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3期
Aug2012
[摘要]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一般称为“工笔重彩人物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笔工整细致、色彩浓重艳丽的人物画。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在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与装饰性,无论是“五彩彰施”
还是“随类赋彩”,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设色可以说是一种主观的“心象之色”。文章主要从
其中国画颜料本身所带来的的色彩视觉效果入手,通过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传达的表
现性、色彩配置的结构性探索其意义非凡的色彩表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传达;色彩表现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8-0151-02
浅析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
程格格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作为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造
型艺术都离不开色彩,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也是如此。可以说,从顾恺之《洛神赋》的顾盼生辉到周仿《簪花仕女图》的雍容华贵,从阎立本《步辇图》的大唐风范到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传神写真,这些经典作品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独特魅力。受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影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结构,无论是在用色技巧所带来的色彩效果上,还是在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的色彩传达上,都把单纯、装饰性的主观性色彩艺术发挥到一种惊人的高度。
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视觉表现效果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具有精雕细刻、色彩绚丽的艺术风貌,在设色上重视固有色的表现,不仅注意用色的单纯性,还讲究于轻薄中见厚重、于单纯中蕴含丰富、于自然中彰显色墨气韵,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传达出非同一般的视觉表现效果。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强烈的色彩视觉表现效果首先是与其绘画所用颜料的单纯性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颜料分为植物性颜色和矿物质颜色,颜色种类相对较少;植物性颜色透明清亮,矿物质颜料厚重饱满,因色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植物色覆盖能力弱,矿物质色覆盖能力强,而且它们在纸上或者绢上的附着力也不同,一般来讲,水色或胶重的色附着力较强,石色或胶轻的色就较弱,特别是粉质色的附着力更弱,因此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常有“淡彩”、“重彩”之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是以施用重彩见长的,是以矿物质颜色表现为主的,这是因为矿物质颜色本身所具
效高度过大,配筋达不到合格要求,从而形成楼板裂纹。
三、施工形式对多层建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多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分析
多层建筑的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至关重要,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选型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和建筑经济的重要因素。多层建筑常用的基础形式有以下五种:墙下条形基础、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及十字交叉基础、钢筋混凝土阀片基础以及桩基础。其中,墙下条形基础主要是承受抗压强度,也能承受一定的抗拉、抗剪强度;一般柱下基础多用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具有良好的刚度,能够很好地调整不均匀沉降;承载力高、沉降量小是桩基础的显著特点;阀片基础可以充当地下室的底板结构,综合考虑地基和基础,技术和经济均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多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分析
常见的多层建筑主体结构有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两种。承重构件的不同是这两种结构的本质区别。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具有纵向作用的墙、柱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筑具有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简单地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框架结构的承重结构是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形成,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横向荷载和纵向荷载。框架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载荷,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相比较而言,砖混结构没有框架结构更加稳定。框架结构的柔性较好,砖混结构作为刚性结构,在设计中有很多的地方。
(三)墙体材料的选择对多层建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墙体材料的选择也能影响多层建筑的稳定性。选择钢筋混凝土,稳定性较好,如果选择轻质墙体材料,由于构造措施不完善,相应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通常有规律可循,实心砌体墙优于空心砌块,有筋墙体强于无筋墙体,选择普通烧结砖墙体要优于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参考文献:
[1]肖俊.浅谈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建筑,2011,(1).
[2]施余孟.论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科技财富,2011,(4).
[3]谭彦菁.论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几种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纵横,2011,(10).
!!!!!!!!!!!!!!!!!!!!!!!!!!!!!!!!!!!!!!!!!!!!!!!!!
151
··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美]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金瑞著.新编工笔人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有的色质稳定、饱和、纯净等特征,而且矿物质颜料颗粒
状的质感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比如,
早在汉代的《马王堆帛画》就在画面中大量使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画面鲜活而又艳丽。再如《韩熙载夜宴图》在设色上工丽雅致,人物多采用朱红、淡蓝、浅绿等饱和而又明亮的矿物质颜料,人物背景陈设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画面富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独特的气韵,视觉效果适意强烈。
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强烈的色彩视觉表现效果与其用色的单纯性也有关系。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用色的单纯性主要是指画家表达画面并不使用太多颜色,而是以其中一到两种颜色为主,通过对不同的色相的描绘以及层层的渲染叠加,从而达到丰富复杂而又微妙的视觉效果,显示出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独特魅力。这说明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注重对色调的表现,注意把
握色彩的主次关系和韵律,诚如清、
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所言:“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它色
附之”
。此外,传统工笔人物画所依托的材料是熟宣纸或者熟绢,这两种材料都适合表达对其所描绘对象的三矾九染的平面化用色和物象的精细刻画。比如,中国传统重彩人物想要表现一个饱和的朱红色相,往往都要先用同色相的曙红分染打底,再一遍遍地罩染,正是这种不厌其烦的平涂化表现技巧和熟宣纸、熟绢的耐色性,使传统工笔人物画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视觉画面效果。
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总体表现性特征谢赫在其“六法”中所说的“随类赋彩”以及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提出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的基本原则。就色彩的写实性和表现性而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在总体上更倾向于后者,更加强调色彩运用的主观性、表现性、形式美以及它的色彩结构和色彩配置所体现出的强烈的色彩观念与主观原则。比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就弱化甚至舍弃了线条的运用,突出色彩的单纯性和装饰性,扩大色彩的表现力,使画面展示出一种现实的理性化色彩,把重彩人物的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表现力还表现在其对色彩的综合把握和灵活运用上。比如,传统重彩人物画家利用绢本这一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在设色上除了正面的层层渲染之外,还采取背面托色的表现方式,使画面的色彩更加富有表现力和张力。像《簪花仕女图》在用色上就采取了背面反衬的表现形式,通过在肌肤的背面用白粉反衬,从而把纱衣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衣服上的花纹用图案化的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在绘制上一般都是先以线条勾出形象,之后再在线条里面染色、填色,即所谓“随类赋彩”,但是其每一块颜色都根据画面的主色调而调配
出,具有明显的主观表现性。比如,
著名的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就用纯净、明亮的色彩来表现,在以石绿、石青为主色的冷色调基础之上,再采用较为鲜明的朱砂、深赭、土黄、金等色,这种色彩结构完全是根据人物关系和画面需要而定的,完全是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
总的来说,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关注色彩本身的物理特性,重在表现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的关系,中
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受中国传统
“五行”、“五色”等观念的影响,在设色上历来不以描绘客观事物为目的,而是讲究主观地运色造型、以情运色,色彩成为关注内心、表达情感的视觉符号。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无需遵从于物体在自然光照下所呈现出的色彩面貌,是可以根据心境和画境的需要自由地调配的,如《韩熙载夜宴
图》
中对服饰的刻画,大红大绿的色相丝毫不因所描绘场景是晚上而有所减弱。换而言之,中国传统工笔人物
画的色彩是将自然的形色物化到自我内心之中的一种心象之色,具有强烈的表现性特征,并以其雄浑厚重、单
纯简洁、
装饰性强等特征彰显着传统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对比、调和与色彩传达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的表现性质是一个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色彩的文法,既结构组织原则,同样需要进行探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组织与传达。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色彩传达的基本表现形式,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并置在一起而产生的明显不同,色彩调和是指一种或多种色彩并置在一起而产生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组织与传达主要是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来完成的。如以对比色为主的色彩结构给人以一种新鲜、丰富、醒目、艳丽、浓烈的感觉,以近似色为主的色彩结构给人以神秘、华
贵、明耀的感觉,以同类色为主的色彩结构高雅、含蓄、宁静、柔和的感觉。
中国画历来就重视色彩结构的传达,关注色彩的色相、
纯度、明度以及冷暖、面积、形状的对比,通过强烈的色彩来形成的色彩并置与传达效果。同时,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也注重表现画面黑白的调和、面积的调和、间隔的调和,呈现出强烈的色彩结构、颜色的丰富性、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增强了色彩的传达能力。如著名的《韩
熙载夜宴图》
就把不同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色彩并置在一起,并通过黑、白的调和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色彩表达意味。再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在
色彩的处理上巧妙地运用了石青、
明黄、朱红、青绿等对比色,又以明快的色调来统一画面,色彩的对比和统一可谓运用得相得益彰,突显出了色彩强烈鲜明的色彩传达能力。
此外,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配置往往可以根据色彩环境的需要,加强或减弱色彩的对比或调和,在统一的色调表现中着重强调人为的、主观的色彩理念,进而赋予所描绘对象一种新的色彩语言风格,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生命韵律。
四、结语总之,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无论是在其视觉效果上还是在其视觉传达上,都显示了一种主观的、装饰的表现性的色彩。如果说《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传世名画失去了色彩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及其意味深长的色彩传达,也就大大减弱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的研究和学习,一定要做到“学以致用”,不仅要深化对传统工笔人物色彩表现与传达的认识,还要借助色彩这一独特的造型方式去进行工笔人物创作,力求在设色中达到王原祁所说的“不在取色,而在取气”这一境界,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现进行到底。
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