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库时代 ·17·
大健康背景下健康对于健康产业的影响分析
*
谢蓉蓉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4)
摘要:健康产业作为全球认可的朝阳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相关,分析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国内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目前健康产业机构需要调整,健康教育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商业健康险需要发挥作用等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4个建议。关键词:健康;产业;建议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9-0017-00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日趋增加并不断要求多样化。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度逐步增加,这也给的相关健康出台提出了挑战。中国民众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和不断出台的鼓励大健康,都说明健康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这些机遇面前,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一、扶持健康产业发展(一)2016年前主要扶持
2013年9月,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健康中国”首次进入工作报告,5月,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等一系列大健康相关,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二)2016年后主要扶持
2016年党、公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首次公布了健康领域中长期的规划,其中明确了我国在卫生健康方面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并单独一篇章提出发展健康产业,提及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2018年,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人民健康的相关,其中尤以互联网+健康类最为明显。2018年4月25日,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一系列措施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并鼓励创新,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划出了监管和安全底线。2019年由国家卫生健康
委负责制定的发展战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制定提高人民健康的行动方案。2019年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部门联合制定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指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健康产业融合度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达到更高水平,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集群,为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内健康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健康产业的范围从公共卫生角度来说包括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在内的产业集合。宽泛而言,健康产业包含了一切涉及民众健康的内容,围绕健康可以展开包括生产、咨询、服务等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此外还包括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康复机构以及与人们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各个生产和服务行业。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2017年成为健康管理产业崛起的元年,市场资本纷纷涌入,健康产业迅速壮大,不同行业和健康形态的结合形成了健康产业,其中互联网+健康的形式最为突出,此外以往老的健康体检产业也纷纷加大投资。
(一)中国健康产业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占GDP 的比重将从现在的5%提高到15%。而
在最新召开的《中国健康经济2019》座谈会上提出,2030年健康产业规模可达16万亿。
近五年来,国家整体的经济结构都在不断调整,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2018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但这一数据与全球的服务业平均占比60%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而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且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2018年中国卫生支出仅占GDP 的6.6%,而美国的健康管理产业、医疗生产和服务占GDP 的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均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大投入。
(二)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健康产业体系结构还需调整
“健康中国2030”及各种利好出台后,我国健康产业在和各个现有产业结合的基础之上萌生了很多新的行业和职业,也有很多资本看好并加大投入。但从市场角度出发,目前的产业结构并未成熟,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因为健康管理的概念不清,市场逐利趋势明显,很多行业并没有理性结合健康管理的概念,而是粗糙套用概念,导致盲目无序的投资较多;再者,虽然产业兴,但真正有创新意识的产品和服务较少,主要以复制为主,更多的只是套用概念,这将给创业者带来较大风险;第三,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对健康管理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并不清晰,盲目消费之后必然会带来,这也有待市场培育和时间来解决。因此,我国目前的健康产业
智观天下
智库时代
·18·
结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经受市场考验,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
2.医疗服务还需加大投入
新一轮医改虽然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效,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已建立。据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22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4人。而在2018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445万,医护比不低于1:1.25,从事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8亿,而二胎开放后婴儿数量也不断上升,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医疗服务人员,医疗服务的提供还需要大力投入资源。
3.健康教育应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目前来说,不管是从国家的公共卫生角度,还是从健康产业市场的培育机制角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市场的发展都有待加强。而健康教育如果只单纯由国家去做,也只有在大规模件中得以显现其功效,因此,健康教育可以进行市场化发展,成为健康产业一个重要分支,强化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将个人健康个体责任化,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规避健康风险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在市场发展中,这也是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4.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未发挥相应作用
我国的健康保险制度由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组成,虽然主要由国家进行社会保障的兜底,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对提高人民的医疗质量和减轻国家卫生支出有益。而我国商业健康险总保费比例较低,健康保险行业人均健康险保费支出为390元,保险消费收入占比仅为0.6%。世界知名调查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中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规模将增至1.1万亿元人民币。伴随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大,各种卫生护理支出必将大幅度增加,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也应该推动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进行业务拓展及完善,发挥在健康市场中应有的作用,以减轻和民众负担。
5.专业人才缺乏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目前健康产业的从业人员依旧存在大量缺口,尤其是从事健康服务业的人员,主要是其他行业或相似行业中转行而来,而不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专业技术能力,都需要真正的专业人才,不管是智能医疗、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这些高端领域,还是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监测等具体工作,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大量投入,而这将是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健康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健康产业涉及到许多社会公共品的内容,即使健康市场的上升空间很大、利润巨大,但很多非营利性组织也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民生大计,不能盲目发展。这类社会保障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石,因此,健康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不能离开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指导。
三、健康对健康产业的影响(一)坚定不移坚持主导
将健康融入所有,是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将健康真正地融入所有的健康产业,必须占主导地位,需理性认识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把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时监督、有效监控,并不断调整已经出台的相关,引导健康产业积极发展、少走弯路,成为产业发展的和财政助力。
(二)健康管理与时俱进
中国民众对于健康产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个人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益增,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加。就如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很多互联网平台借机推出互联网问诊、互联网医
疗平台等,虽应运而生,但也不乏为谋求利益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因此。建立行业标准、监控急需进行,后期的其他相关规范还需要不断完善。
(三)加强对健康产业的理论
研究
中国的健康产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管是目前的产业规模还是理论体系,都需要经济学家和健康卫生类专家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理论对健康产业的推动也可以从以往的行业中窥见一二,而健康的研究目前在有健康管理的72所高校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因此,除了设置健康管理专业以外,对健康管理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推动,以期出现健康产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健康产业专业人才体系培养
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最大的支撑,需要、企业和高校三方不断投入,需要明确产业内各专业人才的体系发展,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健康管理师,应该明确其职业发展道路。而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输入端,也应该及时反馈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作用。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输出端,应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研究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高素质人才。此外,根据健康产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复合型高端人才除从国外不断引进以外,国内自身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25.
[2]陆岷峰,徐阳洋.关于“互联网金融+健康产业”的战略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2):48-55.
[3]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4].张艳,王卫红.美、日等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2012(13):-66.
【作者简介】谢蓉蓉(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号:Y20153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