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严雪迪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以文学作品中涉及的美学的概念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艺美学的概念本质,以及对文艺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分析美学对文艺作品的作用以及文艺作品中美学的意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美学分析,增强对美学的理解,对人的审美,创造力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的审美性质和特殊的审美规律的科学。在西方,美学大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专门论述文艺的著作也很多。但尚未能建立起的文艺美学学科。只有到了当代,随着文学艺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文艺美学才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的学科。文艺美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独特贡献。它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转型之“运”而生,是新时期学术研究突破“左”的思想禁锢和僵化理论模式的重要成果。文艺美学的提出是对庸俗的政治学文艺学“阶级斗争工具论”、庸俗的社会学文艺学“唯意识形态性”、庸俗的认识论文艺学“唯认识性”的反拨,是对文艺理论界长期忽视文艺自身特点,特别是其审美特征的反拨。文艺美学有其自身界限,它须联合相关学科,方能较全面把握文艺的性质和特点。文艺美学是历史的、具体的,处于不断变化中。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接受西方美学学科方法之后在自身后期发展中的一种努力,文艺美学研究及其学科化建构不仅追蹑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意图——把美学的思辨过程延伸进感性形象的文艺活动之中,正是自王国维以来中国美学一以贯之的学理追求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界对于“美学的中国化”、“美学体系建设”的一种具体回应方式和现实态度。
文艺美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种:1.研究文艺作品这一独特形态的精神产品的审美的价值、功能和结构,它的各种不同的审美属性为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加以体现以及艺术美与生活美之间的相互关系:2.研究文艺创作这一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的主要因素:中间环节和运行历程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审美理想的中介,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形象体系;3.研究文艺作品如何被欣赏者所接受,激起其美感以及如何运用文艺手段时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文艺美学要揭示文艺作品及其创造和接受这三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的问题。
文学作品作为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多种多样的历史形态,即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现在所有的文学类型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文学作品的类型一旦形成以后,会对文学的民族传统发生制约性的影响,同时文学类型也会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各民族的文学中最初都有口头传说、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谜语、格言、传奇、诗歌等种类。亚里士多德曾把文学分为悲剧和史诗两大类,也曾注意到了其他文学类型。后来,文学曾被分为诗歌(或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大部分现代文学理论把文学分为小说、戏剧和诗三类,也有分为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戏剧三类,或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类。文学形态学或文学类型史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外在形式上的分类,它所研究的内容还涉及到一些带根本性的美学问题。文学类型总体也和艺术类型总体一样,是一个类似“光谱系列”或“社会机构”的一个有机整体。分类原则植根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多样化的性质中。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被转换成文学形象后,我们能够大致看到那个由偏重感性内容的作品到偏重理性内容的作品所组成的文学作品类型系列,从民歌、抒情诗、叙事诗、戏剧、小说一直到杂文、政论性和哲理性的文学作品等等。各类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许多较小层次的种类,还有许多由各种类互相影响和渗透而产生的过渡性的或“两栖”的种类。虽然语言形式分类法、悲剧喜剧因素分类法、主体客体分类法、社会学分类法以及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分类法等等分类方法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能帮助我们描述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文学类型总体,但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人类历史地形成的感性一理性之审美结构,却可以成为文学形态学的基本的分类标准。不断变化发展和多样化是文学类型的一个特征。
美学在中国形成体系的时间不是很长,我们从西方引进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但是这一学科的却在东方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不同于西方的美学研究内容。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对一切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态度,科学态度以及美感态度”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是活在态度之中,而创作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诗性态度,诗性态度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态度。文学创作是从根本上发掘出人的美感态度,人的内心灵魂的东西。
要谈文学创作,我们必然要涉及到模仿、想象、情感、灵感等等因素。
一、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真实模仿过程。
大多数人谈到创作都要谈到所谓的模仿,也就是如今在审美活动的发生理论中所说的“模仿说”,曾国藩在家训里面说过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注意:“凡作诗最易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一种兴会来。”此中有“熟读”,熟读之后方能了然于心,然后“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这是模仿的必然前提,也就我们要提取别人的“气”,然后才能融会贯通创作出自己的东西。
二、创作主题的情感问题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艺术与学问是没有绝然的关系的,许多大学问家、大道德家都没能成为艺术家,许多艺术家并不是大学问家、大道德家。由此可见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而形式最重要的来源则是对生活的敏感度,生活的敏感度的多少又决定了作者在创作中赋予情感度的多少。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艺术家最重要的特点是善于在寻常中究出不寻常的意义来。我身边也有很多专注于学问的人,但是他们没有把视点放在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物身上,大大小小生活之中,因而他们没有致力于创作的前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发现生活中的不寻常,发现生活的真谛。而一个人要想创作首先得有悲天悯人的情感,得对世事万物都有人道主义的情怀这样才会得到多数人的共鸣。所以文学创作又要牵涉到情感。文学创作不能投机,这并不是看几本小说就能学来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悲悯之心,我们需要一种对我们笔下主人公负责的态度。
三、想象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中国古代文论在强调作家“养气”“虚静”的基础上,关注创作主体的心理运行的过程,提出了“神与物游”、“为情造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等命题,注意到了创作心理运行过程中的想象因素。其实就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文学创作,想象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小说创作而言,我们有时并没有经历某件事情,但是我们脑子里面有诸多的意象,来构成这件事情所需要的条件,这些意象是潜在的。比如张爱玲在创作《色戒》时,自己并没有经历过小说中所讲的事情,但是胡兰成给他讲述了“学生特务”这一故事,而张爱玲又是生活在上海,对于上海的点点滴滴,上海的生活状况,阔太太们的生活方式都是了然于心中,所以胡兰成给她讲的这一故事,对她来说就容易让她产生一种想象,因为她脑子里面有太多关于上海洋场生活的图景,在故事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已经在早就存于她脑海里面。
在文艺作品中要体现美学性,要恪守美学的三个原则标准:真,善。美。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学就是真善美的对立统一。这三者主要是指人性方面。所谓真,就是真实的东西,一旦事物有了真就有了美的前奏,例如一块天然的碧玉,如果它没有瑕疵,反而会显得虚假,失去它本身的色彩。所谓善,佛教有一个“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说法,佛教也说“不做自己心的奴隶为人生最大善”。而在美学里的善是指理性的道德规范在审美中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作是“合乎规范”。也就是说这样的东西很合乎规范,一个人做事很有道德感,那就是美的。在古代,人们把忠义孝廉,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当作是善举,我们现代人更提倡团结友爱,救死扶伤,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这些高尚行为。古代孟子在个人的人格修养中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在人性上他还主张培养人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等。而所谓美,我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美丽的外表,而是内涵美。当你做到了真与善的时候,自然就是美的了。也就是说真和善是美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直观地说明了悲剧是什么。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悲剧的能动反映。由于在悲剧艺术中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酷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而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之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的崇高感。这和欣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所产生的愉悦是迥然不同的。如对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的出现或消失都只是使人娱乐而已,一阵笑声过后仍是归于平静。相比之下,真正的泪水给人的痛是长久的,有时甚至是一辈子的。我们记住的“泪”总比记住的“笑”要多。
总而言之,美学对文学作品有重要的影响。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与是否体现美学有很大的关系。阿尔卑斯的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其实这句话也算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大道理谁都懂,究竟去践行的又有几个呢。在文艺作品中,美学的意义是越来越来重要,所以在文艺作品创作的中不要只是想着要写,更要体现美的意义,孟子也曾说过“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气是很重要的。爬格子爬得再多有时还是无济于事,因为一个人的成功还是一种底蕴。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对一切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态度,科学态度以及美感态度”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是活在态度之中,而文学作品的创造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诗性态度,诗性态度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美感态度。所以文学作品是从根本上发掘出人的美感态度,人的内心灵魂的东西。只有在文学作品中突显美感,才可以激励人心,创造更真更善更美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2010.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6.
[3]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