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健全制度、建立机构、晓之以理
(1)、制度的健全
在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根据本班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这样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管理时,就有法可依了,就有据可循了,也就晓之以理了。本期我制定了这样几个制度:《班规》、《学生请假制度》、《“四好少年”评定办法》。我自认为,这些制度在规范学生言行乃至于促进学生上进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机构的建立
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选择人员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干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和“小助手”作用,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是极为有利的。但我认为班主任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①、要给予班干部足够的工作支持和必要的工作指导;②、要严肃而客观地分析和处理从班干部那里收集和了解到的信息;③、要严格对班干部的自身要求。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动之以情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管理时,也应做到“爱”字当头。对问题学生尤其是要注意这一点,因为问题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班主任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班主任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学生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于问题学生身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还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因势利导。当然,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不能一味地迁就,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明确要求,“关爱学生”其中一条就是“严慈相济”。
三、家校互动、团队协作、齐抓共管
除了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外,班主任还应发挥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纽带作用,努力形成对学生教育的“齐抓共管”局面。
(1)、班主任要密切同各科任教师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表现,听取各科任教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来加强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班主任要保持同值周教师和学校保安的联系。经常性地向他们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言行表现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3)、班主任要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教师的家访、家长的校访以及平时教师和家长相互间的电话联系等渠道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意见,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