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0:04:20
文档

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

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元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九月一、前言(一)规划编制原则(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编制重点(四)规划范围和期限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一)自然资源现状与分析(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二)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预测(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二)人口总量(三)城镇空间(四)农业产出量(五)能源等重工业产出量(六)城镇基础设施配置(七)交通基础设施(八)民生设施(九)产业布局
推荐度:
导读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元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九月一、前言(一)规划编制原则(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编制重点(四)规划范围和期限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一)自然资源现状与分析(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二)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预测(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二)人口总量(三)城镇空间(四)农业产出量(五)能源等重工业产出量(六)城镇基础设施配置(七)交通基础设施(八)民生设施(九)产业布局
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

元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九月

一、前言  

(一)规划编制原则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三)规划编制重点

(四)规划范围和期限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资源现状与分析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

(二)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

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预测

(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二)人口总量

(三)城镇空间

(四)农业产出量

(五)能源等重工业产出量

(六)城镇基础设施配置

(七)交通基础设施

(八)民生设施

(九)产业布局预测

五、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规划

(一)财政状况分析

(二)债务支付能力预测

(三)未来资金需求

(四)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规模空间

(五)金融同业状况

六、希望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及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希望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

(二)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附录:元江县2007至2020年推荐使用开行贷款项目

一、前言

    为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做好开发性金融合作覆盖到县区工作,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对县域发展的支持,在符合国家产业的前提下,结合元江县实际情况,突出县域发展重点,以《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元江县2005年工作报告》等事关元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为依据,编制《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为增进“银政”“银企”相互了解,促进合作打好基础。

规划名称: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

编制时间:二○○七年九月

编制单位:元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规划编制原则

1.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元江县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从开发性金融角度合理确定元江县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

2.实现元江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提升元江县的区域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3.根据元江县实际情况和未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开发性金融合作和资金管理的战略措施,促进元江县总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划编制依据

⑴《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⑵《元江县城市总体规划》

⑶《元江县2005年工作报告》

⑷《元江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⑸《元江县2005年财政预决算报告》

(三)规划编制重点

1.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

2.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3.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4.预测区域支付能力和发展所需的融资规模;

5.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的战略措施。   

(四)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元江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资源现状与分析

1.土地资源

 据土地详查资料,元江县土地总面积40763.3亩,其中农用地3576388.5亩,建设用地51743.1亩,未利用土地461631.7亩。农用地中,耕地575994.7亩,园地53305.9亩,林地2661962.3亩,其他农用地285125.6亩;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7177.2亩,交通用地6950.6亩,水利设施用地7615.3亩,

2.水资源

元江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地域分布为,以元江河为界,东部缺水,西部水源充足,季节分布为,夏秋两季水量多,冬春两季水量少,全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9条,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11.34亿立方米。水利设施情况为:全县建成水库、坝塘118座,总库容10273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4座,库容6203万立方,水库、坝塘有效灌溉面积1.08万公顷。元江县境内水资源丰富。

3.矿产资源

元江县已发现各类矿产21种,矿床82处。其中金属矿有镍、钴、铜、金、铅等9种,矿床42处,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1处;非金属矿产有红宝石、石膏、石灰岩等11种,矿床33处,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7处。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种有镍51.25万吨,钴1.68万吨,铜27.96万吨。

4.森林植被

元江县有森林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2.26%。成林面积10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67%。疏林4.9万亩,灌木林95.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1.5%,林木总蓄集量为606.2万立方,全县人均有林8.13亩。元江县共有草场面积3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0.63%,均属天然草场。

5.旅游资源

元江县境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自然、人文两大旅游景系,自然旅游资源共8个单体,其中:地文景观3处,分别为彩色膏林(土沙景型)、古龙洞、施垤冲溶壁(地表岩溶景型);水文景观有3处,为者嘎水库(湖泊水库景型)、温玉泉(泉景型)、红河提廊(风景河段景型);气候生物景观2处,为元江冬季舒适避寒气候、夏季独特的光热条件(气候景型)。人文旅游资源共21个单体。其中历史遗产景观有3处,为者嘎白塔(古塔景型)、大明庵旧址(古刹景型)、元江之战遗址(军事防御体系遗址景型);现代人文吸引物景观有17处,为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青枣、芒果森林、酸角林及酸角树王、芒果山庄、红河华侨农场侨乡文化、元江孔雀养殖园、元江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上均为产业旅游地景型)、热带干热河谷植物园(现代城市公园景型)、世界第一高桥、元江吊桥、澧江大桥(现代大型桥梁景型)、者嘎、那路民俗村、大水平傣馨文艺(民族村寨景型);其它类型人文吸引物景观1处,为花园式监狱(警示类旅游资源景型),其中世界第一高桥被评为AA级境区。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

1.劳动力资源

我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2005年未,全县总人口19.8万人,劳动力人口1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1810人,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分布情况为,一产业81712人,占劳动力人口74.3%,二产业7385人,占劳动力人口6.7%,三产业20903人,占劳动力人口19%。元江县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2005年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

2.城乡建设与空间布局

城市功能布局可归纳为“两个中心、四个居住区、两个工业组团、两条滨水景观绿化带、两个大型城市公园及五个绿色花园”。

“两个中心”是指城北新区的行政文体中心和老城的传统商贸中心。这两个核心区域构成了城市主要的中心功能区域。兴元路是中心联系干道。

“四个居住区”是指城北居住区、城南居住区、老城居住区和江东居住区。城市外围交通环线和城市内部生活环线之间的区域分布了若干个生活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分别是位于老城的凤凰小区、复兴小区;位于城北新区的兴元小区、文化小区、团田小区和滨江花园;位于城南的城南小区和澧江小区及江东的江东小区、糖厂小区和电力小区。

“两个工业组团” 是指规划城北工业仓储区和江东工业组团,以无(轻)污染的工业为主。江东工业组团在现状基础上发展完善。

“两条滨水景观绿化带” 是元江滨水公园绿化带和清水河滨河绿化带公园,象两条绿色项链嵌在城市的外围,构筑城市的滨水风光景观带,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两个大型城市公园” 是指在江东的江东公园和江西的元江公园。

“五个绿色花园” 是指规划绿地从城市外围田园楔入城市之中,结合实际情况规划了芒果园、香蕉园、茉莉花园、芦荟茉莉花园和农业生态示范园五个各具特色的绿色园区。

3.资金供求

  元江县“十一五”期间列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25项,总投资估算达到63亿元(元江县“十一五规划”预测值),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59项,总投资估算34.4亿元,竞争性项目66项,总投资估算28.7亿元,资金缺口严重。

4.交通条件

我县处在323、213两条国道及红河经济干线的交汇地,是云南省通往东南亚国家国际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省内距省会昆明最近的干热河谷地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全县公路里程2423公里,公路密度0.85KM,全县9条县乡公路路面实现硬化,其中6条实现油面化,全县合作社通车率98.87%,全县汽车拥有量4510辆。

5.能源条件分析

元江县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9条,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5.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了7万千瓦,全县建成2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达7.006万千瓦,年发电量3亿多千瓦时。装机容量达15万千瓦的元江河流桥头、罗垤两座梯级电站,正在招商洽谈。元江县境内除水能资源丰富外,还探明一个小规模煤矿床,探明储量为346.2万吨。

6.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目前,元江县城区面积2.18平主公里(远期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已建成日供水能力1.5万吨水厂,建有一个居民休闲广场,县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1平方米,城区市政道路总长16.46公路,县财政每年用于城市维护资金250万元左右,城区建成完善的供电、通信、邮政、广播电视网络。

7.生态环境建设分析

元江县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主要环评指标保持较好水平。2005年元江县环境质量趋于好转,部分污染指标有所下降。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越国家城市环境空气功能二类区的要求;清水河饮用水源水质达Ⅱ类,优越功能区划Ⅲ类水质要求;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基本能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要求;元江水质符合Ⅳ类水功能区划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

1.经济总量及结构现状与分析

元江县2006年生产总值达16.2亿元,比2001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4.1%;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74亿元和1.03亿元,比2001年净增了0.85亿元和0.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3%和1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3亿元,比前五年增58.4%;工业增加值达3.87亿元,年均增长16.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5.76亿元和8.17亿元,分别比2001年末增长61.8%和39.9%。

2001年至2006年,元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3.17亿元增加到5.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33亿元增加到4.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亿元增加到6.0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1年的37.7∶27.8∶34.5调整为2006年的 34.5∶28.4∶37.1 。

  图3-1   元江县三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根据元江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支撑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多。

2.第一产业现状与分析

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04亿元,增加值5.59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3.08亿元和2.42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1%和12%。进入“十五”以来,元江县断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并确定了山区重点发展烤烟、畜牧、粮食、林果产业,热坝区以甘蔗、芦荟、茉莉花、花卉、热带水果等高效农业为主的区域发展布局。2006年农业主导产业生产情况为:烤烟完成种植面积71309亩,烟叶收购量681.3万公斤,烟农收入7819.7 万元;糖料甘蔗完成种植面积147355亩,2006/2007榨季实现工业产量48.7万吨;畜牧业,完成肉类总产1360.43万公斤,实现总产值19127万元;实现粮食4794万公斤,水果产量3275万公斤;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种植面积分别为5112亩、7800亩、和3042亩。当前制约元江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造成观念落后,发展意识不强,接受新科技能力较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水利设施滞后是制约我县农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目前我县水利化程度仅达62.1%,为全市最低水平,全县农业“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现象较为严重。

3.第二产业现状与分析

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53亿元,增加值3.87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6.06亿元和2.0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7%和16.4%。进入“十五”以来,元江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成功引进中成集团、云锡集团等国内大企业开发元江县优势资源,并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全县制糖业建成年榨甘蔗100万吨生产能力;水电业建成21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7.006万千瓦,年发电量3亿千瓦时以上;镍业通过引进云锡集团加快元江镍矿开发进程,目前已建成年产2000吨金属镍生产线,正加紧建设年产5000吨金属镍生产线;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业以芦荟、茉莉花加工为主,万绿集团在芦荟加工同行业中首家应用世界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已建成六条生产线,年加工鲜叶能力达1.5万吨;茉莉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先后建成8家茉莉花茶加工厂,年加工花茶能力达到1万吨。“十五”期间元江县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带动能力弱,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制糖企业一家产值过亿元(2006年工业产值2188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受资本、技术等条件制约,发展进程缓慢,使我县热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开发。二是产业链短,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目前我县镍业公司、金珂公司、万绿集团生产的产品均为粗加工型的工业原料产品,由于缺乏精深加工企业,造成我县工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三是支柱产业单一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制糖、镍矿、水电三大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制糖21%、镍17%、电10%)。由于支柱产业单一,造成全县财源单一,财政和经济增长困难。

4.第三产业现状与分析

2006年全县三产业实现总产值8.65亿元,增加值6.02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4.5亿元和3.1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5.8%和14.3%。近年来,元江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三产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接共接待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0473万元,全县共有个体工商业5100户,其中宾馆、酒店9家,星级宾馆4家。全年实现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53209万元。由于全县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产业发展门类不全,现代服务业及中介服务业发展落后。

5.城市空间管制现状与分析

元江县综合考虑生态、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将县城划分为元江东岸和元江西岸两大片区。

元江东岸,江东片区划定为工业区。工业区内,在严格控制有污染工业项目的建设的同时,适当引进安置一些农副产品、经济作物的加工工业,着力进行现有工矿企业的改造与转型,减少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和乱砍滥伐所造成的自然状态的恶化。即改造完善江东的工业区,安排工业和仓储用地,适当地在北部沿公路边改建一些具有元江地方特色的高级住宅区。同时加强居住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江东以工业仓储为核心,老城区以商贸中心、居住为基础的,向西以行政文化中心为核心发展的总体布局。

元江西岸,以老城为依托向西、向北发展,结合玉元高速公路交通干线连接线的走向,向老城西部逐步发展,形成新的县城行政中心,使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重心西移,利用现状既有道路格局,将老城区原有的自然发展的脉络结构与目前已开辟的“三横二纵”干道体系相结合,完善镇区的道路骨架。

(二)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

1.居民生活水平现状与分析

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38元,比2001年增加4631元,年均增加926.2元。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2006年,元江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66元,比2001年增长100%。 

在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85元,比2001年增加1042元,年均增加208.4元。

2.城镇化水平现状与分析

县域城镇人口按镇区常住人口计算,2005年城镇人口规模达到4.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2%,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为1:1.69,说明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较小。1981-1991年间,县域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3%,1991-1996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0.5%。1996-2005年,城镇化水平由10%增加到22%,9年间城镇化水平增加了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   1.33个百分点。

3.科技发展水平现状与分析

元江县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高度重视科技人材的培养和先进实用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自主创新,并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全县科技对工业、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分别达到48%、46%和42%。进入“十五”以来,元江县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科技,围绕烤烟、糖蔗、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县农民种、养水平逐年提高;二是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自主创新。云南元江万绿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控股的从事芦荟产业开发的大型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元江镍业公司是云锡集团控股的矿业开发企业,两家企业均属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目前,万绿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元江镍业公司申报4项专利,受权2项。

4.公共服务水平现状与分析

随着元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服务方面,县组建便民服务中心,对外来投资者,县民实施快捷一站式服务;公众服务方面,全县共有99校点,年招生人数1万多人,专任教师2307人,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5个,卫生人员657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人,全县共有邮政局、所13个,服务网点70个,电信局、所12个,服务网点20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94门,全县自然村通电率达99.4%,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合作社通车率98.87%。

5.社会保障体系水平现状与分析

   全县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8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85%,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77%,城镇登记失业率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推进,社会保障面向个私企业的扩面以及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预测

(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1.近期目标

一一经济总量:生产总值达到25.5亿元左右,年递增12.6%左右,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500美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5亿元以上,力争突破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递增8%左右,保持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2亿元,年递增10%。把因远镇、青龙厂镇打造成财政收入上千万元的乡镇。

    一一产业结构调整:烤烟、糖蔗、畜牧三大农业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矿产、水电、制糖、建材、特色生物资源创新、加工业六大工业体系框架基本建成,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全省重要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加工基地、云南省优质糖料生产基地、云南省冬季避寒旅游大胜地和农业观光旅游胜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一城镇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到“十一五”末达30%左右;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一可持续发展: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集中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全年平均达二级标准的天数不低于300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率100%;森林覆盖率43.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耗能接近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废水处理率100%以上,工业废气处理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一一社会事业: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建成基本覆盖全县农民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全县人均期望寿命71.5岁左右。

一一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6%和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90%,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远期目标

到2020年将我县建设成为农业特色、工业发展、旅游兴旺、商贸繁荣,既有热带亚热带风光,又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强县,与全市基本同步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三番,达6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三次产业呈“二、三、一”结构格局,从事农业的社会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期望寿命72岁左右,建成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生态脆弱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人口总量

1.人口现状

2005年全县总人口为19.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63万人。在人口发展过程中,总体是增长的:1978年1990年全县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9‰,1990-2005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   7.5‰,增长水平逐年下降。全市非农业人口增长水平自1990年以来年均达到2‰,其中1990-1995年年均增长1.5‰,1996-2005年年均水平达到2.5‰,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在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行政地域的条件减少,人口迁移的规模逐步扩大,有利于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发展及城镇人口的增加。自1999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催动下,人口转移的强度逐年增大。全县城镇人口为4.4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2%。

2、县域总人口预测

参照《元江县国土规划》,结合现状人口增长水平,并依据《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划在2010年的这一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争取控制在5‰以内;到2020年的较长一个阶段,争取实现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目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

通过分析县域总人口到2010年、2020年将分别达到20.3万人和22万人。

(三)城镇空间

1.到2010年,中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1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平方公里;东峨镇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13.6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0.8平方公里 ;青龙厂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5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0.8平方公里; 因远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8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红光农场小集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6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0.5平方公里;甘庄农场小集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6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

到2020年,中心镇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5.05平方公里;东峨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    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青龙厂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42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 因远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红光农场小集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00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平方公里;甘庄农场小集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12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

2.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和用地规模

(1)东峨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

改革开放后东峨镇的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在:

1987年,县建设局拨款5万元对东峨镇所在地东峨街进行市场和供水的整修,逐渐形成了以制糖为主的集市,每逢3、8日赶集。

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1995年,投资120多万元建盖了红旗、大田房、东峨、高寨等小学校师生住宿及教学用房;1996年,投资110万元架设光缆电路,于10月1日竣工,电话装机容量由200门增加到10000门;1997年6月,投资92万元、全长25公里(元江至东峨)的有线电视光缆开通,电视节目由3套增加到20套;投资270万元,新建东峨中学实验大楼一幢;1998年,投资72万元新建全县第一个乡镇级幼儿园,年内,投入32.3万元,铺设了中学路面560米,绿化草坪4000平方米。

1999年,东峨撤乡设镇,成为元江县新兴的建制镇,同年被列为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在市、县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东峨镇总体规划工作委托云南省凯园林发展有限公司于1999年底规划编制完成,并经玉复[1999]13号件批复。总体规划分近期(1999-2005)、中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三阶段进行。       

规划建设目标:把东峨镇建设成为元江县的重要农业基地,水果生产基地以及旅游基地;完善村镇体系、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合理配置公用服务设施和工程设施,为居民创造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搞好绿化切实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布局各类用地。

集镇性质:镇驻地,东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甘蔗、粮食、热带水果(如香蕉、芒果等)、加工企业以及旅游服务业为主的集镇。

人口规模:东峨镇2005年末住城人口5717人,2020年末住城人口10521人。

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东至东峨中学,西至楚河二级公路附近,北至新寨,南至腊母箐,总面积为119.54公顷。规划期末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为113.6平方米/人。

规划后小城镇建设情况。投资350万元完成东峨镇自来水厂建设;建设路1﹟2#街道,投入资金148.58万元,建设规模为414.2米×15米;投资66万元完成大明路旧城改造,建设规模为394米×12米。投入34万元扩大了镇卫生院建设。建设了集镇周围9个村社文明巷道。投入资金1万元,建成了东峨集贸市场。投入资金32万元完成了集贸市场内环路建设。投入资金250万元,完成了东峨镇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建设。投入资金595万元完成了东峨镇域4座移动、联通网站。投入资金20万元解决了地下通讯光缆。对东峨镇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投入资金4万元,其中:绿化覆盖面积3.73公顷;垃圾处理场规划在远离2公里的红山中学后山箐沟里;集镇内有一辆垃圾清运车,每天定时拉运垃圾,布置了23个垃圾容器箱;有水冲公厕3座,有清洁工5名;安装了35盏路灯。极大地改善了“脏、乱、差”现象及镇容镇貌。吸纳225.20万元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投资完成18万元建成3个公厕,并已投入使用。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扩建东峨村委会红砖厂至小南玛小级公路。

东峨镇的小城镇建设坚持“以镇招商、以商活市、以市富镇”的方针,按照《东峨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逐步实施,做到建设一个项目,管好一个项目,发挥好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使东峨镇小城镇建设逐年发展壮大。

(2)青龙厂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

改革开放后东峨镇的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在:

1986年,新建水泥厂路农贸市场一个,长约70米,宽约40米,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街灯,复称台、开单处等设施。1987年被评为区级“文明集镇”。

1998年,投入资金276.5万元,新建了集贸市场、集镇内新区下水道、北大街水泥路及下水道、供销综合大楼、福利院、信用大楼。为加快集镇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9年,完成元江至青龙厂电视光缆线架设,电视节目由原来的8套增加到21套;完成青龙厂镇新区482米的南北大街和中路灯、绿化等工程,总投资62万元。

1999年8月,青龙厂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示范点(玉政复[1999]13号)。为了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地加快青龙厂小城镇建设步伐,同年,特请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海南分院进行总体规划——《元江县青龙厂镇总体规划(2000-2020年)纲要(元政复[2000]34号文批复),分近期(2000-2005),远期(2006-2020)。

集镇规划性质为:镇驻地,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采矿业和建材业及商贸集散为主的民族集镇。

集镇规划范围:东止镇中动场东,西至镇党校西约250米,南到玉元公路北,北邻镇小学北约450米。规划区面积146.54公顷,规划建设用地95.39公顷。

集镇人口规模:近期0.52万人,远期1.0万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5.39㎡/人。

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一是把镇所在地青龙厂村定位为具有中心城区互补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二是把勐仰国道213线片区定为商业服务区;三是把它克河石头寨定位为工业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路子,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拍买、转让小宗土地,制定优惠,引导、兴办二、三产业。

同时,青龙厂镇把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展示对外良好形象的一道窗口来抓。几年来,投入179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投资330万元建成35千伏的升压站,目前供电能力60千伏;

投入220万元建成青山路、龙井路等;投入196万元建成供水站,解决了镇上5000多位居民吃水难的问题;

投入500多万元完成玉元高速公路青龙厂镇开口拆迁、补偿工作;

投入33万元完善新老街道的绿化、亮化;

投入10万元完成高杆路灯建设;

投入35万元启动引水入镇工程;完成青山路、龙井路两条大街和广场的铺设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并开展龙井路延长线建设前期工作;

为进一步发挥好城镇功能,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镇还专门下发了规范小城镇管理的通知,成立城镇规划管理所,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并成立了元江县第一家乡镇环卫站。

青龙厂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和服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3)因远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

改革开放后因远镇的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在:

1986年,县建设局投入城市维护费17万元,征用了原街西南角的一片耕地,新辟大街一条取代旧街进行交易。新市场长258米,宽20米(布局为:中心车行道宽14米,水泥路面、两面人行道各宽3米,方砖砌成)。新街道上下左右增建了机关、企业、民房,并对老街进行了维修,街容大大改观,被列为玉溪地区文明集镇建设项目。随后,新市场两旁的因远镇文化中心、供销社商场、粮油门市、派出所、法庭等楼房拔地而起。

1996年,因远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650.8万元,完成除集贸市场以外的16项工程。其中,投资96万元兴建了公路街道综合利用的因远南北大街一条,街长500米、车行道宽19米,人行道宽6米,混泥土路面。

1999年,投资4万元修建了130米的步行街,投资2.8万元修建了南北大街道绿化带,解决了集镇脏、乱、差的问题,并规范了街天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对交易市场进行了整顿,使因远、安定2个集市贸易不断繁荣,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777万元。

2003年,投资24万元修复了农贸市场顶棚;投资10万元建起了因远镇停车场;投资1万元修缮了因远集镇内的花台。

2004年,因远镇被玉溪市列为市级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同年12月《元江县因远镇总体规划》由玉溪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并于2005年1月经因远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规划分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集镇性质:以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加工为主,商贸繁荣,具有民族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

规划范围:北至太平山,南至斗筋山,西至红安、安仁村,东至乌龙路。

集镇人口规模:近期总人口0.58万人,远期总人口1万人。

集镇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均用地108平方米/人,近期用地58公顷。

因远镇的小城镇建设在发挥地处三地州市三组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按照县委提出的“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采矿业为主的商贸集散中心为目标”,根据《总体规划》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积极推进街道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工程,加强集镇管理水平,彻底改变脏、乱、差现状,使镇容镇貌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4)红光小城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

红光农场位于元江县境中西北部,南溪河箐口,羊岔街公路和东峨公路的汇合处,离县城17公里,元磨高速公路穿其而过。红光农场属国营企业,原为地管企业,1983年起划归县领导,下属共21个农业队和行政村(基础单位)。

2004年8月,《元江县红光集镇建设规划》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规划分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5年)。

规划范围:北至红光八队,西至红光建材厂,南至元磨高速公路,东至通达村。规划面积:131.8公顷。

集镇性质:红光镇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中心,以发展热带、亚热带农业观光及特色农产品加工、批发为主,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山水园林城镇。

红光镇规模:2025年规划人口6633人,规划用地70.66公顷,人均106.53平方。

红光小城镇的建设按“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充分发挥红光农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和区位优势,搞活旅游度假,使红光成为周末度假胜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工商业,逐渐把红光农场建成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批发市场为主的商贸集散中心。

(5)甘庄小城镇的发展定位与规模

甘庄华侨农场位于元江县东北方向,离县城19公里,有玉元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于1960年海外侨胞归国后建成,是以农业为主的国有企业,全场辖3个农业分场,29个生产队,一个机制白糖厂,3个经营性公司。

改革开放后甘庄农场小城镇建设概况

1979年以来,农场场部、职工宿舍、学校、教学楼、旅社、停车场、加工作坊、修理店等公私楼房接踵而起,往来客商川流不息。为适应农场产品和外来物资的贸易流通,进一步发展农场经济,开辟了“五、十街”,建成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水泥场街场,并设有复称台、开单处等设施。

1999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共建盖综合经济适用住房2万多平方米,为居民客户提供了180多套住房,自选商场及门市近100个;住房规格有90、100、110、120平方,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住房环境;建成雄伟的甘庄振兴街迎宾北门和南门,在场部中心街道增设改造路灯200多盏,悬挂大红灯笼400个,小彩旗1万多幅,小彩灯1万多米,使甘庄农场小城镇变成“不夜城”,甘庄的绿化、美化、亮化、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繁荣发展甘庄集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地加快甘庄小城镇建设步伐,2000年,特请玉溪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元江县甘庄集镇总体规划》,于2002年12月经元江县批复实施(元政发〔2002〕195号文)。分近期(2000-2010),远期(2011-2020)。

集镇性质定为:场部驻地,全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农副产品集散地,主要以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果品种植、加工业及旅游度假为主。到规划期末将建成经济发达、文化充实、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适宜居住的花园式小集镇。

集镇规划区面积:200公顷,规划期末人口2万人,近期1.39万人。

甘庄农场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一是把农场场部所在地定位为具有城区互补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二是把场部至红新线定为餐饮服务区;三是把原甘庄化工厂片区定为工业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路子,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做好引资工作,拍卖、转让小宗土地,制定优惠,引导兴办二三产业。同时,农场把选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展示对外良好形象的一道窗口来抓。截止2004年底,投资4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全长2.8公里,农贸市场12000平方米,广场15000平方米,南门生态园6.5公顷,百货大楼4000平方米,门市12000平方米,新建住宅楼45000平方米,从大龙潭引水主管道12公里,同时还兴建了1.5公里地下砼管道排水设施等。

甘庄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承载和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先后被授予“市级小城镇示范点”。

(四)农业产出量

规划到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5亿元,增加值4.94亿元。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为,烤烟面积9万亩左右,产量750万公斤左右,糖料甘蔗面积18万亩,工业产量100万吨,出栏肥猪18万头以上,芦荟面积1万亩左右,茉莉花面积2万亩左右,花卉5000亩左右。

规划到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9亿元,增加值10亿元。

(五)工业产出量

规划到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增加值10亿元以上,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打造1个上市企业(镍业公司)和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镍业公司、万绿集团),形成1个上10亿元的产业(镍矿业)、1个上5亿元的产业(制糖业)、3个上亿元的产业(水电业、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建筑建材业),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55亿元,增加值30亿元。

1.矿产业

规划到2010年,建成年产5000吨金属镍生产能力,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铜、金、铁等产业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

2、制糖业

规划到2010年,糖蔗工业产量达100万吨,实现食糖产量14万吨,酒精1万吨,工业产值5亿元以上。

3.电力产业

规划到2010年,力争建成元江干流桥头、罗垤两座梯级电站,实现电力发展“三个翻一番”,即全县装机容量达23万千瓦,年发电量10亿度以上,电力产值3.5亿元。

4.特色生物资源创新产业

规划到2010年,芦荟工业产值突破1亿元。 

5.建筑、建材业

规划到2010年,实现水泥产量60万吨,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实现年产纤维板5万立方米,产值5000万元以上。

(六)城镇基础设施配置

1.城镇道路

到2010年,淇水路中段、向阳路三期、文化路三期等主要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全长1156米,估算投资1250万元。

规划到2020年,环城江滨路(旧城路面改造)、联络线亮化工程、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等主要市政道路建成通车, 全长7600米,估算投资22800万元。

2.城镇供水

规划到2010年,完成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 改扩建管网7258米,估算投资2258万元。

规划到2020年,完成第二自来水厂工程项目,预计建设规模2万立方米/日,估算投资00万元。

3.城镇污水处理

规划到2010年,完成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的县城污水处理厂一座,估算投资4500万元。

规划到2020年,完成规模为80吨/日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一座,估算投资1500万元。

(七)交通基础设施

规划到2020年,力争完成通乡通村路面改造建设约200公里,估算投资11966万元。

(八)民生设施

1.教育设施规划

到2010年,完成中小学排除危房10987平方米,新建校舍260平方米和高级中学改扩建校舍12000平方米及运动场等建设工程,估算投资5412万元。

2.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到2010年,完成县医院和中医院住院楼建设项目工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估算投资3000万元。

3、其他

规划到2010年,力争完成甘庄和红河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改造、刑事技术大楼(110指挥中心)、澧江镇排危搬迁、县城沙尘综合治理防治工程、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分园、县委宾馆改造等项目;估算投资8000万元。

规划到2020年,完成新建库容2000万立方米清水河水库、电站和地热资源利用等清水河流域开发项目,估算投资22000万元。

(九)产业布局

元江县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依托重点城镇,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引导企业适度集中,形成相应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发挥集聚效应。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着力构建2个农业生产聚集区和3个主要工业聚集区。

热区高效农业生产聚集区。以澧江镇、东峨镇为主,辐射甘庄、红侨、红光、元农四个农场及其他乡镇的热区,以发展甘蔗、热带水果、开发特色生物资源为主。

无公害生态农业生产聚集区。以无工业污染的山区乡镇为主,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烤烟、畜牧、蔬菜、林果等生态农业。

安定矿产采、选、冶工业聚集区。以安定为中心,辐射羊岔街、咪哩。主要发展镍、金、镁、蛇纹石、石棉等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工业。

甘庄精炼工业聚集区。以甘庄为中心,辐射青龙。重点发展镍精炼产品,铜、镁资源的开发利用,青龙以整合铜矿资源为重点,发展铜冶炼等重工业。

县城加工业聚集区。以县城江东为中心,辐射甘庄、红光、东峨镇。主要发展蔗糖、芦荟、茉莉花、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深加工。

五、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规划

(一)财政状况分析

1.2006年,元江县财政总收入完成 16,473万元,较2000年末增长0.9倍,年均增长11.2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15万元,较2000年末增长0.4倍,年均增长9.6%。

表5-1     元江县(区)2000年-2006年财政收支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年份预算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总收入增长率
200060348.5317802-2.0869911.13
200160660.532055515.5022.33
20025910-2.572293311.692634.06
200362105.0821800-4.99112-1.63
200465996.262685523.21096720.369
20051001051.69294269.61597745.68
2006103183.083503219.11733.10
    (数据根据元江县历年《全县和县级财政预决算报告》整理)

2. “十五”期间元江县累计投入农业专项资金17,810.27     万元,年均增长26.25 %,其中:县级投入10,980.23 万元,年均增长4.95 %。主要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基本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0年至2004年全县累计免除农业税及附加86.88万元;2005年全部免除农业税及附加361.4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1.07 元。

兑现种粮农户直接补贴、“两杂”良种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补助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74万元。

拨付下达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医疗卫生、精神文明中心及文明村、农村义务教育配套工程、农村贫困群众救助和解决贫困农户用煤难问题等项目资金492万元,共计帮扶0.63 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

3.教育专项投入共计50,334.32万元,年均增长15.92%,其中:县级47,365.32万元,年均增长16.42 %;医疗卫生事业投入14,777万元,年均增长7.62%,其中:县级14,022万元,年均增长7.51 %;计划生育专项投入2,062.49万元,年均增长17.42 %,其中:县级1,412.44 万元,年均增长17.1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4,724万元,年均增长15.73 %,其中:县级1,387万元,年均增长16.56 %;社会保障2,824万元,年均增长2.19 %,其中:县级1,214万元,年均增长17.69 %。

(二)债务支付能力预测

(1)国民生产总值预测

元江县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6.2亿元,较2000年的7.69   亿元增长了110.7%,年均增长率达到13.2%。 

按照12.6%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元江县未来国民生产总值估计达到:

2010年:25.5亿元

2020年:60亿元

表5-2        元江县2000年-2006年GNP增长分析

                                             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20007.698.66
20018.38599.05
20029.30410.61
200310.12517.67
200411.57667.6
200514.101714.3
200616.19796.01
年均增长率13.2%
    (数据根据元江县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2)财政总收入预测

元江县2006年财政总收入为1.73亿元,较2000年的0.869 9亿元增长了 .36%,年均增长率达到11.23%。

    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 12.6 %增长率计算,元江县未来财政总收入估计达到:

2010年:2.57 亿元

2020年:6亿元

(注: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与财政总收入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元江县未来财政收入预测采用该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计算。)

表5-3     元江县(区)2000年-2006年财政总收入增长分析

                                                              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财政总收入增长率
20000.869911.13
20010.022.33
20020.92634.06
20030.9112-1.63
20041.096720.369
20051.597745.68
20061.733.10
年均增长率11.23%
  (数据根据元江县历年《全县和县级财政预决算报告》整理) 

(3)偿债能力预测

根据负债率(负债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债务率(负债余额与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偿债率(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上限10%、100%、30%综合计算,结合上文计算的有关数据,初步估计元江县未来偿债能力为:

2010年:当年可以支撑的债务总额约为2.57亿元,可以支撑的还本付息额为0.771亿元;

2020年:当年可以支撑的债务总额约为6亿元,可以支撑的还本付息额为1.8亿元。

(三)未来资金需求

根据固定资产投入预测,仅在 “十一五”期间,元江县对固定资产投入的需求累计达到63亿元(元江县“十一五规划”预测值),资金缺口问题突出。其中:

1.电力、工矿、旅游等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入预计将达到29亿元;

2.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预计将达到13亿元;

3.城镇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预计将达到5亿元;

4.新农村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预计将达到7亿元;

5.民生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预计将达到3亿元;

6. 其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预计将达到6亿元。

(四)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规模空间

从取得具体支持力度看,全县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保持在7亿至9亿元之间,2006年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2亿元,中长期贷款1.9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县贷款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我县加快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元江县急需更多的外部资金,特别是获得开发性银行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支持,这就为开发银行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融资规模空间。

根据预测的元江县(区)债务支撑能力,结合当地提出的各类建设项目,初步预计开发银行在元江县的融资规模2010年累计可达到5000万元以上,2020年累计可达到1亿元以上。

(五)金融同业状况

1.总体状况

(1)机构及规模

2005年末,元江县共有各类银行机构5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3家,性银行1家,城市信用社   家,农村信用社1家。各类银行机构营业网点(含二级中心支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基层信用社)共有23个,从业人员243人。银行机构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当年实现账面盈利959万元,较上年增加144万元。截止2005年末,全县银行类机构资产总规模    15.亿元。

(2)存贷款总量稳定增加,信贷资金配置重点突出

A.2005年底,全县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8亿元,比2000年9.2亿元增加4.68亿元,增长50.9%,年均增长速度8.6%。2005年新增存款1.77亿元,增长14.6%。从存款种类结构来看,储蓄存款和农业存款成为存款增长的主体,但企业存款受产品销售价格、销售增长速度下降及新建、技改项目大量支付款项等因素影响而大幅下滑。2005年末,储蓄存款余额70870万元,占存款总额的51.1%,比年初增加0.56亿元,增长8.6%,同比多增0.34亿元;农业存款余额0.97亿元,占存款总额的7%,比年初增加0.28亿元,增长39.8%,同比多增0.08亿元;企业存款3.亿元,占存款总额的26.2%,比年初增0.1亿元,增长2.8%,同比多增0.23亿元。

B.2005年末,元江县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2亿元,新增贷款为0.7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比多增12.3个百分点。从新增贷款投向来看,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               上。从信贷资金配置来看,主要支持了商业、农业两大行业。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贷款规模不足,滞约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力度不够。

二是元江县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益利能力弱,贷款信用等级低,造成企业贷款难,企业发展缓慢。

六、希望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及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希望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领域

1、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具有偿贷能力的项目。如:元江县自来水厂新水源引水工程项目,该项目通过提高水价来保障还贷;未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已提前收取污水处理费。

2、支持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取决定性的主导产业建设项目。如:镍矿开发、桥头、罗垤两座大江梯级电站,项目建成后,将对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财政偿贷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将推动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推进元江县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蔗糖加工企业金珂集团,芦荟加工企业万绿集团等一批效益好,信用好,偿贷能力强的企业。

4、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

1、建议国开行加强对县级的调研,增进与,与企业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2、建议适当放宽投资贷款还款期限,减轻县级,企业的偿贷压力。

3、适当增加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促进企业发展。

附录:元江县2007至2020年推荐使用开行贷款项目

性贷款类:

商业性贷款类:

文档

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

开发性金融支持元江县区域发展规划元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七年九月一、前言(一)规划编制原则(二)规划编制依据(三)规划编制重点(四)规划范围和期限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分析(一)自然资源现状与分析(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与分析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一)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二)社会发展现状与分析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预测(一)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二)人口总量(三)城镇空间(四)农业产出量(五)能源等重工业产出量(六)城镇基础设施配置(七)交通基础设施(八)民生设施(九)产业布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