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王令训 怀化学院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0:02:25
文档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王令训 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王令训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课题批准号:XJK01AZ004    课题类别:教育   学科分类:心理学课题负责人:王令训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怀化学院主要成员:盛忠兴、彭国元、肖玉钍、郑学琴、邓三英、张琪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任何运动都有其规律性。创造性心理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也一定有其规律性。在创造心理结构各属性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联系。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推荐度:
导读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王令训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课题批准号:XJK01AZ004    课题类别:教育   学科分类:心理学课题负责人:王令训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怀化学院主要成员:盛忠兴、彭国元、肖玉钍、郑学琴、邓三英、张琪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任何运动都有其规律性。创造性心理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也一定有其规律性。在创造心理结构各属性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联系。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王令训 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批准号:XJK01AZ004    

课题类别:教育   学科分类:心理学

课题负责人:王令训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怀化学院

主要成员:盛忠兴、彭国元、肖玉钍、郑学琴、邓三英、张琪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任何运动都有其规律性。创造性心理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也一定有其规律性。在创造心理结构各属性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联系。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创造心理、创造意识应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性实践。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创造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创造心理原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访问法、文献分析法、实验法、归纳法。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提出三条创造心理活动规律和四条创造心理原理。三条规律分别是社会需要律、心理自由律、尝试创造实践律;四条原理分别为:刺激强度原理、破定势原理、转换维度原理、创无定法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的提出,对于创造心理学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学生的创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造心理规律

第一条创造心理规律为社会需要律。人们的创造活动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切心理活动都需要有动力的支持。创造心理活动也需要有动力的支持和推动。创造心理活动的动力来自何处?来自人们的创造性动机,来自人们积极的创造性情感和坚定的创造性意志。创造性动机的主要成分不是别的,就是创造性需要。创造性需要不但是创造性动机的主要成份,也是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基础。同样,还是创造性情感和创造性意志的组成部分。根据前苏联心理学界提出的需要变形理论,没有创造性需要,就没有创造性动机,也没有创造性个性倾向。各种创造性个性倾向,都是创造性需要的变形。创造性情感和创造性意志之所以具有动力作用,也正是由创造性需要的满足与否决定的。

概括起来,创造性需要是人们的创造心理活动、创造行为活动的动力之源。

创造性需要来自何处?我们知道:任何心理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个人的创造性需要这种心理成分,是社会对创造的要求,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社会的创造需要,一旦为个体所认识,所接受,就会形成个体内部矛盾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创造性需要就产生了。个体的创造性需要一旦产生,就会成为个体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动力之源。

当社会的创造性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创造性需要时,个人的创造性需要就会变得具有价值性、积极性、进步性、方向性,就成了推动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航海的社会需要,促使人们发明了指南针;由于传播文化的社会需要,促使人们发明纸和印刷术;由于夜晚照明的需要,促使科技工作者去发明创造电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促使人们发明炮武器,原子弹正是战争的需要转化成科技工作者的内部需要以后,发明创造而成的。袁隆平先生之所以研究杂交水稻,增加产量,是他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饿殍载道,社会对粮食的急迫需要,引发了他研究杂交稻的需要……个体的种种创造性心理活动,都是在社会创造需要的作用下产的。有时个体的某种创造性活动好像是个人的事,究其实,个人的创造性需要还是来自社会、来自外部,还是社会需要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人们发明创造的火车,不是为了个人使用,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不仅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满足了大众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其产品才会具有价值,个人的创造性需要,常反映出社会对创造的需要。

社会的创造性需要是个体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动力之源,社会的创造性需要是个体创造行为动力之源。社会的创造性需要与个体的创造性行为的这种必然联系,可称为创造的社会需要律。

第二条创造心理规律为心理自由律。心理自由是指创造者的心理活动处于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轻松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是个体自动自发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新视角、新维度,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去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去制作新产品的活动。而要把视角顺利地转换到新维度,没有心理自由这个条件是不行的,人们的心理活动总受到心理定势规律的制约。各种观念和心理结构一旦形成,也会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保持下来,所以观念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问题视角的改变,同样不是一种容易的事。只有当心理定势被破除,心理处于自由状态的条件下,才能够顺利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才能够顺利转换看问题的维度。灵感、顿悟通常都是在心理处于轻松自由状态时产生出来的。

对创造性观察、创造性记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创造性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在心理保持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转换看问题的维度。只有顺利转换看问题的维度,才能进行发散性思维,才能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众多的不同解决方案中,才能比较筛选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最佳方案找到了,创造性认知也就产生了。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为什么强调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为基础的原因。

心理自由既是克服心理定势的结果,也是克服心理定势的原因。心理自由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如鱼得水,容易接通,心理自由是转换看问题维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自由,心理定势无法摆脱;没有心理自由,无法顺利转换看问题的维度;没有心理自由,创造心理无法顺利产生。心理自由是转换认识维度,顺利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心理自由是创造心理产生的必要前提。这称为创造的心理自由律。

第三条尝试实践律。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活动是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发生发展的。人的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也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但认识了客观世界,同时也认识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了自身,包括自己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人认识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可以借助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提前看到事物的发展结果,提前作出应对准备,使人具有预见性、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创造心理形成以后,又在创造心理的支配下、指导下,去进行创造性社会实践。在创造实践的基础上,人又会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创造性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人的创造性情感发展形成,使人的创造性意志水平提高,创造性个性倾向和创造性个性特征形成并获得发展。

这样,创造心理与创造实践,便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发展起来。

人的创造实践为人的创造性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舞台。创造性心理、创造性意识为人的创造实践提供指导和定向,没有创造性社会实践,便不会有创造性认识、创造性情感、创造性意志等创造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没有创造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将缺乏支持和指导。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与人的创造性心理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必然联系。创造不是一开始就能成功的,要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尝试,不断使经验丰富完善,最终获得成功。

二、创造心理原理

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可称为原理,道理有大小之别,规律有属种之分。创造心理活动、创造行为活动有哪些基本原理?

第一是刺激强度原理。这条原理指出创造性需要,创造性行为的产生和力度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人的创造性行为活动是在创造性动机的直接推动下产生的,由创造性刺激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平衡状态转化而来的,所以刺激可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引起创造性需要。

客观刺激有强有弱,一般来说,相对强的外部刺激易被人们感受到,并转化为强的内部心理映象。相对弱的刺激则不易被人们感受到,不易形成强烈的内部心理映象。相对强的不良刺激,给人以震撼,由此使人形成改变不良状态的心理需要,如地震、洪水,给人造成灾难,使人产生预测控制地震、洪水的需要和愿望。人们的心理需要产生以后,就要寻找满足的办法,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强烈的良性刺激也会给人以心理的震撼,使人产生追求良性刺激的心理需要,如巨大的荣誉和奖励,对于在某方面建有功绩,有所成就的人来说,就是良性刺激。这种良性刺激,使人产生了争取更大成就,向更高水平追求的需要。不管是良性的刺激,还是不良的刺激,刺激越强烈,使人产生追求或廻避的需要也越强烈。而现状越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而通常的途径方法越不能改变现状,要求改变现状的创造性需要也越强烈。由于创造性动机、创造性情感、创造性意志中都包含着创造性需要的成分。所以,创造性动机、创造性情感、创造性意志就随着创造性需要的发展而增强提高起来,所以,追根溯源,创造性心理随外部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刺激越强烈,映象越深刻;刺激越微弱,映象越肤浅。创造心理随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增强,随外界刺激的减弱而减弱。这就是说创造性需要的强弱与外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这条原理可称为刺激强度原理。

第二是破定势原理。创造心理要想产生,需要破除已有的心理定势,为新的设想、新的活动方式的产生提供条件,破除旧的心理定势才便于转换视角。从新的维度去观察、去思维、去处理问题。破除旧的心理定势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去进行集中思维,去比较去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佳方案找到了,创造性思维也就产生了。可以说,破除旧的心理定势是使心理获得自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创造性心理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这可称为破定势原理。

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虽不能说破了旧的,就一定会立即确立新的,但破了旧的就为新事物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破除了心理定势就为心理的自由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就为发散性思维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性。旧的定势不破,心理得不到自由,发散性思维难以进行,创造性新设想就不会出现。所以,被除旧的心理定势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之一。

第三是转换维度原理。当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时,就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解决办法,人们通常在心理定势规律的约束之下,显得束手无策。但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人们的心理定势受到冲击,刺激越强对心理定势的冲击越强,定势被逐渐破除,心理约束逐渐被解除。转换看问题的维度逐渐成为可能。当人们变换看问题的维度越多,视野越广阔,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空间越巨大,越容易从中比较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创造性思维越容易产生。

尽可能多地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变换新维度,就容易从中比较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这叫转换维度原理。

人为的转换看问题的维度,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

条条道路通北京,哪种途径最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要主动地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进行发散性思维,把条件途径尽可能多地找出来,然后比较筛选出一种最佳方案。寻找这种最佳方案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心理活动发生的过程。

由于受心理定势的约束,人们的头脑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即进行发散性思维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一般情况下是个体受刺激强度的作用、克服心理定势,解除心理约束,而转换维度的。在训练的情况,可人为地、主动地克服心理定势,转换看问题视角去进行发散思维,由此产生创造性设想。

第四是创无定法原理。创造要因时而化,因事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相应的适当的方法。创造没有固定的程式、固定的方法。怎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怎样花费最少、收益最大,怎样做最具积极社会意义就怎样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既是活的马列主义灵魂,也是选择创造方法应遵循的原理。

由于受原型启发而产生的创造活动,是否遵循上述创造规律和原理呢?原型是与人们要创造的对象类似的事物。这种事物作为刺激,使个体的心理定势得以破除,使人直接转换看问题的维度,未经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直接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原型启发对创造心理活动的产生,对创造活动的推动,与以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可谓快捷高效。然而原型—与要创造的对象类似的事物,并非处处时时都能遇到。创造者能碰到原型的机会不是很多,正如守株待兔,能遇到兔子的机会不是没有,但毕竟不多,单靠原型启发去催生创造,去进行创造活动,不足以提高创造活动效率,受原型启发而产生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活动规律中的特例。

灵感是创造者在头脑中突然产生出解决问题的绝妙想法,能使人对问题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灵感的产生,有时是受原型的启发,有时是心理定势被破除,心理处于自由状态下,看问题的维度自动进行转换到一个最佳维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表现为突然产生出来的奇思妙想,对创造活动具有积极作用。灵感是无意识活动的结果,在不受心理定势作用时,自动转换认识维度,并遇到最佳维度看问题的结果,灵感是无意识活动向意识活动的转化,是在无心理定势的状态下,由无意识转换到新的维度看问题时,寻找到的绝妙的解决办法,并向意识转化。它同样遵循创新心理活动规律和原理。

顿悟是人们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地领悟明白,突然豁然开朗。这是认识局限性被打破,心理定势被突破,并转换维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的结果。若没有心理定势的破除,没有认识维度的转换,顿悟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

上述三种创造心理现象的产生,同样要遵循创造心理的规律和原理。

创造心理规律和原理的揭示,对于人们理解认识创造心理活动,对于培养形成创造能力,对于创造行为活动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也为创造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便于人们形成创造意识,便于人们作出创造性成果。

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本研究提出创造心理规律和原理以后,在怀化学院开设了创造心理学选修课,并用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实验。学生对创造心理课程和创造实验活动非常感兴趣,全校共有两百多人报名参加学习和实验,由于听课学生太多,不便指导,只好分组分阶段进行。

研究成果取得的社会效益:

学生通过学习创造心理学,大大提高了创造的兴趣,提高了对创造规律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创造方法,进行了创造实践。体育系学生设计创造出了新的运动项目、新的运动器材,美术系学生设计出了新画作、创建了新的绘画门类,物理系学生设计出了新的电器设备,化学系学生设计出了新的救生游泳衣,中文系学生创作出了新作品,还有人设计出新的服装和日常用具,生物系学生设计出新的作物和菜谱。

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创造性观察简论           论文  5000字 中华教育杂志 2003年12月

创造性记忆原理           论文  6000字 怀化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

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培养 论文  5000字 教育科研论坛杂志 2004年6月

创造性想象浅说           论文  6000字 教育新发展 2004年2月

论创造性情感             论文  6000字 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3月

创造性意志简论           论文  5000字 中国教育改革 2004年6月

创造性动机简论           论文  4000字 教育经济与管理 2004年6月

论创造性兴趣的形成       论文  4000字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2004年7月

创造性能力形成原理与教育 论文  6000字 现代高等教育杂志 2004年8月

谈创造性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论文  6000字 怀化学院学报

创造心理原理             专著  20万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6月

该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创造心理规律与创造心理原理,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验证、完善。创造方法需要继续创新。怎样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需要继续研究的,能否设计出计算机创造程序,让人们用计算机进行创造,也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要点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创造心理规律研究

对创造心理活动现象案例进行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将概括的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提出了三条创造心理规律和四条创造心理原理。一般来说,规律与原理并无本质区别,只是道理有大小,规律有广狭。

本研究所提创造心理规律有三条:

第一条是创造的社会需要律:

社会的创造性需要是个体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动力之源。社会的创造性需要与个体的创造性心理、与个体的创造性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性联系。

这条规律为创造性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对个体进行创造性教育,要使个体产生创造性需要、创造性动机、创造性行为,就要让个体了解感受社会的创造性需要。个体一旦了解、感受到社会的创造性需要,就会出现内心的不平衡状态,产生内部矛盾,个体的创造性需要就会产生。

第二条是创造的心理自由律。

心理自由是转换认识维度,顺利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心理自由是创造心理产生的前提。

美国的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为基础。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如何才能产生?条件是什么?他并未指出来。

没有心理自由,心理受定势的影响,心理受压抑的情况下,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是难以产生的。只有当心理处于自由状态,不受定势影响的情况下,发散性思维、灵感、顿悟、创造性思维才能产生。

第三条是尝试实践律。

人的创造性实践为人们的创造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完善提供条件,创造性心理为人的创造性实践提供支持指导。二者互为条件,两者相互促进,双方呈必然性联系。创造的成功要建立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实践,不断使经验丰富完善,最终获得创造成功。

本研究所提出的四条创造心理原理:

1. 刺激强度原理:

个体创造性需要的强弱与外界刺激强度成正比。

2. 破定势原理:

(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产生以后,都会产生心理定势现象,即具有保持已有状态不变的倾向性,这叫心理定势律。)

任何心理活动产生以后,都会产生心理定势,要想顺利进行发散思维,需要不断破除心理定势。

3. 转换维度原理

尽可能多地转换看问题的视角,变换新维度,就容易从中比较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活动中,人们要主动地尽可能广泛地转换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才能筛选出最佳维度。

4. 创无定法原理

创造要因时而化,因事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相应的适当方法。创造有方法,创造无定法。怎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怎样花费最少,收益最大,怎样做最具积极社会意义就怎样做。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除提出三条创造心理规律和四条创造心理原理外,还归纳了一系列创造方法。共发表论文十篇,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创造心理原理》专著一部。

文档

湖南 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果合集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王令训 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王令训怀化学院        创造心理规律研究课题成果公报课题批准号:XJK01AZ004    课题类别:教育   学科分类:心理学课题负责人:王令训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怀化学院主要成员:盛忠兴、彭国元、肖玉钍、郑学琴、邓三英、张琪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任何运动都有其规律性。创造性心理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也一定有其规律性。在创造心理结构各属性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联系。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