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掌握的中国历代小说批评文类的发展和著录的清况,大致可以将古代小说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如下:
(一)早期小说理论的萌芽
从先秦两汉出现关于小说特性的不同论述开始,直到宋元,在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小说批评仍处于萌发时期。一方面是由于文学在产生和发展伊始,各种文学体裁尚未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小说本身比较驳杂,在小说尚未形成的文学一体时,小说理论也不可能得到较大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小说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小说批评的萌发也相对迟缓,再者,由于统治阶级的轻视,影响了小说的形成和发展速度,也就影响了小说理论的发展。
1先秦的小说的“小道”“小家”观
在我国, “小说, 这个概念, 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 。孔子说: 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 ”(《论语· 子张》)荀子称“ 小说” 为“小家珍闻。,(成荀子· 正名》)可见, 在先秦诸子的眼里, 几乎一致地把“ 小说”视为“小道竺、“ 小家” , 与“大达,相对。
2两汉的“稗官”说
桓谭《新论》说: “若其小说家, 合丛残小语, 近取譬论, 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 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对小说的概念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他“小说”观念隐含小说明理传道的功利功能。
3魏晋六朝“裨史之阙”、“以广视听”的小说观
这一时期志人志怪小说作品数量大增,小说地位提高,小说理论有了明显发展。
西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跋》云:“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今抄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裨《汉书》之阙。”这段跋语包含着重要的小说理论因素:小说是正史的补充。
东晋干宝《搜神记序》代表了人们对《搜神记》这类志怪小说的看法,他拿《搜神记》与史籍相比,在他看来这类志怪之作是以实录为宗旨的,所记或来自耳闻目见,或辑自前人著作,除了对象为神怪外,余皆同于史籍的写作。
梁朝萧绮《拾遗记》序文与录语,站在儒家立场,评《拾遗记》特点为“殊怪必举,纪事存朴,爱广向奇,宪章稽古之文。”虽尚无虚构意识,但面对大量神话传说,提出不强求自己,非守文于一说,正史杂说并存的观点。
但郭宪《汉武洞冥记自序》也发现发现了小说与史传文学的不同: “或言漏逸, 非政声所同。”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魏晋南北朝小说理论家有意识地将小说的地位与《七略》那样的大道并列起来, 使小说处于的地位。(2)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小说理论强调真实性, 以记叙历史为小说的宗旨。(3) 既已将小说提到了“史”的地位, 则不能不重视其教化作用.
4唐刘知几的小说理论
刘知几的小说理论是与魏晋南北朝一脉相承的,以史家的观点来看待小说,对小说多有贬损,但主张小说“与正史参行”,认识到小说“全构虚辞”和人物塑造典型化的特点。无疑是小说理论的一大进步。
5唐中期至明初:小说理论的多元发展
唐代的小说以传奇为主, 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 内容丰富了许多, 故其小说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小说的娱乐作用。
b、 小说的教化作用。唐代小说理论家注意到小说的教化意义, 并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警鉴上, 还有“发其郁积, 而学者得其励, 其有益于世"(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的作用, 这就把小说作者的主观清感包融进去, 淡化了小说记史的忠实特性,开拓了小说表现的创造特性. 小说记录怪事逸闻, 不仅是简单的客观描述, 还要“寓言于其间” ,(洪迈《夷坚乙志序》)通过一个个异闻怪事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 “ 唐人小说, 小小清事, 凄惋欲绝, 询有神遇而不自知者, 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直截了当地视唐人小说为清事, 点出唐传奇既要有故事清节, 又要表达一定思想感清, 以感动教育读者。所以为小说者必须是“渊识之士” 。(沈既济《任氏传》)
c、小说语言要丰富多彩。唐宋传奇由于发生了向作家自我表现的转变, 所以在语言上开始注意语言的表达效果。沈既济对小说语言的要求是“能揉变化之理, 察神人之际, 著文章之美, 传要妙之清。” ( 任氏传》)就是说叙述要宛转、文辞要华艳, 通过对神人的褒贬来表达作家美好的思想感清。
d、小说题材的选择。唐传奇与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对异闻怪事所持态度有很大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代对神异鬼怪之事是确信不疑的, 反映在小说上就是采取实异的态度, 唐代则有了改变, 其小说理论对此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 且神仙鬼怪, 未得谛言非有. ” (季翱《卓异记序》) “大率唐人多工诗, 虽小说戏剧, 鬼物假托, 莫不宛转有思致, 不必撷门名家而后可称也. ”(洪迈《容斋随笔》)这些都是说神异怪诞之事可认为有, 也可认为无, 但这无关紧要, 关键在于作者作意好奇, 假托神怪来表达思想感清。
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开启了古代笺注评点的传统,评本中对此书刻画人物的艺术特点多有评述,注意到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造成的不同语言特色和神态等问题,批点随感而批,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关于小说说话艺术的评论:这方面的论述以宋元之际罗烨的《醉翁谈录》最为详尽。
宋元以前,虽有大量零星的小说序跋涉及了小说理沦,但绝大部分批评家无意以小说批评为己任,大都是偶尔为之或旁带涉及。象刘辰翁、罗焊那样的批评家则寥若晨星。除了《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小说引子”和“小说开辟”之类极少的专题文章,也就是一些无意专门论述小说理论的序文,或者是其它专题文章中涉及小说的某些段落。总的说来,宋元及以前阶段,小国小说批评只能说尚处在萌芽时期。
(二) 明中期至晚明:小说理论的扩展与突破
中国的小说批评至明代而一变。
明中叶以后,小说批评蔚然成风。究其原因,立要在于长篇小说的出现受到重视,正统的文学观念随之被突破,提高小说地位的呼吁促使小说创作繁荣,小说批评应运而生、逐渐形成。其标志:一是批评家有意识地进行小说批评,探讨小说理论问题;一是出现了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家。当然,小说批评的形成,正如当时小说创作的繁荣一样,均与明中叶后城市经济发屉、印刷业发达密切相关。因为市民阶层的掘起,使小说的读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反馈促进了小说批评。当时印刷业的发达,亦为长篇小说(包括附有评点的长篇小说)的刊印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序跋。为小说写序,已成为明代文学界的一种风气。文学家、批评家常在序文中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探讨某些小说理论问题。小说评点风气始开,并逐步成为小说批评的重要形式。此外,还有一些笔记、笔丛,记载了批评家对小说的看法。纵观这一时期的小说批评,探讨的理论问题相对集中在小说地位、小说特性、小说的社会作用、小说的虚实关系和小说与生活的关系等方面。但尚未有人有意识地系统探讨小说理论。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家不断涌现,批评的文章著述相当可观。不少批评家的主要成就虽然不在小说批评方面,但在小说批评史上却居有重要地位。如胡应麟以考据名世,但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中《九流绪论》、《四部正讹》、《二酉缀遗》、《庄岳委谈》等卷,却有不少重要的小说批评。达一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及其文章苦述,还有陈继儒的《唐书演义’序》,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汪道昆的《水浒传·叙》,谢肇颓《五杂组》中的部分论述和《金瓶·跋》,冯梦龙的“三言”序和《清史类赂·叙》,凌温初的“二刻”序。
(三)清代:小说理论的发展时期
清代,是中国小说批评的发展时期。明代小说批评终于从持文批评中脱离出来,自成一体。清代小说批评则在明代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蔚为壮观。
清代小说批评发展的标志有三:批评形式多样发展,批评内容渐趋理论化,批评涉及更广范围。
其一,批评形式多样发展。清代掀起了批评小说的热潮,除了序和笔札,回评、凡例、读法、眉批、齐言、题辞、论赞、杂说、例言等形式纷纷出现。其中,回评、读法和序跋是清代运用最广、收效甚高的批评形式。各种小说名著及许多一般性的小说均有批评,有的名著还出现多家批评,如《聊斋志异。就有王东序、冯镇峦、何守奇和但明伦四家评。《红楼梦》的批评就更多,其中校为著名的就有王希廉、张新之、姚垫、哈斯宝四大家。此外,还出现了多种单篇形式的批评文章,诸如“论哭”、“论赞”、“偶评”、“偶得”等等。形式多样,运用熟练,标志了清代小说批评的蓬勃发展。
其二,批评内容渐趋理论化。回评则以即兴感慨为主,褒贬人物多以道德评判为主,而理论的分桥和溉括却很薄弱。清代小说批评家的理论素养较之明代要强,批语的理论化程度明显有了提高。不少小说序跋已届较为完整的理论文章,这些序跋虽然主要是评论所序作品,但却常能生发、引申、抽象概括,上升到一般的小说理论。
其三,批评涉及更广范围。清代小说批评家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明代小说批评所涉及助理论问题,诸如小说特点、小说传道、虚实关系、小说写实等等,不仅充实了这些理论,而且有了新的突破、新的发展。尤其是加强了小说写实的探讨,提出“世清说”,进一步充实了小说写实的创作理论。另一方面,小说典型观、小说艺术观逐渐形成,进一步拓宽了批评的范围,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课题。清代小说批评比较注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两方面加以评价。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足称大家的小说批评家,诸如金圣叹、毛宗岗、“天花圈主人”、张竹城、脂视斋。他们的论述虽无完整的系统,却也自成一家,他们各自对其一作品所作的批讯无人能出其右,都对中国小说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清代小说批评的发展,除了有明代小说批评奠定基础的原因外,还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清代是中国任篇小说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长篇说部的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理论史上生机勃勃的时期, 出现了以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的评点, 都取得了较高的理论成就, 可以视为这些小说的批评专著。对于他们的理论成就, 大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以《三国演义》评论为核心的历史演义小说论。该论从理论上将小说从实录其事的史传著述中彻底分离出来以《水浒传》评论为核心的英雄传奇小说论。该论确立了小说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的唯物基础, 提出了“性格” 概念, 视典型为小说的生命基础, 开创性地探讨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思维问题。以《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等评论为核心的社会小说论。该论深化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强调人物的真实性, 性格的复杂性, 强调作者的倾向应该从清节的发展中, 场面与细节的描绘中自然地显露出来。以《西游记》评论为核心的幻象小说论该论将小说中的幻象与现实的社会人生接挂起来, 阐释了幻象小说的现实意义此外还有以《三言》、《二拍》评论为核心的短篇小说论和以《聊斋志异》评论为核心的文言小说论等, 这么众多的小说论, 几乎涉及到了小说理论中的所有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们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的点指, 而是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理论开掘, 并且达到了相当的美学高度, 可以这样认为, 明清是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黄金时代, 可以毫无愧色的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繁盛期。
(四)晚清:小说理论的拓展时期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拓展期。 晚靖小说批评繁荣的特征主要有四。其一小说批评家的自觉意识鲜明。晚清后期,是小说批评的自觉时代。小说批评家视小说批评为救国活动之一,认为它对于提高小说创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小说批评是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活动。
其二,小说批评的内容丰富繁杂。体晚清小说批评家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的批评内容丰富,几乎论及了小说理论的各个方面
其三,小说批评的形式多样纺呈。晚清小说批评,仍然保持了序跋、评点、笔札等传统形式,但不少批评家却能超脱旧形式的,而阐述自己的理论见解。如梁启起对自己的作品《新中国未来记》的评点,吴研人的《历史小说总序》
其四,批评家队伍空前壮大,批评著述空前繁多。批评家队伍的形成、壮大,批评著述的大且们现,使小说批评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晚清小说批评也处于传统批评方式瓦解、新的批评方式形成的阶段。中国小说批评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西方小说理论则已破门而入。尽管后者给小说批评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面貌,但最初引进阶段所不可避免的照搬、硬套、良而不化等清况,严重存在。这便出现传统的批评和引进的理论皆未形成完整体系的局面。尽管如此,晚猜的小说批评却为现代小说批评完整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