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0:03:47
文档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一、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2、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3、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
推荐度:
导读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一、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2、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3、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

一、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2、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3、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5、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

三、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2)记事的记叙文——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①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②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③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④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⑤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词语句子

(1)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2)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关键要结合原文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5、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目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说明文

知识点梳理

1、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2) 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的不同: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只有这三种,前两种较好判断,如果都不是就是第三种)

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3、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事物说明文)

(2)递进式: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开展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事理说明文)

4、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作用: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的揭示了事物的……特征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的加以说明,叫分类别。(有几类/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作用: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清晰更有条理性。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

作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信服。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作用: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

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打比方:即记叙文中的比喻修辞。

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

(7)画图表: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说明。

作用:运用画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直观形象,让读者一目了然。

(8)作引用:引经据典、名人名言、典故谚语等。

作用: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

(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作用: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简洁完整的说明事物本质,作诠释不要求完整,它是对事物加以具体说明。

(10)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作用: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5、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科学性:(这是其主要特点)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为:(1)合理使用修饰、的词语,使表意准确、严密、科学(2)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的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

生动性、趣味性: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是可以生动形象的,通过运用一些描写方式,或引用故事传说、诗句等

主要题型及答题技巧归纳

1、题型:直接问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2、题型: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

常见问法:(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选择文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引用故事传说、诗句等的作用

对策:详见“说明方法及作用部分”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题型:选文中某些段落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并说明理由

对策:不能,原文采用从……到……的顺序说明事物,是逻辑顺序,调换后不合逻辑

4、分析某个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题型:在文中抽取一个句子或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的作用

对策: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点名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前文等。(在记叙文、议论文中类似题目答法相同)

5、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分析

题型:(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及作用  (3)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对策:对(1)(2)类题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上下文;第(3)类题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前面找这个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记叙文、议论文中类似题目答法相同)

6、语言品析题型

考点:(1)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题型(2)加点词能否换为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对策:①不能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变成了……,不符合实际

题型(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这些词一般都是一些表示程度、范围等的词)

对策:①表态(删或不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表数量; “当时”表;“有些”“某些”“大部分”“少数”表范围③若删去,改变原意,不符合实际④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4)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章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只是其中一部分。

7、开放拓展题型

常见题型:(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谈文章对你的启示(6)有创新的补写文章结尾 (7)对文章提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建议

对策:答这类题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其次要善于从文章中寻找有用信息;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做创新类题,要注意合乎科学,注意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五)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六)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1、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2、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常出题的句子类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3、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4、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力求简练

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必须用第一人称(即我);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6、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7、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8、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题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文档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

中考现代文考点大全一、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2、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3、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