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环境影响报告书
1 评价工作等级、范围
1.1 评价工作等级
该采石场采取露天台阶式开采,开采中使用推土机剥离表土、清理地表植被,对当地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必然造成水土流失。但是,由于本项目区域内不涉及到敏感对象,石场占地面积仅为0.15km2,占地面积小,且通过业主采取严格规范的环保措施,落实石场开采各阶段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将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4-95)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的规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2 评价工作范围
本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对周边生态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采石场周边不存在环境敏感点,因此确定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采石场所占0.15km2,包括开采区、生产区和弃渣区,以及便于石料运输所建设的一条简易公路所涉及的区域。
2 项目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博罗县福田镇联和采石场位于广东省博罗县福田镇西北约4.5km,其行政区划隶属于博罗县福田镇管辖,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2′09″~114°124′29″;北纬23°07′17″~23°07′26″。
石场远离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和村庄,现有简易公路与324国道公路相接,东至惠州约80公里,至博罗65公里,南距东江码头25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2.2 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及边坡稳定分析
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东南部有一走向北东的沟渠。地表水水文影响范围最高山峰海拔标高155.7m,破碎厂及碎石堆场标高约50~55m,山体自然坡度大多在20—40°之间。地表原始植被良好,主要为人工次生林,树种主要为灌木、经济林等。规划开采区内树林茂森,植被覆盖率高,多为灌木和经济林,土壤多为壤土。
据现状显示,石壁成分为志流系混合花岗岩,分布于整个矿区范围内,矿物成分以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为主,含少量角闪石,该岩石岩质坚硬、致密,抗风化能力较强,抗压强度亦较高。顶部为第四系残破积土所覆盖,覆盖层平均厚度约为3.0m。
该石场目前开采的主石壁朝西北部,石壁边坡高度约5.0~90m,坡度在35°以上,局部陡峭,达85°左右,存在山体滑塌安全隐患。
2.3 植被
项目地处丘陵区,规划开采区内树林茂森,植被覆盖率高,主要有桉树、岗松、桃金娘、芒萁、鹧鸪草等。
2.4 气象、水文
福田镇联和石场所在地为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南临近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不同季节的雨量差别很大,冬春季少雨,夏秋季多雨。4-9月降雨量多年平均占全年的83.5%,而6月的雨量最为集中。10月~次年3月降雨量少,多年平均占全年的16.5%。据统计,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795mm,最大降雨量2580mm(1983年),最小年降雨量1026mm(1963年),变幅较大。
以博罗气象站资料为代表,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21℃,最高气温37.9℃(1963年9月5日),最低气温-2.4℃(1963年1月15日)。根据博罗县气象站提供地风速资料,北向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风速)为13.7m/秒,气象站风速仪离地面高度为5m。石场现状水系为:区域汇水集中流入沟底,整治范围边坡上部山顶水文状况简单,水文特征表现为:暴雨多,降水强度大,坡面径流大,汇流时间短,水流冲蚀力强,极易导致水土流失。
2.5 社会经济情况
福田镇位于博罗县西北部,全镇土地总面积91.9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和1个组委会,2005年年末总人口2.9万人(非农业人口3793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57元(比2004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4106元(比2004年增长6.2%),全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6774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6.3%和减少9.2%)。
2005年,福田镇在博罗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紧紧围绕“四个创新”、“五个突破”、“六个提高”的工作部署,如期实现“十五”计划的增长目标。一是增长速度较快,没有出现较大波动。根据博罗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5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5.6774亿元,比2004年增长16.3%;二是从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力看,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14.5%,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54.5%,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1.0%。
3 项目施工工艺、采挖及排弃固体废弃物的情况
3.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
项目单位: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
项目组成:沿山边的一条长0.65公里的简易公路,开采区、生产区、弃渣取。
施工工艺:采用露天台阶式开采,凿岩机打眼、爆破,汽车装运,矿石机破碎,输送带运送的机械化流程方法开采、生产。
项目规模:开采能力10万立方米/年。
建设性质:属新建项目。由法人股份制企业开发基岩资源。
可开采年限:共26年
3.2 开采情况
根据《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建筑用石开发利用方案》,福田镇联和石场矿体厚度大,分布连续,质量稳定,采剥作业应遵循“由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的原则和“中深孔爆破”的工艺,表土剥离后,开拓方式可采用露天台阶开采(台阶高度不宜大于10m,最小工作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2m,以利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凿岩机打眼、爆破,汽车装运,矿石机破碎,输送带运送的机械化流程方法开采、生产,境界最终边帮角覆盖层不宜大于52°,强(中)风化岩石小于55°,矿体不宜大于70°。
项目排弃固体废弃物主要是表层土开挖的弃土、废石层开挖的弃石,初步估算约40.1万m3,其中:弃土约17.0万m3,弃石层开挖的弃石约24万m3。
3.3 矿区位置
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核定矿区范围为:
表3-1 石场范围拐点坐标为
| X | Y | |
| 1 | 2570937 | 38491954 |
| 2 | 2571315 | 38492292 |
| 3 | 2571170 | 38492690 |
| 4 | 2570983 | 38492511 |
| 5 | 2570939 | 38492265 |
石场平面面积为0.15平方公里。开采标高为+150~+60m,生产规模拟为20万m3/年。
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地形地貌特点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本矿床采用露天开采方式,属山坡露天矿。
3.4工作班制和劳动定员
(一)工作班制
矿山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一日一班,爆破作业由持有《爆破作业证》的人员进行。采场每天进行一次采矿爆破。爆破时矿山内所有人员必须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做好警戒标志。
(二)劳动定员
1、搬运工 3人
2、装卸工 3人
3、凿岩工 4人
4、爆破员 4人
5、驾驶员 4人
6、采矿技术人员 1人
7、管理人员兼安全员 1人
合 计 20人
4 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分析
4.1 工艺流程图
矿体采用露天水平台阶方式开采。开采方法适用推土机清理地表植被及第四系残积层,揭露花岗岩矿体,采用凿岩机打眼爆破,利用碎石机破碎矿石,用装载车装车,汽车运输,属半机械化生产。
| 剥离覆土 | 凿岩打眼 | 装药爆破 | 机械破碎 | 装载车装载 | 外运销售 |
4.2 工程分析
4.2.1 采剥方法
矿山生产过程中必须按“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进行。开采时先把表土剥离,剥离应超前采矿工作面10m以上。采用安全小平台采矿方法进行开采,其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一)剥离
1、用推土机或挖掘机将矿体表层的浮土及废石去除,遇到坚固的基岩时,采取爆破的方法将其剥离母体,一直剥离到开采最终边界。
2、废石排放方法:采场和排土场之间距离在100m范围内,采用推土机直接从采场推放到排土场;距离超过100m的,用自卸车将废石从采场拉到排土场排放。
(二)矿石开采
1、从矿体150m标高起,沿矿体走向布置一系列采掘带,采掘带宽5m,长10m。
2、采用高阶段小分层从上到下按分层高度打倾斜炮眼,通过合理布置炮眼位置,确定适宜的装药量,并选定反向微差爆破工艺,使布置在同一采掘工作面上的所有炮眼一次性起爆,直接把岩面矿石一次性掀落到采场帮底。
3、采用有规则安全小平台自上而下分层开采,各采掘带在一分层开采爆破后,可形成宽度为5m的安全小平台,当进行下一分层凿岩工作时,平台上残留有岩矿石或不平整的,应人工清扫、整平后,作业人员可直接在该安全小平台上进行凿岩作业。
4、按采掘带顺序,前一采掘带开采至帮底后,再进行后一采掘带上分层的开采,直到采矿工作面推进至最终边坡止。每个采掘带的开采重复以上第1、2点工作。
5、当采矿工作面推进至最终边坡时,应用孔深<2m进行控制爆破,以保证边坡平整稳定。
4.2.2 凿岩爆破
采用倾斜浅孔崩矿,二次爆破用浅眼或覆土法爆破。
4.2.3 岩矿石搬运
矿山采用有规则的安全小平台开采,爆破时矿石一次性掀到采场帮底部料场,减少高差运输。大块矿石在料场进行二次破碎或用大锤解体后,用农用车或液压翻斗运输,挖掘机装机,将矿石运到选矿厂加工成合格的成品。
4.2.4 破碎方法
1、产品规格
根据矿石质量和目前市场需求,生产的最终产品主要包括10×30mm、20×40mm、30×50mm规格碎石,以及副产品石粉、石渣及少量块石、角石等。
2、工艺流程
采用二级闭路复式破碎筛分工艺即采用900×1200mm鄂式破碎机一级破碎,直径1200mm圆锥破碎机二级破碎。采用2条2000×6000mm振动筛连续筛出各种规格碎石,最后由皮带输送到堆料场。为提高产品质量,原矿首先进行预筛分以脱除原矿中的表土及风化石。
4.3 环境影响识别
4.3.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识别
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因采石场开采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土地原有利用类型,引起土地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对山体进行爆破和采挖引起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施工期间产生的弃土、弃石和地表开挖、建设临时道路等造成的裸露的边坡和地表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施工运输产生的扬尘、噪声以及施工营地产生的废水也将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在施工前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施工过程中采取分阶段开采,施工后进行有效的矿区复绿等措施,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基本恢复。
4.3.2 开采结束
该项目的开采年限为26年,经过长期开采后,会改变矿区内的土壤结构;由于施工前期及施工中实施有效的分阶段水土保持方案和复绿工作,原有山体表面会重新种植各种植物,使得该区域内植被类型发生变化,根据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后期的该区域植被多样性会有所提高。
表4-1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 建设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 | 影响要素 | ||||||
| 土壤 | 水土流失 | 粉尘 | 噪声 | 土地 利用 | 陆地 植被 | ||
| 施工期 | 地表剥离 | ▲2 | ▲3 | ▲3 | ▲3 | ||
| 石料开采 | ▲3 | ▲3 | ▲ | ▲ | |||
| 石料运输 | ▲ | ▲ | |||||
| 辅助道路、营地建设 | ▲2 | ▲2 | ▲2 | ||||
|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 □3 | □3 | □3 | ||||
| 开采结束 | 矿山复绿 | □2 | □3 | □3 | □3 | ||
结合工程分析确定本次环评工作的重点是:
1、施工期:以采石场开采及相关辅助项目建设等工程对水土保持造成的影响,以及原有植被的保持为评价重点。
2、开采结束:以采取相应水土保持和矿区复绿工程后对水土流失、植被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生态问题为评价重点。
5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本项目矿区生态现状调查采用野外调查访问与室内资料整理分析相结合、路线调查与样方测算相结合,野外调查与彩色相片判读相结合,即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对评价范围内植物的物种量、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本项目周边情况,原有植被已经被人为烧毁,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桉树林以及小面积的未成林桉树苗,因此,在矿区评价范围内典型植被类型中设样地2个,对其植被采用样方测算和样线踏查,测算或估计物种量、株数、高度(m)、胸径(cm)、覆盖度、生长情况等项目,同时,取土壤带回测定,获取当地土壤环境质量。
5.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由于该项目所涉及的区域内已经进行过采石场的经营,现仍可清楚地看到原有的两个旧采石面。采石过程中采取的是露天开采,开采区域的表土已经全部被剥离,地表植被全部被毁坏,土层裸露,在刚经历过雨水的冲刷后出现了侵蚀沟,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未进行开采的区域内保留着大面积的人工桉树林,不存在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在部分坡面上存在着人为烧山痕迹和未成林的桉树苗。
5.2.1植物多样性调查
采石场所处区域主要为山地,未受干扰地区由于在该石场建设之前,已经进行过大面积的采石工作,山体上还有两个采石面,采石面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场区未开采区域及周围山坡上主要分布的是人工桉树林,树林茂森,植被覆盖率高,林下稀疏分布少量的铁芒萁,还有岗松、桃金娘、鹧鸪草等。在该地区设置一个10m*10m的样方进行观测,样方坡度为30度,桉树生长良好,长势相近。桉树林覆盖度约为50%,桉树林下没有灌层,仅有极少数的铁芒萁。
在采石场东北部山坡上出现明显地人工砍伐烧山痕迹,并人工种植有桉树苗,该区域的植被主要为灌木和蕨类植物,植物种类相对较多。在该区域内设置10m*10m的样方进行观测,结果显示:该区域坡度为27度,样方内植被平均高度为97.1cm,样方内植被覆盖度约为25%,该区域主要分布有桉树、马尾松(树桩)、野牡丹、铁芒萁 、粗叶榕、蜈蚣蕨 、类芦、鬼灯笼、圆叶菝、梅叶冬青、山黄麻以及岗松等12种植物,样方内植物种类及其数量如下5-1表所示。
表5-1 样方中物种名单
| 植物种类 | 数量(株) | 植物种类 | 数量(株) |
| 桉树 | 16 | 马尾松(树桩) | 2 |
| 野牡丹 | 1 | 铁芒萁 | 20 |
| 粗叶榕 | 1 | 蜈蚣蕨 | 7 |
| 类芦 | 18 | 鬼灯笼 | 19 |
| 圆叶菝 | 5 | 梅叶冬青 | 3 |
| 梅叶冬青 | 5 | 岗松 | 4 |
| 种数合计 | 12 | 个体总数 | 101 |
D = 3.3219()
其中:D为种的多样性指数;N为所有种的个体总数;为第i种的个体数。
经过计算可知,该区域内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为3.057。
5.2.2 生物量调查与评价
5.2.2.1 调查方法 矿区内植被总体覆盖率不高,在典型的两块区域内分别设置一个样方,观测样方内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应用类比法,得出该区域内相应植被类型中的植物生物量。
5.2.2.2 区域内生物量 由于人工桉树林中桉树排列整齐,生长状况相似,测定桉树间行距与间距分别为2.8m和 2.33m,树高平均为11.05m,胸径30.5cm。根据研究表明,人工桉树林平均生物量为144.85 t /hm2;平均生产力为15.98 t /hm2a。
在矿区内北部山坡上保留的灌草丛中设置一个10m*10m的样方,根据观测发现,该区域植被的种类较多,通过类比可以得出该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最少,仅6.65t/hm2。
由于矿区内部分区域已经遭到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被完全剥离,不存在生物量,综合上面的两块样地的情况,可以得出该地区生物量较低,生物资源较为匮乏。
5.2.3 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现状
该石场区域属广东省划定的“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规划开采区内未受干扰区域树林茂森,植被覆盖率高,多为灌木和经济林,土壤多为壤土,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侵蚀程度轻度,水土流失属轻微。
由于石场的生产,将对场地进行开挖、公路修建、土石料的开采以及弃土、弃渣运输与堆放,以及建设辅助设施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抗蚀能力下降,持水能力下降,既使原有水土流失加剧,又会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进行石料开采,应当积极做好水土流失防治。
5.2.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基本了解与掌握采石场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情况如下:
(1)林地
主要分布于采石场内为开采区域以及周边山地,林地以尾叶按群落(人工桉树林)为主。
(2)矿区用地
该区域由于长期开采,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新建矿区年生产规模为30万方,采石场面积为0.154平方千米,分为开采区、生产区、弃渣区。由于充分利用了原有采石场遗留的道路等,减少了开采期间的临时施工工程量,对环境的干扰减少。同时,应重点做好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对采矿迹地进行生态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并严格控制临时设施的污染物排放,采取措施减少噪音和振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工人临时生活区
该地区位于矿区西南部,原有公路旁。主要由工人居住区,食堂、娱乐区、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构成,该区域内工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固体废物应该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5.4 土壤质量调查
分别在采石场区内未受干扰的桉树林、采石场东北部山坡上以及开挖山体侧面获取五个土样,分别为T1、T2、T3、T4和T5,其中T1、T2分别取自桉树林内距地表10cm和30cm处;T3、T4分别取自东北部山坡上距地表10cm和30cm处;T5取自开挖山体侧面距地表4m左右处。将这五个土样送至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进行分析检验,结构如表5-2所示
表5-2 土样检验结果
| 样品编号 | 总氮(%) | 总磷(P%) | 有机质 | NO-2(mg/kg) | NO-3(mg/kg) |
| T1 | 0.015 | 0.0037 | 0.36 | <0.65 | 2.60 |
| T2 | 0.027 | 0.0048 | 0.84 | <0.65 | 6.86 |
| T3 | 0.060 | 0.0072 | 1.8 | <0.65 | 10.15 |
| T4 | 0.035 | 0.0058 | 0.99 | <0.65 | 3.50 |
| T5 | 0.0074 | 0.010 | 0.17 | <0.65 | 5.60 |
| 分析方法 | GB/T142-1993,LY/T1232-1999,LY/T1229-1999,LY/T1237-1999 | ||||
物种量是环境植被组成的基础,覆盖度和结构是植被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植被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是本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本报告书采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广东省水土流失图》所推荐的标准,略加改进;物种量采用董汉飞教授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稍加修改进行评价。
(1)评价标准
植被覆盖度、结构、物种量等级评价标准分别列于表5-3~表5-5。
表5-3 植被覆盖度等级评价
| 覆盖度(%) | 名称 | 等级 | 评价 |
| >90 | 高覆盖度 | 1 | 好 |
| 70~90 | 中高覆盖度 | 2 | 较好 |
| 50~70 | 中覆盖度 | 3 | 中 |
| 30~50 | 中低覆盖度 | 4 | 较差 |
| 10~30 | 低覆盖度 | 5 | 差 |
| <10 | 裸地 | 6 | 很差 |
| 结构 | 名称 | 等级 | 评价 |
| 乔灌草三层密结构 | 高结构 | 1 | 好 |
| 乔草、灌草二层密结构 | 中高结构 | 2 | 较好 |
| 草层密结构 | 中结构 | 3 | 中 |
| 疏灌草层疏草层 | 中低结构 | 4 | 较差 |
| 疏乔草层 | 低结构 | 5 | 差 |
| 裸地 | 裸地、荒地 | 6 | 很差 |
| 物种量* | 标定相对物种量 (物种系数) | 等级 | 评价 |
| >50.40~50 | 0.80~1.00 | 1 | 好 |
| 30~40 | 0.60~0.80 | 2 | 较好 |
| 20~30 | 0.40~0.60 | 3 | 中 |
| 10~20 | 0.20~0.40 | 4 | 较差 |
| 5~10 | 0.10~0.20 | 5 | 差 |
| <5 | <0.10 | 6 | 很差 |
(2)调查结果及其评价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评价标准,可知该评价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结构较为单一,物种量少,多样性较差;土壤质量未受到严重影响,土壤质量较好。总的来说,采石场评价区域内植被生态环境现状一般。
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6.1水土流失预测
6.1.1 预测内容
(1)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2)弃土、弃石量
(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
(4)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及流失总量
(5)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6.1.2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具体见表3-1。
表6-1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方法对应表
| 序号 | 预测内容 | 采用方法 |
| 1 |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 根据提供的数据和地形图统计,并现场进行复核 |
| 2 |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 | |
| 3 | 弃土、弃石量 | 业主提供的数据和地形图统计 |
| 4 |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 | 采用类比法 |
| 5 |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 根据预测的水土流失可能发生的位置及量的大小,定性分析影响范围内潜在的水土流失危害 |
| 6 | 预测结果分析 | 分析前6项预测结构,确定重点防治区域,为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
6.2.1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
根据业主提供《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建筑用石开发利用方案》和有关规定,据测算,石场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约为15hm2,其中:开采区11.3 hm2,直接弃渣区3.7 hm2。
6.2.2 潜在的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采石过程中,一方面要占用土地,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另一方面,在采石过程中,其开挖、扰动、废弃土石方较多,若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既有可能发生恶性水土流失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采区:开挖后造成的裸露开挖面,加大了挖方边坡的坡度,在雨水和径流的冲刷下容易产生水土流;
(2)弃渣场区:虽然采取了部分工程措施,但在弃渣过程中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3)采石过程中产生弃土、弃石形成的临时弃渣场地,制备难以恢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6.2.3 弃土、弃渣量
石场主要采取露天台阶式开采、凿岩机打眼、爆破,汽车装运,矿石机破碎,输送带运送的机械化流程方法开采、生产,虽然开采工程中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但还是会扰动表土和植被,必然造成水土流失。石场征占总面积约为15 hm2,开采面积约为11.3 hm2,按表层覆盖平均厚度1.5m计算,估算弃渣量约为17万m3。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弃渣主要为表层剥离表土及石场遗留的尾渣等,弃渣将根据就地平衡的原则,一部分用于进场公路的填筑和整平生产场地,另一部分可根据附近有多家工业开发区正在开发,急需大量土石,就近弃于山体低凹处,设档土墙将泥沙就地拦截。
6.2.4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情况
石场规划开采区内,目前树林茂森(主要为桉树),植被覆盖率高,蓄水保土效果较好,这些林草植被都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石场在开采过程中,石场开采口、生产场地、弃渣场地势必损坏的这些林草植被,因此,石场开采过程损坏的这些林草植被即为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约15 hm2。
根据粤府【1992】95号《广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和惠府【1996】18号《惠州市实施<广东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规定,业主必须向博罗县水利局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6.2.5 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
6.2.5.1 预测时段及分区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要求》,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分为基本建设期(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两个时段进行。根据石场开采的特点,其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在开采期,采石完成后,随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的发挥,基本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本方案在水土流失预测时只进行开采期的水土流失预测。由于石场服务年限较长(26年),因此该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时长以年为计算单位。本项目为简易公路区仅650米,因此,本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预测分区主要以开采面区和弃渣场区。
预测时段的划分按各预测分区内的作业进度安排,破坏时间长短及用地性质等特点来确定。具体见表6-2。
表6-2 预测时段划分表
| 区段 | 施工期(年) | 时段 | 备注 |
| 开采面 | 25 | 25 | 主要发生在生产期、恢复期 |
| 弃渣场 | 25 | 25 | 发生在这个生产期、恢复期 |
根据项目所处地形地貌特征、植被覆盖率、典型流失现象等现场调查,并参照《广东省土壤侵蚀图》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三区”划分的原则,确定其土壤侵蚀背景值为380t/km2.a
6.2.5.3 侵蚀模数的确定
本项目作业过程中区域内的侵蚀模数采用类比法来确定。根据类比法的特点和要求,本方案选区有监测资料的深圳市宝安区宝发采石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类比工程,具体见表6-3。
表6-3 类比区可比性对照
| 可比条件 | 福田镇联和采石场 | 深圳市宝安区宝发采石场工程 |
| 位置 | 博罗县福田镇 | 深圳市宝安区 |
| 自然环境 | 高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1905mm,植被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土壤为花岗岩赤红壤 | 低山丘陵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1900mm,植被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土壤为花岗岩赤红壤 |
| 挖填居动 | 开简易公路剥离表土 | 临时公路,剥离表土 |
| 工期 | 整个作业过程为26年 | 整个作业过程为3年 |
| 主要水土流失类型 | 面蚀、沟蚀 | 面蚀、沟蚀 |
6.2.5.4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总量
通过对本项目作业、生产期水土流失的预测时段、预测分区和侵蚀模数的确定,根据工程建设破坏的地表面积,经计算,本项目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具体见表6-4。
表6-4 水土流失统计表
| 工区 | 背景值(万t/km2.a) | 作业期(万t/km2.a) | 预测时段(年) | 面积 hm2 | 水土流失总量(t) | 新增水土流失量(t) |
| 开采面 | 0.038 | 1.23 | 25 | 11.3 | 34748 | 33674 |
| 弃渣区 | 0.038 | 6.7 | 25 | 3.7 | 61975 | 61624 |
| 合计 | 15 | 96723 | 95298 |
6.2.5.5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强度
石场产生时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采石开采面和弃土、弃渣场等,它们破坏原地貌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在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形成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和面蚀。从侵蚀模数可知,弃渣场的侵蚀强度级别为剧烈侵蚀,开采面的侵蚀强度级别为极强度,强度级别远远高于该地区的自然侵蚀强度。
6.2.5.6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根据实地调查,本项目的作业、生产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周边地区的范围较大,环境影响的敏感点主要有河流、农田、水利设施、村庄和水质。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作业过程中损坏水土保持设施15.0 hm2,全部是覆盖度的次生林地,影响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2)本项目下游有农田,村庄等,一旦发生大的水土流失,将影响周围环境。
(3)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弃土、弃渣必然会进入河流,对水体水质产生影响。
6.3 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福田镇联和石场地处丘陵区,虽然采石设计方案采取了台阶式开拓的开采方式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但由于其开采时间长、尾渣量多,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从预测的结果分析,石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5.0 hm2,需要处理的弃土石渣总量约为40万m3,新增水土流失量为9.53万t,根据表6-5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表,水土流失侵蚀强度达到极强度和剧烈,因此,业主必须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工程、植物双管齐下的有效水土保持措施,使因本项目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表6-5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表
| 强度分级 | 平均侵蚀模数[t/(km2 ·a)] | ||
| 微度侵蚀 | <200 | 500 | 1000 |
| 轻度侵蚀 | 200 | 500 | 1000-2500 |
| 中度侵蚀 | 2 500~5000 | ||
| 强度侵蚀 | 5 000~8000 | ||
| 极强度侵蚀 | 8 000~1 5000 | ||
| 剧烈侵蚀 | >1 5000 | ||
7.1 防治原则与目标
7.1.1 防治原则
(1)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2)体现生态优先,水土生态资源可持续的原则;
(3)满足边坡稳定的要求。
7.1.2 防治目标
总体目标:结合石场开采特点,通过防治,积极合理地配置各项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形成规整边坡,理顺水系,并进行快速绿化、美化,将采石活动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目标如下:
(1)截排水、拦沙措施不知合理和有效,施工期输出项目区的泥沙量控制在500t/km2.a以内;
(2)措施要保证边坡稳定安全,同时又要体现生态绿化防护,避免表面石质化,边坡绿化的乔灌草覆盖率达95%以上;
(3)扰动土地覆盖整治率大于98%;
(4)土地裸露期要求不超过一年;
(5)弃渣区拦渣率达95%以上;
(6)植被恢复系数:林地区植被恢复率达100%。
7.2 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范的要求,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大部分,本项目建设区包括石场开采区、弃渣区和各类临时工程占用地等。直接影响区主要指石场开采区以外因采石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影响区域。经统计,本项目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15.0 hm2(水平投影面积)。治理面积为11.57 hm2,其中石质边坡1.18 hm2,土质边坡4.33 hm2,缓坡地1.57 hm2,平台0.79 hm2,弃渣场防护区3.7 hm2。
7.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7.3.1 水土流失的分区
结合石场开采工程各分项单元工程建设类别、建设时间先后、各施工区扰动地表的特点、水土流失类型及防治方法的相似性,将防治责任范围分成不同的防治区域,具体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要点见表7-1。
表7-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要点表
| 分区名称 | 水土流失特点 | 水保措施要点 |
| 石质边坡防护区 | 主要为破坏景观 | 修建截、排水设施,坡面进行生态立体防护 |
| 土质边坡防护区 | 改变了原地形地貌、坡度加大,坡面裸露,受雨水冲刷,易发生面蚀,甚至滑坡等水土流失 | 坡面进行生态立体防护 |
| 弃渣场防护区 | 破坏了原地形地貌、渣场面全裸露,且时间长,受雨水冲刷易发生面蚀、沟蚀、崩塌滑坡等恶性水土流失,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地。 | 修建截排水、拦沙设施,进行快速绿化、美化 |
| 平台及缓坡迹地防护区 | 地表裸露,易发生细沟侵蚀、面蚀 | 修建截、排水设施,进行快速绿化、美化 |
建筑用石开采是一种典型的面状开发行为,对土地的利用为面状,因此其水土保持措施的总体布局也是呈面状,其总体平面布置详见下表7-2:
7-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平面布置图
| 分区 | 主体工程 | 具体措施 |
| 石场开采区 | 采石防护工程 | 植草 |
| 护坡及护脚 | ||
| 采石排水工程 | 排水沟 | |
| 边沟 | ||
| 截水沟 | ||
| 弃渣场区 | 排水工程 | 截水沟 |
| 护坡工程 | 工程护坡 | |
| 植物护坡 | ||
| 土地整治工程 | 表土回填 | |
| 整地 | ||
| 土地利用 |
水土保持措施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区绿化措施;(2)开挖、填土边坡防护(工程措施、生物措施);(3)截排水、沉沙措施;(4)弃渣场地防护措施;(5)进场道路防护;(6)施工临时防护措施。
7.3.4 分区防治措施
7.3.4.1 石质边坡绿化区(1.18hm2)
依据边坡现状和开采趋势可分为两种情况:
停采石质边坡:平均坡度为70°,局部陡峭,达85°左右,高差15米左右。此边坡已达到最终开挖线。利用微地形,建造人工植生盆种植灌木,树种选择穿破石、金合欢、毛杜鹃。坡脚种植爬藤:选爬墙虎+薛荔,间距25cm。
拟开采边坡:此边坡尚未达到最终开挖线,开采过程中,应按方案设计的坡度(45°以下)开挖,高度不大于8.0m,两坡之间留10.0m宽的工作平台,最后进行坡面绿化。绿化方式同上。
7.3.4.2 土质边坡绿化区(4.33hm2)
开挖土质边坡在坡面开挖中,其边坡坡度不超过45°,两坡之间留3.0m宽平台,平台内侧修建50cm高的小挡墙。坡面采用直播喷草进行快速绿化,草种选百喜草+狗牙根+多花木兰,同时加植乔灌木,乔木选大叶相思、桉树,间距3×3m,灌木选银合欢,间距1.5×1.5m。
填方边坡采用三维网喷播植草技术,同时加植乔灌木。草种选百喜草+狗牙根+多花木兰,乔木选大叶相思、桉树,间距3×3m,灌木选银合欢,间距1.5×1.5m。
7.3.4.3 弃渣场防护区(3.7hm2)
由于渣场一般布置在平坦低洼处,弃渣高度一般5m左右,弃渣主要是表土层剥离及尾矿渣,因此渣场就近布置在附近,规划占地面积3.7 hm2,为更好恢复地被,要求渣场坡度在15°以下,渣场下游设挡土墙,弃渣结束后即恢复植被。
7.3.4.4 缓坡迹地绿化区(1.57 hm2)
主要采用直播草籽进行绿化,同时加植乔灌木,草种选百喜草+狗牙根+多花木兰,乔木选大叶相思、南洋楹、桉树,间距3×3m,灌木选银合欢,间距1.5×1.5m。
7.3.4.5 平台绿化区(0.79万 hm2)
开挖平台沿线内侧修建排水沟,种植一排乔木,和两排灌木,乔木间距3×3m,选大叶相思、桉树,间距3×3m,灌木选银合欢,间距1.5×1.5m。
7.4 施工期临时措施
为控制整治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石场要全面实施拦砂、排水等水土保持措施,沉淀池、排水沟等设施要求每年雨季前进行清理,大暴雨过后也要求根据淤积情况进行清理。
由于在开采初期,项目区内未形成规划的排水系统,而在开采期大量的泥土搬运、翻弄、堆置,造成大范围岩土层裸露现象,为防止施工期间场内外地表径流漫坡乱流,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组织好开采生产期场内外的排水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
7.4.1 临时排水系统
石场开采前应尽早安排临时排水措施施工。项目区范围内的现有水渠可作临时排水用;开挖边坡应修建临时截水沟,拦截坡面雨水,避免雨水冲刷开挖面,造成水土流失;渣场弃渣前应先修建挡土墙,防止雨季造成水土流失。
7.4.2 临时挡沙系统
沿项目区周边填土边坡坡脚处布设挡土墙,一方面可以阻隔项目区内径流直接向外漫流,避免泥沙随意流出工地,同时也起固坡作用。
7.4.3 开采期裸露地表临时防护措施
拦沙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项目区内的泥沙,但本工程开挖面积大,土石方工程量多,如不能从开挖面上控制住水土流失,一旦遇到暴雨,很难控制住水土流失。要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需从生产开挖的裸露地表着手,开采过程中须采取有效临时措施防治裸露地表的泥沙流失。
(1)挖方边坡
在项目区内进行开挖时,特别是边坡度大于15° 的自然山头开挖,应采取从上往下分层开挖的施工方法。严禁以设计高程为基点,从下往上开挖,从而造成大量的开挖边坡。
项目区周边开挖边坡:应自上而下进行开挖施工,开挖完成一级边坡,即行绿化,减轻坡面雨水冲刷。
(2)填方边坡
填土边坡需先在坡脚修建挡土墙,再进行土方回填,边坡回填土应分层压实,为防雨水冲刷,引起水土流失,填土边坡坡面应及喷草加植乔灌木绿化。
此外,在生产期间若遇暴雨,可用无纺布将坡面覆盖,防止雨滴溅蚀和径流冲刷,起到临时水土保持的作用。
8 水土保持监测
根据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必须委托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的措施的运行情况及效益等进行监测。监测成果定期向博罗县水利局报告,并在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时提交监测专项报告。
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等。监测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
8.1 监测目的
水土流失监测可以及时反馈方案的防治效果,验证方案的有效性。通过设立监测点,对该项目在生产和恢复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切实抑制水土流失,为完善各项措施的设计提供保证。
8.2 监测时段
按整治开采前调查、整治开采期监测和恢复期监测。监测重点时段为施工期。具体频率见表8-1。
表8—1 水土流失监测频率表
| 监测点编号 | 位置 | 监测时段 | 监测频率 | |
| 整治开采前调查 | 整个防治责任范围 | 整治前 | 一次 | |
| 整治开采期监测点 | 1# | 石场采坑 | 整治开采期25年 | 1、4-9月份,每月2次;2、10-3月份,每月一次 |
| 2# | ||||
| 3# | ||||
| 恢复期监测 | 整个防治责任范围 | 恢复期2年 | 每年1次 | |
9.1 . 露天石矿边坡稳定性治理
9.1.1 露天石矿边坡的特点
矿山边坡治理是“复绿”的基础工作,其中边坡的稳定性治理是生态治理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露采石矿边坡的主要特点如下:
1)露天矿边坡一般比较高、走向长,因而边坡揭露的岩层多;未经处理的石矿,其边坡大,多为陡坡,甚至几乎与地面垂直或呈鹰嘴状,各部分地质条件往往差异大,变化复杂;
2)未停采的石矿,由于矿场每天频繁挖掘和车辆行走,使边坡岩体经常受到震动影响;
3)边坡是由机械开挖等手段形成的,暴露岩体一般未加维护,因此边坡岩体较破碎,并易受风化等影响产生次生裂隙,破坏岩体的完整性,降低岩体强度。
由于采矿本身是一种对原岩的破坏,采剥作业打破了边坡岩体内的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次生应力场,在次生应力场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常使边坡岩体发生变形破坏,使岩体失稳,导致崩落、散落、座落、倾倒坍塌和滑动等。
9.1.2 露天石矿边坡稳定性治理方法
矿山关闭前(对于己经废弃的露采石矿,在进行露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工程开始之前),应首先进行边坡的安全评估,然后开始治理。一般石矿边坡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坡度不符合要求,开采面己过山顶的边坡可以进行削坡减载;对于高度不大的此类边坡,也可填方压坡脚。
2)对富水地区边坡必须进行疏干排水,必要时可钻引水孔排水。
3)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须采用抗滑桩,挡石坝方法治理。
4)对局部受地质构造影响的破碎带,采用错杆,钢筋网喷殁护面。
5)对深部开裂、体积较大危岩,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
6)对于边坡石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削坡后低处宜用挡土墙支挡,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
7)为防止滚石伤人,坡面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撬毛工作,然后可结合绿化工程在坡在上铺设金属网,或塑料格栅网挡石。
8)对于地势较高的矿山,须检查矿山废碴场(堆)有无可能形成泥石流和坍塌,若不符合安全要求须进行清理或建拦碴坝拦挡。
9.2 生态复绿治理中土壤条件的创造
根据矿区特点,结合边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对矿山进行以下一种或同时进行数种类型相结合的土壤条件的创造。
l)喷浆型
在大坡度岩面架立体塑料网或平面铁丝、塑料网、锚固,再用压力喷混机逐层喷涂混有土壤、肥料、有机质、疏松材料、保水剂、粘合剂等混合料加水成浆,喷射到岩面上网架内,待下层团化后再喷灌及至要求的厚度,再在上层喷播含草籽的混合料。
2)营造台阶型
对矿山相对较高坡度大、坡面致密稳定,对放缓边坡复土种植不易和投入较大的,可以营造台阶式,台阶一般要求为10m以下、不高于20m,宽1~2m,台阶上构造种植槽,槽高60cm以上,离槽底5cm设排出沟,槽中回填种植土。
3)鱼鳞坑型
对坡度60度以下,高度一般不大于60m坡面稳定性好,底质有一定风化性,裂隙的,清除浮石后交错炸坑或挖鱼鳞坑,坑大不小于1m,坑低边设弧形水泥石块(砖块)围栏,弧厂向上向边延伸50~100cm,离坑底5cmm设排水洞,坑内填50cm以上含有保水剂的有机基质(营养土)。
4)放缓边坡复土型
对坡度较大,高度较低,用扩大境界,放缓边坡。首先向后或上边扒开泥土堆积层,暂存堆放,然后放缓边坡,再后在坡面上口覆堆积保存泥土。
5)矿碴堆场及开采后岩性地面
除开发综合利用外,需植绿的可采取适当平整,并尽可能与周围形状吻合。一般矿渣含泥量大的可以缓慢的恢复自然生态,一般情况可进行适当客土,如上复5cm~15cm含有机质的表层土,种植植物能起到快速复绿的效果;含土量少或无泥的则必须客土,不少于15cm,用于经济林的则不少于50cm。
6)框格复土型
含土很少或完全没有,而又坡度偏大的坡面(“石壁”),一般需要削坡处理后进行,也可用水泥在坡面上先构筑框架(或用其它材料做成)或用空心水泥砖砌面,然后将土填入其中,再播植物。此法在草本植物长成前有效好固土效果。
7)暗台阶复土型
原理与框架复土型,适宜陡坡状况,就是利用错网在坡面上搭多级台阶,水泥固化,暗台阶上复有一定粘合剂的土壤,再喷播植绿,前期还要覆无纺布防止雨水冲刷。
8)无土生态有机基质(营养土)在矿山复绿中的应用
无土生态有机基质由泥炭、腐熟有机废弃物、椰糠、蛙石、珍珠岩、保水剂、pH调节剂、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调节剂、生物活性物质等组成。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质、腐殖酸和氨、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满足植物长期生长需要。
9.3 植被恢复的考虑因素
植被恢复是重建生物群落的第一步。它以人工手段改良其生境条件满足某些植物的生存需要,促进植被在短时期内得以恢复,缩短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
在力图恢复矿山生态系统时,由于植物生长立地条件的改变,恢复的植被结构、种类不可能与原植被一样。但这不是说一开始就不可建立最终的冠层植被,而仅是说明其他植物类也许可在植被恢复初期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生境条件的逐步改良,通过鸟、动物、风和水流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一些从周围地区来的亚先锋植物物种侵入形成多层次植被群落。但最初的植物恢复,必须是建立自我持续的植被系统,以便其持续的过程可导致理想的植被群落。
露天开采矿山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出现坡面岩石裸露,地面碎石间含土量少,水分难以保持,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于旱或水涝等极端环境条件。植被复绿必须创造和解决土壤条件、营养条件、物理条件和植物物种条件等。同时,要恢复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长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土壤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结构、pH值、肥力等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
(2) 水分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都有水分子的参与,水为植物矿质营养吸收和运输的媒介。植物的供水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植物缺水时,根系吸收功能下降,叶子萎蔫,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光合作用下降,严重干旱可使植被死亡。水分过多,根系缺氧,抑制根系呼吸作用,厌氧细菌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形成烂根。
(3) 光照
光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植物对光强的反应不同,可以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植物。阳性植物的光补偿点高,要求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若缺乏光照,则生长不良;阴性植物光补偿点低,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吸收光线;耐荫植物介于阳性与阴性之间。
(4) 温度
植物生长过程存在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温度直接影响植物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植物代谢即合成和分解的过程。温度低于最低或高于最高温度时,酶活性受到强烈抑制。同时高温与低温对植物的细胞产生直接的破坏,蛋白质变性,植物致死。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呼吸作用更易受温度影响。
(5) 地形
海拔、坡度、波向、地形外貌都影响当地气候、太阳辐射、湿度等因子的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对于一个给定的矿山,坡向显得尤其重要。对不同坡向,选择利用植物不同光补偿点特性进行植被护坡。
9.4 主要的施工技术与管护措施
9.4.1 挂波纹网喷混植生技术要求
坡面挂波纹网喷混植生技术适用于45°-75°的非光滑岩坡面。该技术是利用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有机质、肥料、保水剂、植物种子、粘合剂等混合干料搅拌均匀后加水喷射到岩面上,形成一层既保障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得多孔稳定结构层,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设计控制的施工工序主要包括:(1)边坡修整,清理松石、凸面,修填凹面;(2)锚杆、挂网;坡度越大,对锚杆、挂网要求越高,一般坡度在50°-70°,锚杆直径=10-20mm,L=800-1500mm,按斜坡行间距1000×1000(mm),长短间隔布置。挂网一般采用机边镀锌波纹网(规格):50×50(mm),直径=2.2-3.0mm;(3)喷混:分二层(次)喷射。第一次喷射平均厚度约8-10cm
作为基质(最薄处要求60mm以上),覆盖镀锌网;第二次喷射用混有草种和灌木种的混合基质材料2-3cm;(4)覆盖喷射后覆盖无纺布以防雨水冲刷并保持水分;(5)局部凹缓坡面处建植生盆之乔、灌木;(6)灌水养护。
9.4.2 喷草技术要求
喷草植草是利用特制喷射机以水为载体,将土壤与草种混合物种子喷射到坡面上,土壤和草种混合物在压力作用下与坡面紧密结合,在较短时间内生长覆盖坡面的绿化防护措施。喷射基层厚度1-2cm,喷射中加入混合草种,草种应为适宜本地环境的草本、藤本和灌木混合物,以使绿化效果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9.4.3 坡面乔木种植技术要求
(1)乔灌木:一般选择一年内实生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胸径、高度达到设计要求以上,移栽前需经过野外联苗15天以上。
(2)穴坑规格:依土球规格大小或根系情况而定,穴坑一般要求比土球尺寸大20-30cm,裸根苗应保证根系舒展,坑深应比土球高度大10-20cm。
(3)施基肥栽植及施工期养护按照《园林绿化施工规范》有关要求执行。
9.4.4 养护措施
种植是基础,管养是关键。只抓治理,不抓管护,不能巩固治理成果,甚至造成半途而废。根据该项目挖填边坡绿化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管护措施。
(1)成活期养护3个月,养护内容包括浇水、施肥、补植、病虫害防治等。
(2)后期管护2年。养护内容干旱季节补水,适当施肥(每年春、秋季重点施肥1-2次),疏通排水,清理死树,及时补植。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根据采石场内总体情况来看,可知该评价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结构较为单一,物种量少,多样性较差。总的来说,采石场评价区域内植被生态环境较差。但是,从土壤检测数据可知,目前采石场内的土壤质量与环境背景值基本相同,没有受到加大的影响。
采石场开采完毕后随着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和复绿工程措施的建设,将对矿区内的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恢复和保护作用,只要在各级及相关部门与该公司管理层的紧密配合下,在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基础上,项目运行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不会很大。
10.2 生态环境破坏防治对策
(1) 合理设计,加强施工管理,把拟建项目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植被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对脆弱植被的保护和对环境条件恶劣的局部地区的植被的保护,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矿区周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使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 减少水土流失,严格控制目的性不强的地表剥离,加强项目完成后对破坏植被的恢复。
(3) 加强建设项目“三废”管理,在重视生产的同时,要做好废弃物的处理配套工程和职工劳动安全保障工作,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职工自身健康的影响。
(4) 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制定生态系统监测方案,监测内容应包括污染水平和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方面的变化,及时提供信息,以保证在生态系统变化未达到允许水平之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 加强生态环境意识宣传,提高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素质,使其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并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10.3 环保投资估算
本项目环保投资约59.25万。环保投资主要包括监测、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工程以及矿山自然修复等的投资总和。详见下表
表10-1 博罗县福田镇联和石场环保投资估算总表
| 序号 | 工程或费用名称 | 建安工程费 | 植物措施费 | 设备费 | 费用 | 合计 |
| 总投资 | 53721.36 | 12033 | 43280.25 | 592514.61 | ||
| Ⅰ |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 526321.45 | 526321.45 | |||
| 一 | 档渣工程 | 167116.85 | 167116.85 | |||
| 1 | 挡土墙 | 123995.3 | 123995.3 | |||
| 2 | 沉沙池 | 43121.55 | ||||
| 二 | 防洪工程 | 359204.6 | 359204.6 | |||
| 1 | 平台排水沟 | 46830.4 | ||||
| 2 | 截水沟 | 312374.2 | 312374.2 | |||
| Ⅱ | 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 | 12033 | 12033 | |||
| 一 | 植物防护工程 | 2200 | 2200 | |||
| 1 | 种树 | 2200 | 2200 | |||
| 二 | 植物恢复工程 | 15474 | 15474 | |||
| 1 | 种草 | 11624 | 11624 | |||
| 2 | 种树 | 3850 | 3850 | |||
| Ⅲ | 第三部分 临时工程 | 10879.91 | 10879.91 | |||
| 1 | 其他临时工程 | 10879.91 | 10879.91 | |||
| Ⅳ | 第四部分 费用 | 63280.25 | 63280.25 | |||
| 一 | 建设管理费 | 9987.76 | 9987.76 | |||
| 二 | 工程建设监理费 | |||||
| 三 | 科研勘探设计费 | 24969.36 | 24969.36 | |||
| 四 | 水土流失监测费 | 8323.13 | 8323.13 |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地区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当地矿石资源较丰富,矿石的开采改变土地的适宜性,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建设单位必须在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三同时”,在建成投产后又能切实加强环保管理,切实落实本评价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尤其开采结束后,应对矿区积极进行自然生态的修复,就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效果。
因此,从环保角度看,本项目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