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查看相关数据
1、风玫瑰:
工业区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位,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
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置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则工业和居住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同时注意当地静风的频率,注意解决城市环境的污染。
导引风向:大面积绿地安排成楔状插入城市。
道路走向不能与冬季盛行风向平行,但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最好由东向北偏转一定的角度(一般<15℃)。道路最好避免正东西方向。
山地背风面,由于会产生机械性涡流,建筑于此利于通风,但若上风向为污染源,也会因之而加速污染。
2、气温:
城市由于建筑密集,往往出现“热岛效应”,在规划布局时,可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以加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
3、图例:
图上标识与图例相符。
4、比例尺:
市域城镇 1:5万 至1:20万
总体规划 大、中城市 1:1万至1:2.5万
小城市 1:5千至1:1万
建制镇 1:5千
5、成果:(文本和图纸 说明书及基础资料、专题报告)
6、编制资质:
甲级不限
乙级:20万人口以下总规、各种专项规划、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
丙级:建制镇总规,20万人口以下的详规和专项规划,中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7、人口规模:
一般城镇≤20万人 中等城市 50-20万人
重要城市150-50万人 特别重要城市≥150万人
8、用地规模:
一般为人均100㎡左右,用地偏紧可控制在80㎡内
少数特殊的不应超过120㎡
9、城市化水平:避免过高
10、用地比例:居住20-32﹪ 工业15-25﹪
道路8-15﹪ 道路广场8-15﹪
11、人均指标:
居住18-28㎡/人 工业10-25㎡/人(<30㎡/人
绿地≥9.0㎡ /人 道路广场7-15㎡/人
12、用地坡度:工业0.5-2﹪ 铁路广场0-0.25﹪
居住0.3-10﹪ 机场0.5-1﹪
13、规划区范围的确定:对规划区(主城区)范围外的重点控制区。开发区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二、总体布局
1、城市格局合理,结构合理
集中紧凑型: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分散疏松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的城市。
集中与分散型:主城区与外围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2、功能分区明确
1.工业用地
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如风向的上、下及绿化防护隔离带、排放污水设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区的一端。
工业区中对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电子、缝纫、手工分散在居住的地段,机械、纺织在城市边缘地段。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中、应有利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同时考虑便于开辟公交路线,使交通负荷均衡,但工业与居住区若离若即,避免单间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工业区注重运输联系:
耗能:年运量10万T以上的,并直接来自铁路的货物,应敷设铁路专用线,或设置工业编组站。
注意进线方向,避免进入工业区的主干道垂直直交。
铁路货物接近工业区,并按需要分设几处。
减少中转运输、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沿江靠河的工厂:
主要有造船厂、造纸厂、木材厂、化肥厂、印染厂等。
注意岸线的合理利用。
对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可远些,以免占用岸线。
沿对外交通的工厂:
※通常在城市边缘地段,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厂外道路的交叉,避免过多干扰对外交通。
隔离工业
远离城市的地段。
化工、冶金业工厂与城市保持距离,设防护带500-800米以上。
有协作的工厂
就近集中布置,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旧城区的工厂:
分散几处的、要调整集中或创造条件迁址新建。
盆地、峡谷地段:
静风频率高,不宜摆放污染工业。
2居住区
良好地段给居住
避开洪水、地震、滑坡、沼泽、风口等不利条件。
少占农田。
靠近就业地点。
城市规模小时集中布置,规模大时,分散布局,并留有余地。
指标。
3仓储区
小城市可单独布置在城市边缘。大、中城市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不宜过分集中
危险品仓库设在远郊地段,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冷藏库有异味,污水,设于郊区河流沿岸
蔬菜库:市区边缘通向市郊的干道入口处
燃料及易燃材料库:设在郊区地段,大风季节城市下风向或侧风向
油库:离开居住区、变电所、重要交通枢纽、机场、大型水库及水电站、重要桥梁、大、中型企业、矿区、军事设施,最好在地形低处,并有防护林带。
用地比例不宜过大,过小。
物流中心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它城市的高速公路。
4公共设施用地
商业中心接近服务人口的分布重心,大城市不止一个中心,还有副中心
所处位置的道路性质不应为交通性干道
科技、高教区附近可就近安排高新产业区,便于功能衔接
直接服务于市民的公建设施(图书馆、科技馆),靠近居民区及科技、高教区
用地指标规范
5艺术性
利用好各自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高地、山丘、河湖、水域,将其作为总体布局的视线和活动焦点,创造出平原、山地和水乡等各种城市的特色。
利用山川河湖、各胜古迹、园林绿地、历史文化区,充分体现城市美学,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骨架。
道路、桥梁的布置能很好地与山势、水面、林木相结合,创造出城市的艺术风貌。
注重城市中心和干道的城市景观定位,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干道的艺术面貌。
组织有秩序,有韵律的城市轴线,集中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和特色。
注意反映地方文化特色,避免破坏水系和大拆大改的线型等,保护好历史遗产文化区等。
6绿化
用地比例、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主干道绿带面积>20%,次干道绿带面积>15%,小区绿地1Ha.0.5㎡/人,小游园0.4Ha.1㎡/人,组团绿地0.04Ha.1.5㎡/人。
风景区内不得安排污染工业,避免过度开发。
绿化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均匀,绿化面积>70%
绿地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特点,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河、海、湖、铁路的防护林带宽度>30M,污染工厂>50M的防护林带。
7对外交通
※铁路应从城市边缘通过,不得分割城市过于零碎。
客运站 客运站在大城市可能有多个,设在中心区边缘,距市中心2-3KM,中、小城市设在城区边缘,通过式。客 运站必须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协调好市区公交,长途汽车,商业服务,注重市内换乘,直接通达市中心及汽车站、码头、地铁可直接引入客运站。
货运站 中、小城市只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物,大城市按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段,设在市区外围。到发为主的综合性站物,接近货源或结合货物流通中心布置,不为本市服务的设在郊区。危险品设在市郊,并有安全隔离地带。
编组站 留有发展余地,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避免被专用线,货场,工业,仓储包围。保证主要车流方向有便捷的线路,折角车流最少。会让站、越行站、间距约8-12KM。
港 口 选址避开水上储木场、桥梁、闸坝、水源保护区。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留出生活岸线。应有疏港大道。水深10M可停万吨船舶。石油作业区在城市、港区、锚地、重要桥梁的下游。造船厂应划定专门水域、陆域。
机 场 选址布置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相切最小5-7KM,通过15KM,距市中心10-30KM。30min以内,专用高速公路相连。与编组站保持适当的距离。机场宜适度集中,不应分散建设。
公 路
高速公路的设计时100-120KM/h(山区60KM/h)。特大城市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不能穿越市中心。中、小城市应远离城市中心,采用立交,以专用的入城主干道接入城市。高速公路应与城市快速路相连,一般等级公路应与城市常速交通性干道相连。特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公路不能作城市干道。公路等级及横断面形式是否相符、合理。大城市设多个公路客运站,设在市中心区边缘,用城市交通性干道与公路相连。 中、小城市设1个公路客运站。客运交通枢纽必须与城市客运交通干道有方便联系,可采用立体交叉。
公路货运站 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心区边缘
工业产品、原料----工业区、集中
与铁路、货运站、货运码头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