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 2019.1
一(31分)
1.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名言(含标点符号)。(2分)
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2.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自古逢秋悲寂寥, ▲ 。 (刘禹锡《秋词(其一)》)
(2)夜阑卧听风吹雨, ▲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 ▲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5) ▲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 。 (诸葛亮《诫子书》)
(7)我想他们此刻, ▲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 。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8)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 。
(《纪念白求恩》)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干涸hé 蜷quán伏 凌lín乱 B.虐nuè待 坍tān塌 狭隘ài
C.羞怯qiè 惩chěng戒 哺bǔ乳 D.抽噎yē 着zhuó落 潜qián逃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庇护 纯粹 原委 爱慕虚荣 B.绵延 气概 灼人 莫不关心
C.附合 企盼 缥缈 杞人忧天 D.温驯 热忱 怂勇 大相经庭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情感色彩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只是那个坏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的扣子全咬掉了。”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C.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
D.这世间,无论怎么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6.你班的文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作为组长,你做了以下事情。
(1)诗人H先生是今年某文学奖获得者,你打算邀请他来班级做讲座,下面是你与H先生一段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全。(3分)
你:H先生,您好!下周我班的文学兴趣小组将开展活动,我们诚挚邀请您下周三给我们开一个讲座。
H:哎呀,很不巧,下周三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你:
H:太好了,那我们下周五下午在你们初一(1)班教室见!
(2)讲座中,说起诗歌创作,H先生认为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中的诗歌也让他有所获益,并举了下面的诗歌为例。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①你曾在 (填作者)写的《 》中读到这首诗歌。对于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最先探寻其源头的是 (填书中某一人物)。(3分)
②你很欣赏这首诗开头两句中的比喻,在讲座现场,你大胆地向H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3分)
(3)听完讲座,班级某同学写了一段听后感,你仔细阅读后给他提出了修改意见。(2分)
①古典诗歌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四、五十名师生在教室里认真聆听了H先生的古典诗歌讲座。②H先生说,吟诗不是为了给谁听,只是为了抒发胸臆。③日月星汉,流水人家,山河破碎,乡关何处……一字一句,一勾一描,都是真意,皆成诗歌。④H先生的讲座增进了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使我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⑤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是他们让诗歌变得细腻可感,引人沉醉。
A.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修改:
B.第④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3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1分)
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较名贵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诣:前往,到……去。 ④直:通“值”。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积有年载 天果积气 B方得一车 方欲行
C持来归家 弛担持刀 D便生念言 友人便怒曰
8.与“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九之,目似瞑 B.下车引之 C.夫君子之行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9.(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译文: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标一处。(1分)
世 间 愚 人 亦 复 如 此
10.如果你是文中被烧为炭的“沉水”,可以和长者子对话,你讲说些什么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3题。(12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⑦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⑧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⑨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⑩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⑪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⑫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11.从全文看,选文第②段描写荒野、村庄等环境有什么作用?(3分)
▲
▲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用这样的方式来描写人物,你觉得好在哪里?)(3分)
▲
▲
(2)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
▲
1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原文第①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肯定和赞美。
B. 第④段中“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一句写出“我”初见牧羊人,对他还不够了解,因此觉得他神秘。
C. 从“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这一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做事非常的认真、仔细。
D. 作者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老人植树的故事,是想通过“我”的见证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黄鹂
——病期琐事
①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或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的时候,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庄后边高大的白杨树上同黧鸡儿一同鸣叫,也不在村南边那片神秘的大苇塘里和苇咋儿一块筑窠。
②初次见到它,是在阜平县的山村。那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不断的炮火洗礼中,有时清晨起来,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脚下的丛林里,我听到了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
③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④前几年,终于病了。为了疗养,来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岛。春天,我移居到离海边很近,只隔着一片杨树林洼地的一幢小楼房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清晨黄昏,我常常到那杨树林里散步。有一天,我发现有两只黄鹂飞来了。
⑤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
⑥每天,天一发亮,我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轻轻打开窗帘,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⑦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这里是很安静的,甚至有些近于荒凉,它们也许会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树林里徘徊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的呢?
⑧一天清晨,我又到树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手里拿着一支猎,正在瞄准树上。
⑨“打什么鸟儿?”我赶紧过去问。
⑩“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法。”
⑪这时候,我不想欣赏他的技,我但愿他的法不准。他瞄了一会儿,黄鹂发觉飞走了。乘此机会,我以老病友的资格,请他不要射击黄鹂,因为我很喜欢这种鸟儿。
⑫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他立刻答应了我的要求,没有丝毫不平之气。并且说:
⑬“养病么,喜欢什么就多看看,多听听。”
⑭这是真诚的同病相怜。他玩猎,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⑮有一次,在东海岸的长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为了讨取身边女朋友的一笑,就开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鸥。一群海鸥受惊远飏,被射死的海鸥落在海面上,被怒涛拍击漂卷。胜利品无法取到,那位女人请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带培养工人帮助打捞,工人们愤怒地掉头划船而去。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房子里,无可奈何地写了几句诗,也终于没有完成,因为契诃夫在好几种作品里写到了这种人。我的笔墨又怎能更多地为他们的业绩生色?在他们的房间里,只挂着契诃夫为他们写的褒词就够了。
⑯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谊,不能得到这两只惊弓之鸟的理解,它们竟一去不返。从此,清晨起来,白杨萧萧,再也听不到那种清脆的叫声。夏天来了,我忙着到浴场去游泳,渐渐把它们忘掉了。
⑰有一天我去逛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现在生产第一,游闲事物,相应减少,是很自然的。在一处转角地方,有一个卖鸟笼的老头儿,坐在一条板凳上,手里玩弄着一只黄鹂。黄鹂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我站住了,我望着黄鹂,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
⑱“你要吗?多好玩儿!”老头儿望望我问了。
⑲“我不要。”我转身走开了。
⑳我想,这种鸟儿是不能饲养的,它不久会被折磨得死去。
㉑这种鸟儿,即使在动物园里,也不能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㉒从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㉓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㉔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㉕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14. 文章围绕“黄鹂”写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琐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4分)
童年时迷恋捕鸟,却没有见过黄鹂。
抗日中初见黄鹂,初闻其声,却没能看清它们。
▲
▲
在太湖的湖光山色中,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15.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黄鹂的“全部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6.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1)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文章的好处。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展开想象加以描绘。(2分)
(2)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也具有这样的极致?请仿照着再写一句。(2分)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 ,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
17.联系全文,体会黄鹂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思。(4分)
▲
▲
三 (30分)
18.请以“这并不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30分)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18-2019学年度鼓楼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书写规范的掌握,注意书写正确、规范与工整,尽可能的美观。
2.【答案】(1)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铁马冰河入梦来 (3)何当共剪西窗烛 (4)河流大野犹嫌束(5)孤舟蓑笠翁(6)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7)定然在天街闲游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8)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解析】这一小项占10分,以上名句均出自课内必背古诗及文章诗歌,回答这种试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练习。
3.【答案】D
【解析】A“凌乱”的“凌”读líng,后鼻音;B“虐待”的“虐”读nüè;C“惩戒”的“惩”读chéng。本题考查的是判断读音正误的题目,这类题目对于所有的语文考试来说,都是必考题型,而这种对读音的判断通常考查的是我们平时对文字的积累能力,同学们要注意平时积累;
4.【答案】A
【解析】B漠不关心;C附和;D怂恿。本题考查对字词的把握和了解,要注重平时的积累。
5.【答案】B
【解析】B为褒义,其它全部含贬义或负面情绪。本题考查对字词含义的把握和语境中字词含义和情感色彩的理解。
6.【答案】(1)那您下周五方便吗?如果方便的话,那天下午就在我们初一(1)班的教室见吧,我们非常期待您的到来。(2)①吴承恩 西游记 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孙行者。②与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水流比作白虹,把水的颜色比作雪,并且夸大了水帘洞瀑布的高,生动形象写出了水帘洞瀑布的高,水流的白和急,突出了它壮阔的气势,表达作者喜爱赞美之情,同时瀑布急代表危险,为下文石猴进入铺垫,突出赞美其勇敢的品质。(3)A“四五十名”中间“、”去掉,紧密词中间无需加标点。B“增进”改“提高”,属于搭配不当。
【解析】(1)在这道题中主要考察语言得体中人称和祈请语气的使用吗,同时兼顾回答中的额外信息,需要在上面的问题中有所呼应。(2)这道题考察了《西游记》的文学常识和基本的修辞赏析题目。(3)综合考察成语病句,主要是紧密词问题和搭配不当问题。
7.【答案】B方得一车(才)方欲行(正)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词义辨析,重在积累和区分。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常见虚词A音节助词;B代词;C结构助词“的”;D取独。
9.【答案】(1)因为它价格昂贵的缘故,最终没有购买的人。(2)世间愚人/亦复如此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翻译的能力,注重闻言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即可。(2)本题考察基本断句能力,抓住主语宾语即可。
10.【参】我是你花了大工夫得来,你的劳动就应该值这么多钱,我的材质就应该用在更合适的地方。如果担心不能很快卖出去,稍稍降价即可,不用苦恼。如果把我烧成木炭,那就跟普通的木头烧炭没有任何差别,白白浪费了你一年的劳动,也白白浪费了我的好材质。
【解析】本题为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没有标准答案,注意用“沉水”的语气,并且在回答中点明长者子的劳动,沉水的用途,烧成炭后的结果即可。
11.【答案】环境描写,交代了我旅行去的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的低于情况,突出了荒野的无边无际,村庄的荒凉,渲染了一种荒凉孤寂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当时遇到困境孤独无助的心境,为下文找水,碰到牧羊人做铺垫。
【解析】典型的环境描写题目,学而思六年级暑期作文课时就曾经提过,暑期秋季也都不止一次提及,内容结构两方面不遗漏即可。
12.【答案】(1)场面描写,通过对屋内整洁的侧面描写,突出强调了牧羊人的坚忍细心,勤劳认真,很注意生活细节的整洁,同时与屋外的荒凉和破败形成对比。表达了当时的惊讶和欣赏,对他的赞美和喜爱。(2)数词,是文章更加真实可感,准确具体突出了树木存活率低,环境恶劣,牧羊人行为的不易,表现他改造自然的难度和坚持不懈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惊讶,赞叹,对牧羊人的喜爱赞美。
【解析】场面描写和数词都是典型赏析题的赏析角度,期末复习课详细归纳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食物特点,并点名情感主旨即可。
1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的理解,第一人称作用是使读者身临其境,但是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强调真实性,而是赞扬牧羊人,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14.【答案】病中疗养观赏黄鹂,却找不到他们的窠巢,并阻止病友打鸟;逛鸟市老头儿兜售黄鹂,却拒绝了。
【解析】典型的内容概括题,每次学而思阅读课程都有涉及,先分层,然后注意已知项,省略主语“我”,并且内容有转折即可。前两个提示中“没看清”在第②段,③段过渡,之后病中一件事,逛鸟市一件事,承接最后一个提示“太湖”。
15.【答案】
鸣叫声“黄鹂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美丽的羽毛“金黄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美丽极了”
追逐打闹的情态“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自由的啼叫与飞翔“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对“我”身体的陪伴,心灵的慰藉“观赏黄鹂,竟成了我的一种日课。一听到它们叫唤,心里就很高兴,视线也就转到杨树上,我很担心它们一旦要离此他去。”
【解析】此类题为形象分析题,与秋季的人物形象稍有差异,是动物形象分析题,抓住关键词“美丽”,由外而内,全方面逐段分析即可。
16.【参】(1)杂样儿的花朵在广阔的天宇间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伴随着树影的掩映,构筑了只有春季才拥有的生机与魅力,风起,黄莺与黄鹂与各样的鸟儿从树间振翅而起,胡乱地冲向碧霄,自由地飞翔,极致地享受着天地的美好,极致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2)鹿奔旷野/蝶穿花树
【解析】(1)本题考查画面描绘能力,修辞、修饰语、想象联想均涉及即可。(2)仿句题,在学而思长期班课堂经常训练,注意名词(动物,一个字)+动词(一个字)+名词(地点,两个字)即可,最好在意境上贴合。
17.【答案】对童年玩耍美好回忆的留恋“少时捕鸟片段”;抗日战火时期对美的事物狂热的追求“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狂热。”;病中对安稳静谧生活,安居乐业的追求向往“这一次,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并不匆匆离开,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照顾别人,关爱弱小动物,对高尚友谊的尊重“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对友谊的尊重”“ 能在兴头儿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对从容生活,自由生活,极致欣赏美,展现美的渴望“从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
【解析】本题是主旨情感题,根据文本,从头到尾梳理主要情感抒发,注意全面准确即可。
18. 作文(确保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