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史素青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至今,对于语文课各个方面的探索也随之深入,这些探索给人启迪,给人指引。在各方理论的指导下,语文课堂的设计也越发显得丰富,但是不能否认依然有些语文课淡如开水而非美酒一杯,高中语文课堂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失,随着一节课下课铃声的响起,语文课的味道也就散尽了。说到底,课程是改革了,但有些课堂尚未冲破传统的束缚,这不能不令人遗憾。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怎样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特有的美的熏陶,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而前不久省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山羊兹拉特》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本文再就肖老师独具一格的语文课堂总结几点启示,希冀高中语文课堂更香更醇更令人陶醉。
[关键词]:语文课 文字 情感 思想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目也越来越有语文味。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尚未随改革的深入而更浓。改革之前,也有学生很喜欢语文的,学语文学得很好的;改革之后,也有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学语文学得一塌糊涂的。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关注了祖国千万青少年的成长,而语文教师教得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们对语文的态度和情感。只有老师具备了优秀的禀赋和素质,他才会孜孜不倦地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与自然科学不一样,它是滋养人格的美酒,渗透着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而有些时候,我们会轻率地否定一篇课文,将之视为白开水一杯而非美酒,理由是“没什么名堂”“太简单”“太枯燥”,因而也就随随便便地把一篇课文“讲完”,此时的学生显然是无所获的,想让学生就此喜欢语文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省特级教师肖培东(以下简称肖特)在他任教的学校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好课——《山羊兹拉特》,从听课之前的期待到听课之时的陶醉到听课之后的回味,无一不说明了这是一杯很香很醇的美酒,历久弥新。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自己的语文课这杯美酒也更香更醇呢?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本文就借肖特的《山羊兹拉特》(以下简称《山羊》)一课带来的启示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读出文字的韵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朗读教学高度关注,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均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既表明了新课标有关高中生朗读能力语音层面、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的新要求(用普通话、流畅、恰当),同时也包含了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呈现方式,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同。
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那是遗憾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如若没有这种朗读的经历与体验,那我认为鲁迅先生至少会缺少一种年少的味道。趁着学生尚年少,我们应该很好地让学生获取朗读的经历与体验。
只有读,读出声音,读出味道,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借助于朗读,教师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回归文字本身,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有了提高。相信能“读出文字的韵味”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中。
肖特的《山羊》整堂课上琅琅书声不断。有教师的范读,有个别学生的朗读,也有集体的朗读,还有男女生交错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一到精彩之处更是反复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亲身参与朗读的学生就连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韵味,即便是对看似很普通平常的文字,如“不禁泪流满面”“也哭了起来”“告别”“纹丝不动”等传达出来的韵味也都感受得很彻底,而对一个“咩”字的品读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因而也就很真切地想起了作家果戈理曾说过的一句话:“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那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整个心理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尽情的文字品读中,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其无穷的魅力。
二、要嚼出情感的魅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也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的确,从古到今,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诗人作家的笔墨,饱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面对这样的佳作,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地走进课堂开始讲课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只有把激情传递给他们,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而整堂课也才能更为活跃。
语文课回归文字本身很重要,有时候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一段文字下却潜藏着情感的激流,此时,更需教师的智慧和情绪去带动学生嚼出情感的魅力,让语文课上那份独有的情感在课堂上流淌,借此温暖每一个人的心。
肖特对这课情感的把握是超乎我们想像的。他评价学生,“你的声音阐释了你的情感”;他指导学生,“让我们一起来制造大风雪来临的恐惧”“要表现惊喜”等等。肖特正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审美感知力,不断地感染学生,带领学生对语言“真情触摸”,让学生含情的目光、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深处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慢慢走,欣赏啊”。除此,肖特在问题设计上对学生的引导更是让学生于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嚼出了情感的强大魅力并感悟到了其表情达意的张力。肖特告知学生“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其情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说中的情感表现应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要保持一种蓄势的状态”,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并就此深深地挖掘出了情感的激流。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一个简简单单的“咩”字被师生共同演绎出了很丰富很深刻的情感,肖特在学生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小结如下:“所以这‘咩’里面就饱含了温和、善良、纯净。”并让全班学生一起扮演山羊,老师扮演阿隆用语言还原文本中的对话:(阿隆)“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兹拉特)“是啊,我们还真的要感谢这个草垛。”(阿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兹拉特)“嗯,阿隆,不用担心,这里有足够的草够我吃。你可以喝我的奶,还可以抱着我取暖。”……师生双向的活动把文本蕴含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而随着情感体验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而在这之前,我自己在上这篇小说时一则挖掘不了这么深的情感魅力,二则放不开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更别说带领引导学生去嚼出情感的魅力了。
三、要晒出课堂的大气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探究;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造。我们应把每一堂课都当成至宝精心地设计,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有的可以晒出课堂的大气,而有的则是小家碧玉型的,我们不能轻易判定孰优孰劣。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始终认为一堂课不能絮絮叨叨,不能光揪着细枝末节的东西不放,在设计的时候要有大气,换句话说:有舍才有得。“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认知领域,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文学艺术之美……” 在教材处理上,肖特就很大气。肖特在一次评一位女教师的课时说“细腻里面希望能有大气”“过多的追问会浅化课堂”“要有一个问题可以直透文本的中心”,这几句话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肖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山羊》一课中,除了开头让学生很简洁地讲述一下故事以外,其他的所有活动都是为让学生感受作者辛格“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一中心问题服务的,由“拯救兹拉特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开始引出“情感”和“爱”这两个关键词,继而引导学生探讨“遭遇暴风雪前后,人对山羊的情感有何变化”,再到“找出最能感受到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的细节描写”,最后到问学生“从兹拉特那唯一的声音‘咩’中,你还能听懂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呼唤”,整堂课始终很集中,很大气,没有旁枝末节,没有七零八碎,这种气势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位听课者。
大气,除了表现在课的设计上,还表现在课堂的生成上。在一堂课生成的过程中,更要教师做到情随意发,思绪飞扬,语调、语气,体型、姿势,动作、表情,既与课堂节拍相应和,又随机而起变化,有时如涓涓细流温文尔雅,有时如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张弛相间,跌宕起伏,如若有这般的激情,那就能自然流露出一种风度、一种大气,给人以亲和力、感召力和感染力。肖特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就是这么有激情,就是这么有风度,就是这么大气,即使《山羊》一课结束好几分钟了,他依然还沉浸在刚才上课的激情中。
四、要挖出思想的深度
平时常会听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譬如小学生课堂上总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其实,这种现象也不只是小学课堂上的问题,高中课堂上也常有这种现象,无关痛痒的问题学生“讨论”起来很热闹,真正要下功夫去探讨的反倒呈现一片寂静,其原因可能是很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也得反思有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语文课应有的深度中了。
其实,说这话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文本解读难度大和老师解读能力有限往往会成为一组矛盾同时存在。有时在面对文本时难免会因为很难吃透而干脆肤浅化或直接照搬他人的资料,然而我们都很清楚,一堂好课永远都得有自己的亮点,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永远都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语文老师决不能成为老夫子,死搬教条,机械刻板,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但决不能陷于他人的见解之中。于漪老师说:“对于经典,要有敬畏的态度和精神,即使是看上去一目了然的,也要有正确的解读。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要和教材化在一起。”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一份独特的见解。
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肖特课堂深度的所在,肖特在《山羊》一课上确确实实地为我们年轻教师们带来了无穷的启示。
在挖掘思想的深度方面,肖特还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拓展了《斑羚飞渡》里的“咩”,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环境下的叫声是不同的……但同样有着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那决心用课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并最后借卡莱尔的名言“任何一本书的影响莫过于使读者开始作内心的反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那一声“咩”中别样的情感和呼唤,而有了上面一系列的铺垫、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思想的升华,他们有回答“平等”的,有回答“珍惜”的,也有说“人要反思自我”的,总之,“物质匮乏的世界里永远温情的慰藉”已深深感染了学生。 肖特在课堂上表现的就是一种成熟,一种气度,一种从容,一种对年轻教师无言又生动的引领。
语文课的魅力是无穷的,语文课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肖特的课给了我们年轻教师以引领以启迪,希冀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在语文课的研究和设计上不断地深入和进步,让语文这杯美酒更香更醇,并最终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中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之拙见》刘元春 (《阅读与鉴赏(考研版)》09年06期)
③《巧用情感,提升语文课堂》李会菊 (育星教育网)
④《追寻语文教学的魅力》李百艳 (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