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的出现,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1.网络带来了教育方式的改变。大学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从广义来说,学习也就是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传递。求新、求快、求奇的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特点,网络本身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网络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方式。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拓展,新的教育方式也正在逐步形成,传统的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因为具有强制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捕捉知识的主动性大打折扣,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教育因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知识和观念。
2.网络带来了交往方式的改变。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3.网络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等概念层出不穷,以共同的网络倾向为基础的网上俱乐部、网友联谊会、网上社区孕育而生。在将来,网络将成为生活的必须,大学生无疑会成为网络中最自由的畅游者。
4.网络带来了成才方式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将为大学生的创业和成才提供更多的机遇。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动,创业的成功和经历,使他们改变了对成长的传统看法和判断依据,注重的不仅是文凭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头脑和技术。
网络像一匹黑马,闯入了大学生的生活,并将伴随他们一路前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也是如此,它带来无限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的复杂性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混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移
网络失范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他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网络上过多的信息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中信息极其丰富,但却是鱼龙混杂,其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造成严重地影响,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严重的污染。那些好奇心强,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则往往抵制不住诱惑,深深地陷入到黄色泥潭不能自拔。
三、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
信息网络对于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年一代具有极大的诱惑。一些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们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导致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心理,同时,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的减弱,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五、网络的发展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犯罪数量也在急剧上升。计算机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主体(人)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
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第一,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德育课等主渠道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沉溺网络、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
第二,大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是当务之急。
第三,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应成为学生上网的主渠道,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有关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建立校园网络,学生既可以主动地在学校的各终端上索取局域网上的所有资料,也可以通过外联网站接入因特网,搜索更加丰富的信息进行交互式教学,无拘束地参与讨论。
第四,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尽快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上载把关工作,把那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诚然,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规制,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会出现秩序紊乱。同时,网络中还存在道德和法律所难以完全涉足的某些技术性“盲区”,例如黑客的入侵行为等,因此还需要技术支撑,还需要综合治理,才能保证网络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