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的......................................1
2.范围.........................................1
3.定义...................................1
4.原则......................................1
5.无菌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2
6.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3
6.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前提条件.......................3
6.2.基于无菌风险的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3
6.3.培养基的选择与评价...............................4
6.4.培养基的配制......................................6
6.5.培养基的除菌与灭菌................................6
6.6.灌装量........................................8
6.7.灌装数量及模拟持续时间.............................8
6.8.最差条件的选择................................10
6.9.干预.........................................11
6.10.容器规格与容器闭封组合............................14
6.11.培养前的容器检查...............................14
6.12.培养条件....................................14
6.13.培养后的检查....................................15
6.14.计数与数额平衡...................................15
6.15.惰性气体.........................................16
6.16.环境及监控.....................................16
6.17.人员因素......................................19
6.18.不同剂型应考虑的特殊因素..........................19
6.19.方案的实施...................................23
7.可接受标准与结果判断.........................24
8.污染调查及纠正措施............................25
9.试验周期及再验证...........................26
10.术语.....................................27
基模拟灌装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以现行GMP法规要求为准则,评价无菌生产过程的法规符合性,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无菌工艺过程,不能通过模拟试验来证实其无菌控制措施的合理性。
4.2对无菌生产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以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结果将在试验方案设计时给予考虑。
4.3应结合无菌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设备、人员以及操作
时限等因素有针对性开展模拟试验,尽可能模拟实际无菌生产全过程,并应特别关注“开放”操作、人工干预等高风险过程。
4.4如同一生产线生产多个包装规格的产品,应评价模拟试验方案对各产品无菌工艺过程的适用性。应对有显著差异的无菌工艺过程逐一开展模拟试验。.
5.无菌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无菌产品的无菌生产工艺通常为: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或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液体灌装或粉末灌装,密封。
6.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前提条件6.1.
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之前应确认与无菌工艺相关的支持性系统和灭菌系统的验证已完成,并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
6.1.1.工艺设备、公用系统和辅助设施按照预期要求完成了设计、安装和运行确认;
6.1.2.生产设备、公共系统、辅助设施灭菌方法完成了相应的验证,物品及厂房、设施所使用消毒剂及消毒方式完成了相关的验证。
6.1.3.药液及与产品接触的气体、设备组件、容器、器具灭菌工
6.1.4.无菌关键区域的气流及环境监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6.1.5.根据无菌生产工艺要求建立了相关操作规程文件。
6.1.6.参与模拟灌装试验的人员接受了GMP、无菌操作、微生物知识以及实施模拟试验的培训。
6.1.7.进入洁净区的全部人员通过了更衣程序的确认,并采用文件形式,可视化标识管理或其他方式,确认了每位参与者可进入的的区域和其所允许的无菌操作项目。
6.1.8.容器密封性验证已经完成。
6.2.1.无菌生产工艺的风险评估无菌生产工艺的设计基于对产品特性、工艺技术和无菌控制措施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设计模拟试验方案前应对无菌生产过程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以充分识别无菌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点。
6.2.2.模拟试验方案设计时,应重点考察和评估无菌操作的高风险过程。无菌生产工艺的暴露操作是影响最终产品无菌特性的重要环节,如设备(或管道)的无菌连接、无菌容器的转运和更换、灌装等关键操作,都是引入微生物污染的重点环节及风险点,模拟试验方案
6.3.1.1.应根据被模拟产品的特点、灌装过程、培养基灭菌方式等方面决定使用何种培养基。
6.3.1.2.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是一种广谱性培养基,特别对无菌工艺环境中源自人体的细菌、芽孢和真菌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无菌检测及微生物计数或控制菌检测,是模拟灌装试验常用的培养基。
芽孢杆菌(CMCC63501)、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10104)、生孢梭菌(CMCC941),在试验中除标准菌株之外应考虑加入环境和无菌检查中发现的微生物。
6.3.2.3.促生长试验应能证明所选培养基能够支持低量微生物的复壮和生长,接种量应控制在10CFU-100CFU/灌装单位。
6.3.2.4.通过5天的促生长试验,应证明培养基能够支持微生物的生长。
6.8.2.应基于风险等级并结合无菌生产工艺、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和干预等因素来设计模拟试验最差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
6.8.2.1
应充分考虑人员及其活动对无菌生产工艺带来的风险,如模拟生产过程的最多人数,当操作人员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其它方面污染风险增加时,则此类条件也视为最差条件之一。参与人员应包括日常参与到无菌生产的全部人员,如生产操作、取样、环境监测和设备设施维
6.9.4.人员
实施干预的人员应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能按规定的程序实施各种干预,应在模拟试验中考察操作和维修人员恢复故障设备的能力。标准化的简单的固有干预可由某些操作人员实施并据此评价其他人。复杂性高的操作,如装配灌装机等,从事此类操作的人员应逐一在模拟灌装试验中参与操作,操作条件不应优于日常生产的操作条件。
6.9.5.干预后产品(容器)的处理实际工艺中如明确规定受干预影响的产品(容器)应从生产线上剔除,则在模拟试验时也应剔除,并应在方案中明确规定剔除的数量剔除,则在模拟试验时也应剔除,并应在方案中明确规定剔除的数量和位置,模拟试验时产生的这类产品(容器)无需培养。否则,应纳入培养计划。如在干预发生前已经密封,但在日常生产中按规定不需要剔除的产品,模拟试验时也应保留、培养并纳入评估。
总结:环境监控方案设计应基于风险评估确定日常生产的环境监控的各要素,如取样点、取样对象、取样频率、警戒和纠偏标准、实施方法等。评估环境监测采样带来的风险,在最差条件选择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环境监测需要模拟的程度。采样人员无菌操作能力及环境监测对无菌灌装的影响都应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中充分评估。模拟试验时应采用与日常生产相同的环境监控方案为基础,并模拟生产状况,包括采样仪器、耗材的转移、消毒等,任何异于日常环境监控的情况都应有说明和环境(包括人员)监控的数据结果用于评估模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是否适宜于生产。当模拟灌装产品出现阳性结果时,环境监测数据可用于进行根本原因的调查。模拟试验时发生的环境偏差并不是模拟试验成功的否决条件,是否通过试验取决于调查的结果。即使最终决定在环境监控结果超出纠偏标准时模拟灌装试验依然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