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观念性色彩语言;西方现代建筑;设计;
一、西方建筑色彩迹象的演进与观念性色彩语言的现代意义
从古希腊和罗马开始,西方的立柱与城墙等建筑就以雄伟壮观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然而大多数古代西方建筑即使在某种程度上遗留下了可供后人瞻仰与研究的建筑遗迹,但其表面的色彩却随着久远的年代而渐渐褪去,原因在于现代人已无法再清晰地观赏到位于卡纳克阿蒙神庙内蓝色的天花板以及亮金色的星辰了,因为天花板已不复存在。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裸露的石材本色。可以说色彩在古代西方建筑领域的运用多半是停留在建筑内部的局部装饰上。例如把红、黄、绿、金等华丽色彩的感受变成对建筑浮雕、绘画和神庙内部的精心装饰,并非将色彩上升到建筑造型的观念高度反过来对建筑的整体面貌进行审美上的视觉描述。直到1420年,由菲利普·本勒西设计的建造于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其圆形屋顶虽然采用了砖红色彩,其目的是将教堂内部那神圣、庄严肃穆的感觉衬托出来。[1]然而,处于中世纪这种建筑局部上的色彩不能与贯穿在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上的观念性色彩语言同日而语。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现代之后,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对建筑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变革的冲动,那些伟大的建筑作品不会像一幅知名油画或一尊传世雕塑那样作为历史的遗留物供人们观赏,而是更加贴近于现代生活,并从美学角度用色彩的现代话语形式对建筑设计作品进行新的阐释。为此,色彩开始由古代建筑内部装饰性的局部迹象向现代建筑外部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演进,使之逐渐在设计家的观念世界中发生变化进而与建筑创造的现代灵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色彩结构充满了观念性的现代意义,归根结底是深受现代设计观念影响的结果。而现代设计观念表现在建筑设计上的思想特征是通过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反映出来的。导致建筑设计注重对功能、形式、空间和色彩诸要素的综合展现。尤其是色彩在建筑设计家的美学观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除其色彩知觉属性紧随建筑外部结构空间转折呈现出亮丽的审美殊相之外,还深受建筑设计审美观念及其价值尺度的左右而产生结构意义上的双重特性。为此,色彩似乎变成一种融合建筑并深受设计观念影响和驾驭的结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色彩的生理效应必然产生质的飞跃,促使设计家将色彩从古代建筑装饰的桎梏中出来,变成现代设计家心灵支配的对象。诚如康定斯基在色彩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对一个较敏感的心灵,色彩的效果就会更深刻,感染力更强。这就使我们到达了观察色彩的第二个效果——色彩的心理效果。它们在精神上引起了一个相应震荡,而生理印象只有在作为通往这种心理震荡的一个阶段时才有重要性。”可见,观念性色彩语言及其“结构”的美学价值只有在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心理震荡”中才能看清其本质意义。
二、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案例分析
西方现代建筑色彩表明,由观念性色彩语言形成的色彩结构可以改变建筑色彩视觉表现的“精神内容”,起到超越物理属性的审美作用。例如,出身于瑞士的法国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家勒·柯布西耶的早期建筑曾受到森佩尔建筑理论的直接影响,展现了20世纪初期建筑学上关于色彩的两种主张:一种是早期建筑使用平坦织物饰面对建筑色彩的考虑和应用;另一种是通过日光和阴影的永恒作用使色彩被用作有形的呈现要素以营造建筑的空间和体积。后一种主张成为柯布西耶南欧旅行经历之后将色彩升华为观念性色彩语言的重要表征。
勒·科布西耶认为色彩并非用来描绘什么,而是使之唤起某种感受。按其观点,色彩是建筑理念的调节器,它在建筑中的魅力需随同建筑的整体结构呈现色彩的观念特性。色彩的审美意义不是在颜料的实际描绘中。它将自然界种种色彩现象浓缩到单纯的“白色”中加以理解便是基于其色彩观念的内在需要。例如,“白色的太阳、白色的天空、水中白色的倒影、白色的星星、白色的晨光、白色的薄雾、白色的铺路石、白色的沙子、白色的大理石、白色的桌子、白色的木椅、白色的织物、白色的农舍灰泥、白色的灯塔、白色的清真寺、白色的修道院墙壁、白色的房间……正如布伦特·柏林和保罗·凯于1969年在其《基本颜色术语》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从语言学上说,白色是一种从文化上给予定义的基本颜色。但对于勒·柯布西耶来说,白色则成为一种普遍而抽象的色彩观念,一种基本的色彩类别,它包括多种不同的色调、细微区别以及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白色’还可包括红色、黄色、紫色、粉红色、蓝色、绿色、棕色、灰色、黑色等各种颜色。”勒·柯布西耶20世纪的建筑色彩正是出于其“白色”观念性色彩语言对建筑实体的审美描述才让色彩与建筑一同放出了耀眼的“光彩”!
以1950—1954年勒·科布西耶在法国东部浮日山区设计的朗乡教堂为例,这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极为个性化的建筑作品。整个教堂的色彩语言和建筑造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崭新的理念。在造型上科布西耶摒弃传统教堂的一般模式,采用混凝土的雕塑手法。不规则外形和粗犷圆弧墙面的合一体使作品显得厚重而神秘,而色彩却亮泽、清晰。除了教堂的屋顶采用深灰色以外,其余面积都以白色处理,整座圣母教堂在特定的环境中光彩夺目。从作品的细节看,那些细小的窗体一方面出于对教堂精神氛围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色彩结构的理念表达,证明了科布西耶观念性色彩语言对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强大力量。
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个案在其他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同样引人注目。例如,由意大利著名现代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在1972—1977年共同设计的法国现代艺术馆蓬皮心杜中心就是一例。整座建筑9万平方米的空间分为8层,包括:公共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美术设计中心、音乐和声响研究中心4个部分。连同附属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03305平方米,由纵横的玻璃管道、硕大的玻璃墙体和错综的钢架构成,体现出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前卫性和色彩设计的观念性。
蓬皮杜艺术中心善于运用红、绿、蓝、橙等强烈的原色和间色作为对建筑色彩表现的审美主调,这些富于震撼力的色彩效应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是不可想象的。整个作品的色彩犹如现代西方画家们善于将原色系统运用于画面以表达他们对艺术观念的变革那样。在此,色彩以其直观的审美功能超越于文字,正如布莱特所说:“色彩不能作为任何话语的对象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本性的残缺;……色彩总是集所有散乱的模式于一体。”
蓬皮杜艺术中心这一高技派建筑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各种强烈的对比色集中在西方后现代观念这一模式中对建筑进行审美描述的经典之作。
为荷兰阿姆斯特丹设计的新大都国家科学技术博物馆是另一件出于皮亚诺之手的建筑作品。这是作者对当地长期考察后用色彩捕捉灵感的创造结晶。作品建立于海港之上且与海洋隧道连为一体,从俯视角度看其造型犹如一艘即将起航的远洋巨轮。该建筑打破传统由内向外延伸的设计方法。皮亚诺选择明亮的粉绿色(立面)和纯净的白色(顶部)作为建筑色彩的两大层面,完美地表现出作品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统一的色彩效果,以及把色彩理念放在海洋那自然的物理特点和水的柔韧多变上,形成一种健康、生机,并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审美效应。色彩基点的选择表明了皮亚诺既崇尚自然又赞美艺术的设计胸襟。由于色彩观念的渗入,使得大面积的绿色建筑连同科技含量很高的材料美感有机地显现在大自然的色彩氛围中,原本色彩的单纯性在设计的观念世界中显得异常壮阔而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任何先进的设计观念都是跟随时代的脚步一道前进的。1999年由奥尔索普与斯多莫设计的英国佩克汉姆图书馆和媒体中心是一座造型别致、色彩新颖的20世纪末最具现代感的建筑作品。媒体中心位于伦敦繁华的佩克汉姆大街不远的东南部,与之相邻的建筑环境是号称英国现代都市广场“三重奏”的沿河花园、佩克汉姆拱门以及脉动健身中心。图书馆耗资450万英镑,造型呈倒立的“L”型,是一件能直观接受到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筑作品。建筑物高12米,两边分别由三角形钢柱和垂直砖块支撑;宽敞的建筑挑檐营造出富于新意的半开放公共活动场所;撑开的悬臂砌体为露天活动的人们提供了视觉上坚牢的庇护;建筑物顶部立有2米高的不锈钢图书馆字体,另一方顶部伸出的橙色“蓓蕾帽”改变了建筑物过于严谨的轮廓。作品赢得2000年斯特林建筑奖,成为英国现代都市建筑设计的新篇章。
佩克汉姆图书馆的色彩设计尤为迷人。每当夜幕降临之后,垂直墙面上透明的彩色玻璃幕墙在室内灯光的映照下变成一幅由橙色、黄色与紫色构成的“色彩作品”。从整个建筑物的色彩分布上不难看出其观念性色彩语言对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巧妙性:建筑物倒“L”字形墙面的砖砌色彩呈灰绿色,散点式的小窗户打破壁面色彩的宁静感觉;图书馆内部色彩的设计随楼层使用功能的视觉需求而有所选择。如顶层内部吊仓的色彩基调是十分统一的暖色调。它以黄色的玻璃窗与橙色的内部实体构件以及红色的地毯构成和谐色调;主体活动场所的楼层则以明亮的光线与彩色玻璃幕墙的丰富色彩融成一个敞亮的空间整体。整座建筑物的色彩在设计师现代设计观念的支配下拥有诗一般的梦幻之美。
三、观念性色彩语言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价值体现
著名德国哲学家卡希尔在其《人论》一书中告诉我们:“艺术借助某种炼金术式的过程给予我们一种对人类生活的理想描述,它把我们的经验生活转化为纯形式的原动力。”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就是如此。它以其观念性色彩语言配合建筑造型冲破色彩物理意义上的表象界域,用艺术设计的“炼金术”方式把色彩对建筑艺术设计审美描述的力量集中到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外部形式上,使之在建筑设计活动中积累的色彩经验和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原则变成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依据和信条,展现出建筑色彩史上特定的时代风貌,并对现代建筑的色彩形式作出了明晰的价值判断,表明现代建筑色彩的“审美价值所体现的不是单一的价值。而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确证。所以它是一种立体的和复合的价值,即价值结构的有机整体。”把色彩呈现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作用放在结构的层面加以察看,能在其中看清人这一主体和时代以及色彩三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诚然,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观念性色彩语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中。然而并非仅仅注重对建筑表象美的被动描述就能获得色彩的最高价值,其原因在于建筑设计的审美观念成为色彩语言结构不可忽略的内在层面,当色彩对建筑作品进行审美描述时,不仅凸显出物理意义上客观存在的色彩意向,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表达出色彩超越自身、揭示建筑实体观念性审美意图的精神特点,它们在设计同烘托出建筑作品审美观照的现代性价值,显示出色彩在建筑设计观念中“语言描述”的审美力量。
色彩在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使设计家们携同他们对色彩的创造力共同迈入新的时代和新的建筑形态之中,导致色彩追随建筑设计观念的审美原则和价值取向充满了新时代的特征,鉴此原因,感性色彩的表现形式经过建筑家审美观念的转换而趋于美学思想和理性结构的现代模式,使色彩最终成为现代建筑作品审美表现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现代西方建筑作品呈现出来的观念性色彩语言强烈地反映出建筑设计的现代(包括后现代)特征和人文精神。虽然我们也能从西方其他现代艺术设计中感受到类似的情形,但难以像建筑设计上的色彩表现得如此深刻、强烈和富于观念性。随着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观念性色彩语言对建筑设计审美描述的美学价值愈加深入人心,为此,可以说西方现代建筑色彩表现其艺术美的精神力量和深层次的价值本质并非来自色彩本身,而是来自于西方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艺术的时代感召和设计师现代哲学美学的创新观念。
参考文献: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维雷娜·申德勒.世界建筑——欧洲建筑的色彩文化
大卫·布莱特.装饰新思维——视觉艺术中的愉悦和意识形态
《建筑初步》结课论文
观念性色彩语言
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描述
班级:园林2010级2班
学号:2010512414
姓名:刘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