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10:10:50
文档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PT【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1.PT延长: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
推荐度:
导读PT【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1.PT延长: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
PT【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 

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

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

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如肝素、FDP等)及某些试剂和药物(如奎宁、有机砷、硫脲嘧啶、皮质类固醇、EDTA、冬酰胺酶、安妥明、乙醇等)均可使PT延长。

 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 ;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  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  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 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 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PT缩短: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和血栓性疾病等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AMI后数日内、静脉炎、PE最初几日内、F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咖啡因、镇静安眠药、抗组胺剂、维生素K等可使PT缩短。

3.抗栓酶类药物治疗监测:

维持PT在正常参照的1。5~2。0倍。

4。口服抗凝剂监控:

国际敏感指数(简称ISI)目前各国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时,已广泛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控制用药量的指标

监测Warfarin等,PT期望值为参考值的2倍(30s左右)为宜;INR 2。0~4.5,INR>5.5,出血并发症可能。

5。术前准备: 

⑴ 非髋关节手术: INR 1。5-2。5; 

⑵ 髋关节手术: INR 2。0—3.0;.

6。预防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INR 2.0—3.0;

7。预防PE、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2。0-4.0;

8。预防动脉血栓栓塞(包括心脏) 3.0-4.5.

APTT【临床意义】

APTT延长:

PT、TT正常,见于内源凝血系统因子水平降低,如血友病甲、乙,及vWD;

PT、TT均异常,提示合并共同通路因子缺乏,如低FIB血症、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等;

原发、继发性纤溶,如FDP、DIC(消耗性低凝期);

循环抗凝物,如因子抗体、LA、肝素治疗等。

APTT缩短:

见于高凝状态,如DIC高凝期、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AMI、PE、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妊高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监测普通肝素(uFH)首选指标:

应用中等剂量(1~2万u/24h)和大剂量(2~3万u/24h)uFH时,必须做实验室监测,APTT达正常参照值的1。5~2。0倍,此时血浆uFH浓度为0。2u~0。5u/24h,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出血风险。

蛇毒抗栓酶类药物治疗监测:

维持APTT在正常参照的1。5—2。5倍。

FIB【临床意义】

FIB含量增高:

生理性: 

据报道典型人群:年龄每增长10岁,FIB平均增加10mg/dl;据统计,40%FIB差异是由于个体差异所致。

月经期及妊娠期全程,凝血因子不同程度增高,3个月左右达高峰,顺产产后24h恢复正常,剖宫产后,vWF 3个月左右才恢复正常。

病理性:

FIB水平增高:

FIB属急性时相反应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与FIB含量呈正向增长关系,无性别差异,有年龄差异.

常见于急性炎症、血栓前状态、血栓栓塞病、术后、AMI、妊高征、风湿热、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DIC、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休克、放疗后.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栓塞); 

产后、大手术后;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酸中毒;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 

DIC的纤溶亢进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FIB水平减低:

先天性低(无)FIB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原、继发性纤溶、DIC(消耗性低凝期)、异常FIB血症、新生儿、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重度贫血等。先天性低(无)Fib血症、原、继发性纤溶、DIC(消耗性低凝期)、新生儿、早产儿、重度贫血、 肝硬化、重症肝炎等.

溶栓治疗检监测:FIB应维持在1.2~1。5g/L

TT【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TT):TT是凝血共同途径的常用筛选试验

TT延长:见于

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异常FIB血症;

肝素、类肝素物质存在;

AT-Ⅲ 活性增高;

FDP和/或fdp存在.

肝病、肾病、原发性纤溶、DIC、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等疾病,TT可延长。

非常低的纤蛋白原含量(<0。8g/L)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DIC 

尿毒症 

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TT缩短:

见于DIC高凝期、Ca2+浓度增高或pH酸性。TT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溶栓治疗监测:

TT达正常参照的1.5~2。5倍;FIB维持在120~150mg/dL;FDP达300~400μg/ml。

蛇毒抗栓酶类溶栓治疗监测:达正常参照的2.0~3.0倍.

文档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PT【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1.PT延长: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