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4月经批准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1年来,重庆经开区始终按照“三为主一致力”的建区方针,精心营造投资环境,大胆创新管理,全力搞好招商引资,着力培植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构建起重庆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基地,成为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已经建成的南区和正在开发建设的北区两部分组成。南区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地区,已建成信息产业工业区、丹桂工业区、回龙工业区、综合贸易区。北区即北部新区经开园,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渝北区鸳鸯镇、礼嘉镇,将建成出口加工区、汽车工业园、环保产业园、金山工业园、现代物流港和商务区。
截至2004年3月,全区共兴办各类企业2262户,其中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兴办的三资企业369家,投资总额19.5亿美元,一批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如美国福特、伟世通、江森、可口可乐、瑞典爱立信、英国BP、德国麦德龙、日本本田、铃本、东洋、电装、关西、大金及台塑、顶新等已相继在区内落户。设立内资企业13家,注册资本达46.53亿元。随着众多引进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区经济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区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已分别由1993年的24.06亿元、5.8亿元和6.9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40.09亿元、72.48亿元和191.14亿元,税收和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1.36亿元、0.1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15.21亿元、2.79亿元。在2003年商务部公布的全国4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环境评价中,重庆经开区名列第12位,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一。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经过11年的开发建设,重庆经开区从昔日的农地荒坡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制造等六大产业群为支柱的园区经济格局,并率先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构中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庆经开区正以其优良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投资者。
新的世纪,新的征程。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抓住西部大开发、建设重庆北部新区的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开发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分三个阶段实现重庆、市确定的“2010年北部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到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努力把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的示范区、资金技术密集的工业投资区、公司的国际配套生产基地和现代信息物流港、新型都市风貌展示区,在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