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有什么读什么”、“看到什么读什么”、“书摊上卖什么读什么”等自由放任的状态。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自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改善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关键词:整合优化;有效性;厚积薄发]
一、学情分析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有些学生觉得课外阅读很重要,但就是没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只是随便翻翻;有些学生看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书,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卡通书。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有什么读什么”、“看到什么读什么”、“书摊上卖什么读什么”等自由放任的状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分数的提高和升学率,导致名著阅读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自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改善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迫在眉睫。在此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二、实施措施
整合并优化符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名著、阅读方法,名著阅读指导的有效实施研究,“自由阅读——意志阅读——习惯阅读”保证活动有效开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优化资源配置、人人有书、人人读书、名著阅读进课堂、让图书馆流动起来,让班级飘满书香。落实名著书籍,建立班级图书柜,让图书馆的书流动到班级。首先,在每个班级设立读书专柜。其次,学生自主带书或从学校图书借阅部分名著,充实班级图书柜。这不仅方便了学生借阅名著,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2.让经典动起来,用计划给学生安上翅膀。从2018年9月开始,全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实施名著阅读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学校学期读书活动在初一、初二级同时展开。学生同时制订自己名著阅读计划。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寻求行动研究的支点与兴奋点。进行名著阅读活动:喜爱一本名著、走近一位作家、辑录一本读书随笔、推荐一篇好文。学生从推荐书目中自主选择阅读书目,每学期阅读2本名著,提交2份读书笔记,以班级为单位举行读书报告会。具体做法如下:①学习内容:每学期读不少于2~3部的名著;②学习方式:普遍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以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形式呈现;③课时安排: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④学习活动:写2~3篇读书笔记,每学期由学生主办一次读书报告会;⑤学习过程指导:阅读指导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3.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4.“理解就在咀嚼中,笔记积累不放松”,让写作“水到渠成”。我们可以利用读书笔记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如下:①摘抄式;②提纲式;③感想式;④评议式。学习没有捷径,只能这样慢慢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自然就会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厚积薄发”。
5.“查、批、导、激”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开展中,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老师要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书目予以推荐,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培养或激发,对学生笔记或者習作进行面批面改,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迅速提升,屡获佳绩。
查:查学生笔记是否完成,是还按要求、按时、按量完成。每周一查,每月详查。
批:将学生的习作批发,指出改进方向。
导:把握阅读方向,理解深度与广度。
激:不断地激励学生,激发热情。
6.帮扶差异,差异帮扶,小组互助,探究合作。我们根据学生阅读水平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每组中挑选一名阅读能力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既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环境,同时也能够照顾阅读水平能力弱的学生。定时进行阶段性检查,小组长检查汇报,教师抽查,至少每两周向全班同学反馈一次。要求组员制作读书卡片、书签,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计划开展读书报告会。
7.确立名著阅读指导有效提高的“五大法则”。如下:①由浅入深法则;②化整为零法则:阅读名著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许多学生无法应对这一漫长过程。老师可引导学生制订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10~20页,把计划数与实际阅读数逐日填好。一个月下来,几百页的名著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③非借不读法则:从古人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得到启示:给学生办一张图书馆的借阅证,融入这种静心读书的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愉悦感;④读书交流法则:将名著的博大精深与含英咀华,在读书与交流中,使阅读成为一种必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交流的对象越多,互动越多,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就越强烈;⑤有效积累法则:初中生阅读名著可以“不求甚解”,但是,再粗略的阅读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积累。让学生用“描写优美的段落,对名著有所感悟”去充实学生的写作,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8.课型探索。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型。
(1)研读课。师生在课堂上一起研读,边读边做读书笔记。研究小组在所任课年级举行“名著阅读研读会”,罗老师上研读课《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结果表明,不同的课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充分展现,让学生学习的成果得以及时展示、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情绪高涨,同时也提高了读书热情。
(2)讲座课。讲座课有的在学生读书之前,有的在学生读书之后,分别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读书前,进行《名著阅读方法十讲》《读书笔记的构成与实践》《评论的写作技巧》等。读书后,进行《〈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等。
(3)读书交流课。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名著阅读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是整个名著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此外还有:①推荐读物课;②阅读方法指导课;③自由阅读课;④阅读汇报课;⑤阅读欣赏课。
9.立体研究:结合我校“书香校园”活动展开与推进,形成课题的立体研究。这次行动研究结合开展课题《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性指导》,我们把名著课题与“书香校园”工作中结合、落实,让家庭读书,让父母读书,让社会读书,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在读书的网络中研究。倡导家庭读书,提供家长、学生阅读书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学生已基本养成名著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方法。在行动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改善了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M].开明出版社,1958.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映潮著.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