猪”品牌,将加快乌龙茶产业和发展“明光小耳朵猪”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致力打造“中国乌龙茶第一村”和“明光小耳朵猪优质原产地”;东山村围绕“泡核桃红花油茶全覆盖的生态园”的目标定位,套种泡核桃和红花油茶22000亩,实现人均拥有26亩特色产业,2010年末,引进了100多个姬松茸大棚,同时村集体种植400亩泡核桃和红花油茶,搭建了2个姬松茸大棚,从长远产业和短期效益上来增加群众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做文章。一些矿产资源、砂石资源丰富的村,实施“走出去”战略,对村集体资产和“四荒”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加大投入帮助经济薄弱村提高造血功能,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的投资收入。如:红云社区将电站租赁出去,集体每年收入72万元;东山村依托丰富的砂石资源优势,采取村级贷款、入股投资的形式开办采石场,村级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自治村、中塘村依托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从中收取服务费和协调费,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10—30万元;沙河村对3000亩村集体低产林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改造,种植泡核桃和红花油茶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截止目前,改造山林1000亩,集体收入1万元。三是围绕合作社做文章。科学、规范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通过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扩大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合作社或协会的班子成员基本上由村“两委”的领导兼任,不仅发展了产业,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干部待遇低的问题。明光镇除自治、东山村外其余各村都是2000亩以上的烤烟种植大村,每年仅烤烟合作社这块村集体就可以增加收入3—15万元。四是围绕区位优势做文章。中心集镇、公路沿线、矿区附近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用活村级集体土地资源,按照以地生财的理念,有效结合土地资产和资本,通过建设商铺、出租房、服务设施等项目,获得稳定的物业租赁收入。如自治、东营、顺龙、红云等村通过对村内小集镇进行改造提升,在强化服务上挖潜增收,在新增集体出租房上扩大收入。
摘掉帽子。过去,明光镇9个村(社区)中有6村是“空壳村”。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明光镇把消除空壳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打优势牌、走特色路”的思路,以“造血”模式,消除了空壳村。如今,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各村村级集体收入全部达到了1万元以上,其中有2个村还高达50多万元,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了 “万元村”,彻底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如:自治村通过引进矿产企业、改造集体林、盘活小集镇、发展乌龙茶等,每年有62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东山村2010年以股份制形式开办石场、种植姬松茸、租赁土地种植泡核桃、红花油茶,目前,已出售毛石15000立方米,村集体收入3万元;姬松茸已开始出售,预计实现集体收入1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半年,全镇已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62.9万元,发展形势更是喜人。
用好票子。工作中,镇全面实施“村帐镇管”,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村务财务规范化管理,确保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如红云社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采取每修4平方米硬化路,社区补助1包水泥的办法,带动群众积极实施道路硬化,共铺筑块石路36条、76500平方米,全社区村组道路全部得到硬化;按照每户补助500元的标准,实施家居环境整治850户;投资建成了社区办公大楼、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党群活动室,建设了停车场、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近年来,该社区集体经济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带动项目和群众投资1900多万元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