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大”了,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不是以沉默作无声反抗,就是大声出言顶撞。如何让青春逆反期的孩子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呢?
案例介绍
小杰,男,14岁,八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倔强,自尊心较强,逆反心理十分明显,经常和家长、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他对家长的管教越来越感到不满,对父母的要求经常是不揪不睬或出言顶撞;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与老师顶撞。
原因分析
许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小杰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个人生理、心理原因。小杰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自小被宠着,使其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初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其自我意识和意识增强。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当面对紧张的学业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时,他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二是家庭原因。小杰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沟通很少,较少的交流多是提出要求,并且用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粗暴命令式的,当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关心孩子的物质状况和学习成绩,但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其百依百顺,从不斥责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方式上基本不一致,而这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解决方案
1.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2.转变教育思想,主动与孩子沟通。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身体、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其行为意向和决策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受到家长、老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与孩子的疏导和交流,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转变批评教育方式。对由于逆反心理造成的错误,在批评教育时要做到要诚恳合理。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运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孩子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应把错的事实查准,把错的症结找准,把谈话的方式选好,把道理讲透,以使孩子易于接受。
4.要重视孩子的自我教育。引导孩子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教育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
效果
小杰的情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能够很好地与家人、老师进行沟通,对父母的用心能有所理解,懂得尊重家长、尊重他人,学习主动性也明显提高。最大的变化是做错了事情能主动承认,对父母的话不会背道而驰,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小杰也能够及时和父母、老师沟通,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应避免的误区
1.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问清情况,少些抱怨和责骂,以便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2.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
3.避免在任何一方情绪激动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一方处在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如急躁、暴怒、烦恼等,就容易失去自控能力,无法理智地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