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揠苗助长》这堂课,收益匪浅。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在读中理解寓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她还合理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环节清晰,板书简洁易懂,概括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图片导入,生动有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饶有兴趣地看图猜词,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寓言故事中,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朗读指导,切实有效
教学中,张老师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寓意。她采取了多种朗读方式,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体会“筋疲力尽”时,张老师让学生自读,想象拔苗人会筋疲力尽成什么样?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满头大汗,有的说气喘吁吁,还有的说……这样的角色体验,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筋疲力尽的意思。
另外,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动作演示去体会种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长高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在理解种田人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她让学生朗读,说感受,还用动作表演“焦急地转来转去。”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释放,同时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角色转换,感悟寓意
寓言是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这则寓言要揭示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张老师在教学全文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的表现欲再次被点燃,二年级的学生最爱表现自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相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在后面的实例判断中,教师把刚刚所学到的寓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最终,学生自己说出了体会——心急吃比了热豆腐,为全课划上了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