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古诗教学有感
摘要:古诗词是祖国文学殿堂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几十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
一、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对比字词,品读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位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擅长教学古诗的教师往往能抓住诗眼来组织教学,提领一顿而百毛皆顺。
咀嚼字词,对比品读,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十分恰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用“敲”不用“推”,也表现了古人斟词酌句的精妙之处。
三、启发想象,融入诗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浮现于脑海中。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会其“意”,“悟其神”,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四、反复咀嚼,唤醒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达到了“触景生情”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学生也可以从古诗教学中汲取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殿堂,带领学生去享受,去积淀,将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与古诗相伴,芬芳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