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南京的创意产业园我们详细调查了南京红山创意工厂产业园,虽然是工作日考察产业园,但是我们仍然感觉到了产业园的“静谧”。对于我们这些对创意对设计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无情的保安将我们挡在门外,理由——商业间谍。不过还好,里面公司的老总倒是能够理解我们迫切的求知欲,将我们领了进去。一进门,在大门的右边居然是锦江之星连锁酒店,左边是一家饭店,回头看看大门门楣上的“创意”两个字,觉得有些奇怪。往里走看到了两个画廊,都是大门紧闭,要知道,唯一与创意二字有些联系的就是这两家画廊了。沿着小路走,觉得这里的环境相当好,绿树掩映着红砖,树间鸟儿跳动着,池塘里鱼儿游动着,可是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只有我们一行人在“闲庭信步”。根据物业的介绍,他们会对每一家进驻的企业进行审核,可是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乳制品公司,工程项目承包公司,设计公司等等各式企业,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审核仅仅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一个考量,怕别人交不起物管费。这里的办公用房都是由厂房改建的,我们可以看到用铁制的刻有毛诗词的牌子,“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设计公司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改建的厂房,是红山的第三期,据介绍这里将建成一个更大型的酒店,又与创意无关。
纵观红山的整体模式,在我们脑海的形成的对其印象就是一个平铺的写字楼,采用物业管理的模式,进驻公司各式各样只要能按时交物业费就可以,公司之间也没有任何交流,老板都不知道旁边的公司叫什么名字。红山这个地方有无“创意”二字都可,实质就是将本来往高处摞的写字楼往平面纵身发展了而已,估计其中的创意也就仅限于此了。
上海——艺术与创意的集中
1、田子坊,典型的上海弄堂。不过幸亏坐落于上海,由陈逸飞这样的大师牵头,要是建在南京的话十有沦落为夫子庙。和谐是田子坊演绎的最为精妙的,居民与商业,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社区,都在这里并行不悖。当坐在田子坊那些欧式小桌椅上,仰望——芝加哥市学派的摩天大楼,环视——历经沧桑斑驳的弄堂里巷。在这种环境中,田子坊着力培养的小资情调就顺理成章了。
2、八号桥,设计师的工作室。在那些改建的厂房里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展览,有很多都是异想天开的好设计,但八号桥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此,在于展厅的后面,和展厅楼上。在二号楼和三号楼进驻着一些建筑和首饰设计公司,除了一家是中国设计公司,其余都是国外著名设计公司在中国的总部。我们来到七号楼,居然见到了SOM,虽然是周六公司里一个人都没有,但是我们依旧在门口看了很久很久。最后来到九号楼,一楼我们看到了为阿迪达斯等著名企业设计Logo的纳索图文,那一排排的i-mac就是表明自己是一家世界顶级设计公司,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位正在加班的外国妇女。为什么会有外国人加班?电视上讲过外国人从来不会加班的,难道他们也入乡随俗?
3、M50,有人讲这是中国的塞纳河左岸。来到M50之前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充满了涂鸦的墙,南艺附近也见过一些涂鸦,但是与之相比,南艺的只能叫做涂鸦,而那面墙上的却可以称之为艺术。来到M50发现这里依旧是有厂房改建的,但这里展示的都是前沿新锐的纯艺术。名字里没有“创意”二字,却想引领中国艺术的前进方向,每进入一个展厅就经历一次震撼。来到这里的人络绎不绝,都是来感受艺术的氛围。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很少有画家在展厅里,看过作品的人能够了解一些作者的想法,但是画家在画作形成时的前前后后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缺乏一个画家与观众交流的过程,既所谓创意从何而来。
南京上海之创意园比较之拙见
通过两地的调查研究,我们小组有了一些初步的结论,略显粗糙,望各位指正。从规模面积上讲,南京上海的都差不多大。从定位上讲,南京一切以钱说了算,只要你给得其租金就可以入住。而上海,就比较注意定位这个问题,对于进驻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有要求,必须符合园区的要求,应该在八号桥的企业是绝对不会出现在M50的。从园区的选址上讲,南京选在近郊,因为这里地价低,而上海选在市中心区,更加贴近从业人才,靠近大学或者一些研究机构。在这点上,南京还是注重的钱,而上海却注重的人。从发展空间上讲,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他的辐射是面向全国的,八号桥那里的SOM不可能是为上海本地服务的,它是为中国甚至亚洲服务的,而南京不可能有上海这样大的辐射面,充其量也就是服务江苏了,不可能引入像SOM那样的企业。田子坊可能应该是南京夫子庙的发展目标,而类似于M50那样的园区,南京好像连雏形都没有出现。最后来比较,两个孕育这些创意产业园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大都市,有老房子也有金茂大厦,而且这次我们去的时候上海还在集中翻新一些旧房子,而南京更多是把旧的拆掉盖新的,不留只砖片瓦。南京拥有比上海长得多的历史,但是上海更会使人留连。
南京的创意园是在把写字楼平面化,而上海才是在做真正的创意。但是在上海我们也注意到,田子坊里有很多说日语的青年,八号桥基本全是外国人,M50人人手里拿的都是过万的单反相机,真正的应该接触这些新生事物的中国民众倒是不多,要是没有老师介绍我们这些学艺术的也都不知道这些值得朝圣的地方。南京的创意园已经走上一条不归之路,而上海的创意园更多的应该注意怎样让更多的人走进去,去接受艺术的洗礼。我们觉得让艺术大众化才是创意园存在的根本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