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部署、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为了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体现公共财政资金的宏观导向,明确2011年绵阳市本级科技计划支持的方向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员、引导和组织全市的科技力量不断攻克影响、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确保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特制定2011年度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围绕、市中心工作,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产业主导、军民结合、注重实效”科技工作思路,着眼绵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军民融合为特色,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基本原则
——产业优先原则。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目标集中原则。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选择若干近期有望突破的技术领域,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支持一批重大产业化推进项目。
——创新驱动原则。支持自主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军民融合原则。坚持军民融合,构建军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
二、重点支持领域
壮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参与国家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产业实现产业、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产业、产品、效益同步提高;加大以三网融合及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非核动力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力度;重点解决现代农业、人口与健康、城建与交通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
优先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集中科技力量攻克制约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延伸产业链。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建设,促进企业掌握或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其发展壮大。优先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富民与科技民生行动。
1.电子信息
物联网传感技术、设备及系统集成;“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设备;大尺寸平板显示技术及器件;先进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新型应急通讯指挥系统;智能化、节能化家电产品开发;汽车电子组件高端技术及产品开发;数字通信系统及其配套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研究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先进制造
新型汽车发动机总成、汽车零部件生产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开发关键技术;辐照数字成像技术及系统;大功率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数控系统与装备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性能医疗诊断设备及仪器开发;民用核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核安全检测系统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及敏感器件研究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检测仪器仪表研究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及其工艺技术研究开发。
3.新材料
废旧材料回收再生利用生产工艺和设备研究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军民两用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高分子复合材料设计及合成技术研究;高性能多功能金属或非金属复合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器件;表面涂层材料及涂覆技术;粉末冶金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特种工程塑料技术研究开发;超硬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核材料、放射性同位素制品、辐照改性材料;新型绝缘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用材料;各类电子化学品。
4、节能环保
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研究开发;低成本、大功率LED照明产品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超级电容器与热电转换技术及产品;大功率安全锂电池开发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高危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设备;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设备;废旧家电、汽车回收资源化处理与再利用;新型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和生产。
5、现代农业
优质、抗逆、高产农经作物新品种培育、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高效设施农业的研发与示范;畜禽和水产优良新品种(系)繁育引进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粮油、畜禽、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储运包装、储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利用绵阳本地特色资源为原材料开发特色食品、饮品;种养业安全生产技术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和畜禽高营养无公害饲料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6、科技服务民生
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绵产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饮片、提取物、中成药等研究开发。新传染病、重大疾病和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老年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食品安全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
三、申报提示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在绵阳市辖区内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非外资)。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承担项目。联合申报时,原则上第一承担单位应为企业法人(软科学及社会发展类项目除外),并需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
2.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的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动态,具有本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5周岁,并实际主持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一负责人(主研人)仅能申报一项计划项目。
3.申报单位必须具备承担项目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及相应的技术开发人员;研发队伍中至少有2名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能满足项目开发需要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及生产、试验场地;具有保证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的能力及其良好的财务状况。
4.申报单位承诺:以自筹资金来补足申请科技经费金额与立项金额的实际差额。
(二)申报原则和时间要求
1.遵循突出创新、支撑发展、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2.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指南》规定。《指南》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一般不予受理。项目的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二年(24个月)。
3.申报项目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基础和产业化前景,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能获得较为重大的科研成果,并对行业技术进步和当地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引领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4.项目内容具体,技术水平较高,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先进性。项目研究与开发的目标明确,知识产权清晰,成果市内产业和企业发展急需,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方案切实可行,研发队伍结构合理,项目经费有保证。
5. 鼓励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活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申报项目时,必须提出明确的转化方向,并附有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者转让的协议,项目主要研发内容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相关联,项目申请团队中应有从事该项目相关应用产品的生产、研发的单位或人员。
6.一般性加工项目、单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项目、单纯的基本建设项目和党政部门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不予支持。
7.自本《指南》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市境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机关等均可申报。
(三)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进入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管理中心(网址:http://www.mykjgl.cn/),按照软件提示进行身份认证、完成项目申报。申报人和申报单位要对申报书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申报单位将填写完整的《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用A4纸4号仿宋体字打印一式三份,加盖本单位的印章后送项目申报组织单位或主管部门(当地或本行业、本系统的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形式审查。
3.项目组织单位将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汇总,并将每个项目的《申请书》二份加盖印章、连同汇总表报市科技局综合计划科受理。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报项目:
(1)项目申报单位有未按规定结题验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不良记录的;
(2)项目知识产权不明晰或企业法人代表正在接受司法部门调查的。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