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内容 | 桃花源记 第2学时 |
| 学习目标 | 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
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怎样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整体把握
1、《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2、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3、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的生活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三、深入探究: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3、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4、怎样评价文中的渔人?(从正反两面来评价)
附文: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